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微山縣魯橋鎮(zhèn)師莊小學)
研究結合工作實踐調查發(fā)現,總體而言,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占40.2%,母親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關系良好。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系很好,89.4%與父親關系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精神支持。
在調查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此外,父母外出對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傷害更大。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的有23.7%,性格比原來內向的41.7%,膽小的有18.9%。他們經常想念父母、擔心見不到父母、擔心父母不愛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中學生分別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由此導致留守兒童中的大多數學習成績較差,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yè)、上學遲到、逃學的比例、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1.性格極端。據相關調查顯示,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有21.79%的兒童性格內向,不愿意與他人交流、自閉,經常處在無助柔弱的狀態(tài)下;16.72%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過于外向。具體體現:多動、言行不得當、過分強調自我、課下經常有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的現象,更有甚者還會辱罵同學和師長,表現出素質較差的行為。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因此缺少性格教育和疏導過程,導致這些兒童的性格較為閉塞,對事物缺乏明確的判斷力,很難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沒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很難快速地融入到新環(huán)境中。性格偏執(zhí)的留守兒童具體表現為:固執(zhí)己見、對事物較為敏感,經常產生嫉妒心理,甚至將教師的諄諄教導視為耳旁風,行為表現得極為不禮貌、自私。性格孤僻的兒童往往性格比較內向,對事物的認知與他人不同,注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情感冷漠,經常獨來獨往。性格暴躁的兒童性格過于外向,易怒、易急躁,非常容易興奮,有時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他人經常有謾罵、欺辱同學的現象產生。
2.情感的缺失。由于留守兒童長期沒有父母的陪伴與呵護,導致留守兒童情感嚴重缺失。很多兒童在看到其他同齡兒童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對自己的父母產生極度失望的心理,導致心態(tài)失衡。長此以往,兒童對父母的感情也由期待變成了憎恨。感情的缺失給兒童的心理造成以下三方面的負面情緒:一是焦慮。長期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友撫養(yǎng),然而,當代農村老年人普遍缺乏教育意識,有多數監(jiān)護人文化素質不高,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他們只是認為,能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根本不管或者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讓孩子的性格肆意發(fā)展。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導致留守兒童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煩躁不安、非常容易激動,在有問題的情況下,不善于與老人、教師進行溝通,情緒無法得到排解,最終形成焦慮的性格。二是抑郁?;加羞@種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長期缺乏情感的交流,他們心理產生一定的壓力,不善于溝通,很難融入同齡兒童的集體中,變得難交往、難交流。由于長期的負面情緒難以排解,最終留守兒童變得抑郁,缺乏正常兒童的歡聲笑語,整天愁眉不展,或者郁郁寡歡。甚至有個別留守兒童,遇到挫折或者批評,甚至產生輕生的想法。三是自卑。隨著留守兒童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思想觀念和意識逐漸形成??吹狡渌议L對同齡兒童的呵護,很難正確理解。在憎恨自己父母對于自己情感呵護不足的同時,產生自卑心理。長期的自卑心理導致留守兒童不懂得傾訴,抑郁寡歡,沒有朝夕相處的玩伴、失去了學習興趣、缺乏快樂的生活。而且,這種情況對留守兒童的未來發(fā)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低,負面情緒相對明顯。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的約占76.5%,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約有64.4%,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有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fā)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所以,憂郁癥、自閉癥在女童中比較常見。相對留守女童,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經常遲到的約有41.8%,逃學的約有7.4%,受老師批評的有73.5%,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有40.4%,對學習不感興趣有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有64.4%,沒完成作業(yè)有54.8%,成績下降有83.2%,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寄宿制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yè)需求。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wèi)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fā)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里有校園欺凌現象。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小學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要從社會的角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僅僅靠道德的約束是不夠的,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努力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guī)。突出農村父母及其他監(jiān)護人在監(jiān)管、呵護、教育方面的責任,維護少年兒童的正當合法權益,保證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此外,在教育目標中補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廣泛開展對各種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標是充分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全發(fā)展,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加強農村寄宿學校的建設,改善農村兒童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讓他們居有定所,身有所歸。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加強農村兒童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的培養(yǎng),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開展多樣化的興趣愛好小組,注重培養(yǎng)其良好性格。學校要有所作為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提上日程。具體講就是要做到“三個多一點”,即多一點關心,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問候。比如通過造冊登記,把每一個留守兒童的材料記錄在案,通過“結對子”的方式,“親幫親,鄰幫鄰”,讓每一個家庭健全的孩子都來幫助一個留守兒童,讓他們不再感到孤獨寂寞。
想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首先要加強教師自身的基本素質,創(chuàng)造條件增設農村學校心理咨詢師。重視智育德育共同開展,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刻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幫助其摒棄不良的思想意識,形成健康的思想觀念,讓留守兒童的心理正?;@?,教師可以定期開展班級討論會,讓學生以發(fā)言的形式進行自我表述,增加留守兒童與同學之間的交流頻次,使他們養(yǎng)成善于表達、樂于融入集體的思想意識。
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來源點在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父母對于孩子沒有足夠的教育意識。因此,從父母的角度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加強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呵護。例如,父母每天與留守兒童通電話,問及其學習和生活情況,給予足夠的關心;定期給留守兒童郵寄衣物、學習用品;注重和班主任的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現狀。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避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最讓家長和監(jiān)護人覺得頭疼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由于缺乏有效監(jiān)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對突發(fā)性事件幾乎沒有應變和自救的能力?!傲羰貎和弊陨碓谏砩蠜]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識,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學壞”。因此,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教會留守兒童一些救人和自救的方法措施。培養(yǎng)正常的交往能力,能與周圍人們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防止離家出走。
總之,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找到存在的癥結所在,及時進行化解,讓他們生活在健康快樂、充滿陽光與微笑的環(huán)境中,讓他們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新時代黨和政府的歷史使命,也是每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