李雯,朱永健
(煙臺毓璜頂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4000)
頭皮針是在頭部特定的區(qū)域進行穿刺,以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又稱頭針、顱針[1]。通過針刺頭部的特定區(qū)域,以治療各類疾病的一種微刺系統(tǒng)方法。具有簡便易行,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等優(yōu)點。一次性頭皮針在實際的臨床操作中,由于其取材方便、經(jīng)濟實惠等特點,不僅僅用于靜脈穿刺,也被廣泛的用于吸氧吸痰、膀胱沖洗、灌腸等操作[2]。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采用先進的生物材料制成,由于其痛苦小,對血管刺激小,并且可隨血管形狀彎曲,不易脫出血管,易于固定,便于肢體活動,能有效滿足輸液、輸血等危重患者的搶救[3],穿刺后可短期保留,減少靜脈穿刺次數(shù),使靜脈輸液更加方便,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既能保證靜脈用藥,又能提高護士的工作效率已在臨床廣泛應用[4]。
2.1.1 小兒頭皮針進針角度相關(guān)研究
小兒頭皮靜脈血管具有靜脈表淺,不易滑動等特點,是常選用的穿刺部位。張毅[5]在小兒頭皮針靜脈穿刺角度探論中表明患兒年齡越小,皮下脂肪相對較少,進針角度也相應要小,年齡增大,皮下脂肪逐漸增多,進針角度相應增大。因此,護理人員在對小兒進行靜脈穿刺時應根據(jù)患者的年齡以及皮下脂肪情況選擇合適進針角度。高愛清[6]在小兒頭皮針靜脈穿刺角度探論中將15-20度角進針與25-30度角進行比較,研究結(jié)果表明25-30度角進針一次穿刺成功率較高,并可做到一針見血, 且很少出現(xiàn)刺破血管而造成滲漏或血腫致使穿刺失敗的現(xiàn)象。因此,小兒做頭皮靜脈穿刺時,可采用25-30度角進針,以使針頭與皮膚表面的觸點面積變小,加快進針速度,提高穿刺成功率。
2.1.2 成人頭皮針進針角度相關(guān)研究
有研究表明45-50度角進針可直接進入血管腔,減少針在皮內(nèi)穿行時對穿刺部位周圍組織的刺激和損傷[7]。何杏瑤[8]在靜脈輸液采用45-50度角直進血管穿刺法的臨床研究中采用將傳統(tǒng)穿刺技術(shù)與加大穿刺角度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認為采用45-50度角直進血管穿刺法,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還可以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兩者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高麗清[9]將傳統(tǒng)靜脈穿刺與增大靜脈穿刺角度(40-60度角)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減少針尖經(jīng)皮下進入血管的距離和時間是減輕靜脈穿刺進針疼痛的關(guān)鍵因素,增大進針角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僅沒有受到消極影響,反而有所提高。因此,增大靜脈穿刺角度,采用40-60度角進針,能減少針尖對皮膚組織的切割,縮短針頭斜面在皮內(nèi)潛行的時間,有效減少靜脈穿刺對皮下神經(jīng)的刺激,從而減輕患者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
基于前者的研究,有學者[10]又探討了大角度沖擊式穿刺方法,發(fā)現(xiàn)該方法對于血管有要求,適宜于粗直血管,并且應根據(jù)靜脈的深淺粗細充盈度來調(diào)節(jié)進針力度與深度。防止進針過淺未刺入血管,或進針過深穿透血管導致一次性穿刺失敗。因此,應根據(jù)患者血管的實際情況,把握好進針角度,提高穿刺成功率。
2.1.3 老人頭皮針進針角度的相關(guān)研究
老年人由于機體衰老,血管具有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彈性降低,脆性增加,皮下脂肪少,不易固定,回血緩慢,凝血較快等特點[11],不利于操作。姜海燕[12]在老年人淺靜脈小角度穿刺法討論中,將20度角進針與10-15度角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小角度直刺血管穿刺法,直進血管腔后減少角度進針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病人滿意度。因此,在對老年患者進行靜脈穿刺時,可采用小角度進針法,不僅可以減輕疼痛,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而且還能提高病人滿意度。劉英華[13]在老年患者靜脈特點及穿刺方法中指出,對于粗直血管可將進針的角度稍微加大,但必須小于40度;浮腫部位的血管脆性大,進針時動作應輕、慢;在肢體內(nèi)側(cè)血管處進針時,可使針頭與血管縱向平行,小角度輕輕進針。指間處的血管穿刺時力度稍微重一些,進針角度可稍大。因此,在對老年患者實施靜脈輸液的過程中可根據(jù)病種、部位選擇合適的進針角度,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2.2.1 小兒留置針進針角度的相關(guān)研究
