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鵬
(甘肅省莊浪縣第二小學)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對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在我們西北貧困地區(qū),因產業(yè)結構的調整,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尋求發(fā)展,將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交給父輩或其他親屬幫助監(jiān)護。這些孩子因此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
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基層學校和老師積極探索,總結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諸如留守兒童在學習上不求上進、厭學;性格行為孤僻、自卑懦弱;不善交際交流……這些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才能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片成長的沃土。在這些因素中,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強、靈活多樣的特點。這種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是人生閱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是其他因素無法替代的。留守兒童家長由于長期在外打工,工作繁忙而沒有時間照顧子女的生活、學習,導致留守兒童缺少與父母情感上的交流,留守兒童長期在這種狀態(tài)中生活學習和成長,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照顧,遇到問題和困惑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答案,遇到困難和挫折得不到情感的支持,這樣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會形成心理陰影和性格缺陷。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使這些本應健康成長的兒童出現了各種問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值得全社會特別是兒童家長和教師的認真思考。
1.缺少父母的關懷,影響兒童性格發(fā)展和智力成長。
2.代理監(jiān)護人能力不足,家庭教育滯后,孩子學習習慣差。
3.因無人監(jiān)管,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
4.出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1.留守兒童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監(jiān)護職責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會留下讓他們銘記一生的烙印。在未進入校園學習之前,他們在家學習知識、接受教育家長的言傳身教。而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影響。留守兒童家長一方或雙方長年在外地務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極少,造成子女家庭教育上的拖欠,失去了孩子家庭教育的最佳機會。
2.祖輩撫養(yǎng)或親屬代替監(jiān)管的不足。在廣大留守兒童家庭中,孩子是由隔代長輩撫養(yǎng),或由其他親屬代為監(jiān)管。祖父母年齡大,家庭經濟條件差,思想觀念比較落后,文化知識水平低,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不會刻意關心孩子的成長和學習狀況。部分家長過分溺愛孩子,讓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缺少對孩子的約束和教導,久而久之這些孩子養(yǎng)成了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會體諒家人的付出,不會關心別人。
3.不良社會環(huán)境因素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伴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很多地方因為交通不便、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落后等原因,留守兒童開始向交通相對便利、基礎設施較好的鄉(xiāng)鎮(zhèn)、縣鎮(zhèn)學校流動。這樣他們就有了第二重身份--寄宿生。而大部分校外寄宿學生租住的房屋,寄宿條件差、周邊環(huán)境復雜。而少年兒童天生好奇、可塑性很強,在缺少家長監(jiān)管的情況下容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養(yǎng)成很多不良習慣,甚至成為問題兒童。
4.學校教育相對滯后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當家庭教育出現短板的時候,學校和教師就應理所當然承擔這一責任。但結果卻往往不盡人意,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縣鎮(zhèn)學校教學壓力大、教師精力有限,因此無法完全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學校教育本身就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功效。
1.家長要主動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
(1)陪伴孩子成長。陪伴就是一種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的關懷和呵護。家長要盡最大努力親自照顧子女,為子女創(chuàng)造良好成長環(huán)境。如果沒有條件,也要利用節(jié)假日回家或利用寒暑假將孩子接到身邊共同生活。培養(yǎng)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彌補家庭教育的欠缺。
(2)轉變教育觀念。知識改變命運,留守兒童家長要徹底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深刻認識家庭教育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加強自身學習,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經常保持與學校、老師溝通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心理變化。也要多孩子的監(jiān)護人溝通,了解子女的生活、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2.學校要主動承擔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缺失的責任。
(1)辦好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是學生的監(jiān)護人。學校要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的方式,舉辦知識講座、家庭教育報告會等活動,提高廣大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水平和家庭教育的能力,以便更好配合學校教育的實施。
(2)發(fā)揮“留守兒童之家”功能?;鶎訉W校“留守兒童之家”大都建成使用,要利用項目資源扎實開展工作,讓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思想、心理健康、情感交流上得關懷和幫扶。通過教師與留守兒童結隊幫扶、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精準扶貧“一生一規(guī)劃”等形式,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壓力、解決學習困難。
(3)開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隊幫扶工作。學校根據留守兒童的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結合教師的專業(yè)特長成立各種興趣小組、社團組織,進行正確疏導和教育,積極組織留守兒童參與各種文娛活動,培養(yǎng)興趣愛好。
(4)發(fā)揮心理咨詢室的引導作用。學校做好心理咨詢室建設,利用心理健康講座、愛心電話、愛心驛站信箱等活動和方式,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正確引導,培養(yǎng)兒童積極上進、樂觀進取的性格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3.充分發(fā)揮地方政府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幫扶作用。
(1)發(fā)展農村經濟。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職業(yè)技能培訓,逐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
(2)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努力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加大農村學校在經費投入,在人口較多的鄉(xiāng)鎮(zhèn)建立寄宿制學校,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實現城鄉(xiāng)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3)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要通過各種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的宣傳和輿論引導,弘揚和傳播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各職能部門加強監(jiān)管和懲處,在全社會中形成一種崇尚真、善、美的良好風氣,為未成年人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全社會要高度重視,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體引導作用,積極拓展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基礎作用,結合社會教育對兒童教育的延伸和發(fā)展,三者有機結合,形成合力,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使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