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知文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文《荊軻刺秦王》第二段開頭有這么一句話:“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句中的“請”字作何解釋?本人認為,這里的“請”不能理解為“請求”之意,釋為“謁見、拜見”有辭書釋義為依據,更符合句意,更符合原文語境,也可在同時代的作品中得到印證。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文《荊軻刺秦王》第二段開頭有這么一句話:“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句中的“請”字作何解釋?
教材對此無注解,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及若干教輔資料的注解都將“請”字解為“請求”之意。本人認為,這里的“請”不能理解為“請求”之意,應為“謁見、拜見”,其理由有以下四點:
其一,釋“請”為“謁見、拜見”有辭書釋義為依據。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請”的第二個義項就是“謁見、拜見”;另外,《康熙字典》也有類似的釋義?!墩f文解字》曰:“請,謁也。從言青聲?!笨梢姟罢垺钡谋玖x應是拜謁,即“謁見、拜見”之意。至于“請求”之意,不過是“請”的一個引申義而已。
其二,釋“請”為“謁見、拜見”更符合句意。太子丹說的話只有三個分句。第一個分句“秦兵旦暮渡易水”,意思是“秦國的軍隊早晚就要渡過易水了”,意在說明大兵壓境,燕國危在旦夕。第二、三兩個分句“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意思是“雖然我想長久侍奉您,又怎么可能呢?”婉轉含蓄地表明不能長久侍奉您了,還是在強調燕國形勢危急??梢?,太子丹說的話全部在于強調當時的形勢,并沒有向荊軻提出任何請求。因此,與其理解為“請求荊軻”,不如理解為“謁見荊軻”或 “拜見荊軻”,跟荊軻談當時的形勢,更符合句意。
其三,釋“請”為“謁見、拜見”更符合原文語境。課文《荊軻刺秦王》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質于秦》篇。對照《史記》可以發(fā)現(xiàn),在語言上以遺詞造句凝練準確著稱的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時,對有關荊軻的部分,大量抄錄了《戰(zhàn)國策》的原文,有些文字作了改動,以求準確生動、凝練傳神,用三言兩語就能活畫出人物性格,但是從荊軻與太子丹首次相見時“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到荊軻刺秦王失敗被斬殺這一部分,幾乎是全文照抄,一字不改??梢?,語言藝術大師司馬遷對這部分文字的高度認可。不管是《戰(zhàn)國策》還是《史記》,在課文的記敘之前都有幾段文字提到了當時的情景。太子丹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兩部書都提到:“于是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問……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笨梢姡拥ηG軻十分禮遇,每天前去問候,盡量滿足荊軻的欲望,以便讓他稱心如意。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朝?,F(xiàn)在,國家危急,太子丹自然要去“謁見、拜見”荊軻,而不是直接“請求”荊軻。唯其如此,才能體現(xiàn)出太子丹對荊軻的禮遇,也與前面“日日造問”(每天前去問候)的習慣相一致。這樣,文從字順,前后呼應。
其四,釋“請”為“謁見、拜見”可在同時代的作品中得到印證?!稇?zhàn)國策》雖然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言論的匯編,是戰(zhàn)國時期的謀士游說的活動記錄,但最后的整理工作是西漢劉向完成的。與劉向同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用“請”表達“謁見、拜見”之意。如《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就有兩處。其一是“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jiān)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結合下文可知,此處講魏公子接交侯嬴的過程;再聯(lián)系上文“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的總括,可以推斷,此處只能是公子前往“謁見、拜見”,而不能是前往“請求”。如果理解為“請求”,不僅與上文禮賢下士的總括無關,而且他跟侯嬴還不相識,聽說有這么一個人就前往“請求”,有失禮節(jié),又怎能接交到侯嬴這樣的隱士?其二是“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油鶖嫡堉?,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侯嬴剛提及公子不認識的隱者朱亥,如果公子就多次前往“請求”,自然有失禮節(jié),“朱亥故不復謝”也在情理之中,不存在“公子怪之”一說。所以,此處“請”也只能理解為“謁見、拜見”,整個句子翻譯成“公子多次前往謁見、拜見,朱亥故意不回訪致意,公子覺得他奇怪”,則合常合理,公子禮賢下士的形象也躍然紙上??梢?,西漢時已經用“請”表達“謁見、拜見”之意。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乃請荊卿”的“請”應翻譯為“謁見、拜見”。鑒于“請”的“謁見、拜見”之意在高中教材所選文言作品中出現(xiàn)的次數不多,屬于常用文言實詞的不常用義,建議教科書把“乃請荊卿”的“請”注解為“謁見、拜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