臨床上常選用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是患兒治療和搶救的主要途徑。由于患兒的好動性和不合作性,增加了頭皮靜脈留置針穿刺的難度,穿刺角度的選擇是一次性穿刺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熊國英[14]對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不同進針角度穿刺效果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30-40度進針法的一次成功率明顯高于10-20度進針法。并且進針速度快,表皮受損范圍小,針刺疼痛減輕。因此,在對小兒進行留置針穿刺時應盡量減少針頭在皮下潛行的時間,減少針頭與皮膚接觸面積,以減輕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艚ㄇ铮?5]在提高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的護理體會中指出如果選擇足背靜脈、頭部正中靜脈、前額靜脈等表淺靜脈進行穿刺時進針角度應控制在15度角以內(nèi);大隱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等進行穿刺時進針角度應控制在30度角以內(nèi);手背靜脈進針角度應控制在20度角左右,也可根據(jù)個人穿刺習慣做適當調(diào)整。進針角度宜小不宜大,血管越細越表淺進針角度應該越小,角度過大則容易穿破血管導致穿刺失敗。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靜脈穿刺時應根據(jù)解剖部位以及患兒的具體情況調(diào)整進針角度,同時護理人員也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保持平靜,在操作中態(tài)度溫柔、體貼、細心。
2.2.2 成人靜脈留置針進針角度的相關(guān)研究
有研究[16]表明靜脈穿刺時,針頭必須進入皮下組織或真皮層的靜脈,15-30度角進針時,穿刺角度小,并且穿刺皮膚路徑長,所以留置針針體在皮下走行距離延長;同時血管縮短,易致外套管滑落,輸血、輸液時液體易滲于皮下,造成留置針穿刺失敗,且在靜脈內(nèi)留置時間短。李立軍[17]將15-30度角進針與45度角進行比較,表明當靜脈留置針與皮膚成45度角刺入時,皮膚到血管的距離縮短,且直接在血管的正上方刺入,避免了血管滑動,提高穿刺成功率,并且針頭斜面接觸皮膚面積相對減小,針穿過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時間縮短,損傷小,使得疼痛減輕。
因此,采用靜脈留置針穿刺時,增大進針角度,采用45度角進針,可以使針尖快速穿透表皮和真皮到達皮下組織,減少對皮下組織的切割和撕拉,從而提高成功率。但如進針角度過大,針進入血管后改變角度過大,患者會感覺表皮有牽扯痛、不適感,如進針過快過猛,還易穿破靜脈后壁,造成穿刺失?。?8]。
2.2.3 老人留置針進針角度的相關(guān)研究
老年人皮下脂肪少,皮膚干燥、松弛、皺褶多,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易滾動,因此,穿刺時比較困難, 容易刺破血管壁而導致穿刺失?。?9]。趙紅梅[20]在老年病人兩種留置針穿刺方法的比較研究中指出,老年病人血管條件差,采用30-40度角進針,減少留置針在皮下組織的行走距離,避免針芯與套管分離;回血后壓低角度再將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值得推廣。王晶波[21]在老年患者的淺靜脈穿刺體會中談到老年患者因長期輸液、肝臟疾患或化療多出現(xiàn)血管硬化,血管多呈條索狀,穿刺時應先判斷血管是否通暢,若通暢可于靜脈上呈30度角進針。兩者觀點相同,因此,在操作過程中根據(jù)不同情況的血管選擇不同的穿刺方法,注意輸液過程中的護理措施,及時實施人文關(guān)懷,可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
靜脈穿刺是最基本的護理技術(shù)操作之一,在臨床中最為常用, 而提高穿刺成功率、減輕病人疼痛是護理工作者共同的追求目標。經(jīng)過對文獻綜合分析并結(jié)合臨床經(jīng)驗,認為在對于小兒患者可采用30度角進針,對成年人多增大進針角度采用40-60度角進針,對老年人多采用淺靜脈穿刺,減少進針角度,采用10-15度角進針,但臨床上患者靜脈情況千差萬別, 進針角度和進針方法的選擇不可能完全統(tǒng)一,同時護理人員對疼痛的重視程度、評估方法的掌握、臨床應用等不容樂觀。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護理同行應不斷探索,注意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進針角度,在減輕疼痛的同時提高穿刺成功率,并且在穿刺過程中注重對患者的人文關(guān)懷,減輕患者緊張和焦慮的心理,減少醫(yī)患糾紛的發(fā)生。從而使靜脈穿刺這一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術(shù)更加規(guī)范、科學,以提高護理質(zhì)量,更好地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