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學者蘇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以問題為中心的談話法,這種教學法圍繞問題展開談話,從而展開教學。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繼承并發(fā)展這種思想,提出了問題教學法,認為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過于被動消極,應該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積極采用問題教學法展開教學,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和發(fā)展,讓學生更好地讀懂作品,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
學者大衛(wèi)·帕金斯認為優(yōu)質(zhì)的思考是一個技術(shù)性的過程,需要掌握技巧。要讓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在提問的時候就要注意找對問題的切入點。思考是一個技術(shù)性的過程,課堂提問其實更是一個技術(shù)性的過程。我在教學中巧妙地尋找教學的切入點,根據(jù)文章的體式特點提出問題,又或者圍繞文本中矛盾點提出問題,結(jié)合文本的細處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切口比較小,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容易找到思考的方向,同時,這些問題也有助于學生多維思考或者是深入挖掘,對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一定的幫助。
在指導學生學習必修四《雷雨》時,我的課堂提問就從課文中一些容易被學生忽略的細節(jié)入手。我首先讓學生找出周樸園回憶梅小姐時用的話語和魯侍萍形容的話語,并展開思考:“這明明是同一個人,為何周樸園認為其賢惠、規(guī)矩,但是魯侍萍卻認為其不是小姐,不賢惠、不大規(guī)矩。兩者的觀點為何會差距這樣大呢?”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從稱呼這個小地方切入下去,發(fā)現(xiàn)文章中思想和情感的矛盾點,然后展開探究。在這個基礎(chǔ)上,我還鼓勵學生嘗試探究周樸園的性格特點,鼓勵學生思考從這種矛盾中能看出什么。學生認識到:“從這樣的矛盾中能看出周樸園雖然很念舊,對魯侍萍有情,但是他同時也有著偽善和冷漠的特點?!蓖ㄟ^這個問題,學生抓住矛盾處入手展開分析,利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有了深入的認知。
文本細讀法認為讀者通過對文本的仔細閱讀而對作品進行細致而準確的語義分析,從而對文本的意義獲得準確和精辟的理解。在展開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我就注意提出一些有助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給學生的自主閱讀找到了切入點,讓學生能在關(guān)鍵處深入思考。我嘗試圍繞精彩的標點符號、重要的詞句、思維的矛盾點等提出問題,讓學生找到思考的方向,提高閱讀能力。
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時,我還常常分析自己提問的語言,思考怎樣能讓問題的表達更為嚴謹。我在提問的過程中首先圍繞問題的形式進行調(diào)整,將問題分成特指問、是非問、正反問和選擇問這幾種類型,并根據(jù)問題的內(nèi)容和學生的學情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適當?shù)丶尤氡容^類的問題和舉例類的問題,讓學生的思考更為深入。除了注意提問的形式以外,我還十分關(guān)注提問的語言,注意讓表達更為嚴謹,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思考更為深入。
在指導學生學習必修二《阿房宮賦》時,為了讓學生對作品的寫作手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在設(shè)置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推敲提問語言,最后選擇使用舉例問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賦”的寫作特點了解不夠深刻,若直接讓學生回答,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入手解答問題,本文是文言文課文,閱讀難度較大,采用舉例問的方式能更好地啟迪學生思考。我提出問題:“在這篇文章中運用了不少修辭手法,‘長橋臥波’就運用了比喻的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那么,你還能找到這篇文章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嗎?作者用這樣的手法展現(xiàn)了阿房宮哪些特點?你覺得作者為何要這樣寫?作者所選擇的修辭手法和‘賦’這種文體之間是否有關(guān)系呢?”這樣的問題從舉例子入手,讓學生關(guān)注文章的修辭手法,最后又促使學生深入探究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賦”的文體特點,能讓學生的思考一步步深入下去,問題的語言選擇比較合理而嚴謹。
為了讓課堂提問更為高效,我還注意了設(shè)置追加式的問題結(jié)構(gòu)。這種追問的問題往往是根據(jù)學生對前問題的思考進行補充、糾正和深化而形成的。這樣的問題能讓提問的語言變得更為全面,同時也讓學生的思考逐步遞進下去,在指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中,采用追加的方式來調(diào)整提問的語言是十分好的方式。
要想讓課堂提問更為高效,還要注意把握課堂提問的時間。孔子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痹诮虒W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想法,但是還沒有完全想通的時候再提出問題去啟發(fā)學生,最后讓學生自己有所感悟,甚至能主動提出問題。這樣的教學要求教師關(guān)注學生的思考情況,并捕捉好時機,利用學生的心理提出問題,讓提問變得更為高效。
在指導學生學習必修二 《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在學生學習前先用有啟發(fā)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林語堂認為這是一個天生的樂天派,同時也是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又給人怎樣的感覺呢?”這樣就把握好了時機,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在學生開始學習后,有學生提出:“作者為何那么喜歡周瑜呢?在《三國演義》里,周瑜的結(jié)局可不好,很早就死了呢。”我利用了這個時機,鼓勵學生展開思考:“作者為何要選擇周瑜這個人物呢?周瑜的少年英雄和作者的‘早生華發(fā)’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最后,在課后總結(jié)的時候,我又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拓展閱讀:“其實,寫赤壁的人很多,除了作者以外,你還知道哪些人寫過赤壁嗎?他們筆下的赤壁有什么不同?”這激勵學生展開擴展思考。
為了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我首先注意在課前提出問題,用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次我還注意在課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舊知識和新知識的銜接處進行思考,嘗試啟迪學生的思維;在課后我也會提出問題,這個時候的問題以促使學生鞏固延伸為主,能對學生起到啟發(fā)的作用,促使學生自主展開拓展閱讀,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學者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提出問題需要的是想象力,而解決問題或許只是科學上的技巧而言。我在教學中不僅注意課堂提問,更注意設(shè)置鋪墊,指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我鼓勵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并鼓勵學生就某些主題展開探究,精心創(chuàng)設(shè)提問的情境,讓學生有問題可提。
在指導學生學習必修三《燭之武退秦師》時,我提出問題:“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英雄》呢?最后的結(jié)局是怎樣的呢?這個燭之武又有什么能力退百萬雄師,保全自己的國家呢?”這個問題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我鼓勵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基礎(chǔ)上嘗試自主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有學生提出問題:“燭之武僅僅靠說幾句話就退兵了,事情真的那么簡單嗎?”“燭之武有沒有考慮到對方不聽自己的,要殺自己,那么他又該怎樣應付呢?”“燭之武是不是利用了多國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才成功退兵的呢?”這些問題促使學生自主思考,閱讀效果更好。
為了給學生的自主提問做好鋪墊,我還常常給學生提供課前預習單,學生要將自己在課前預習中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遇到的困惑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讓我了解學情,而且還能起到鼓勵學生提問的效果,久而久之就能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善于提問、勇于提問的好習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思考得到提升,教師就要關(guān)注課堂提問的方式和提問的效果。我在教學中圍繞提問的切入點、提問的語言形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鋪墊進行分析,嘗試改良課堂提問的策略,讓提問更為高效。在這樣的教學中,課堂提問逐步變成了引導學生思維深入的“孵化器”,能讓學生在科學提問的輔助下逐步深入下去,掌握文本的精髓,提高自己的閱讀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