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恒君 王 洪
文化閱讀必然涉及對文化內(nèi)容的理解,也就是當代語文所說的文本解讀。雖然解讀的理論很多,如闡釋學、接受美學、文本學、“主體間性”的現(xiàn)象學等。從文化理解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傳統(tǒng)的“作家-作品”式的知人論文,還是“文本-讀者”式的互動重構(gòu),都要遵循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符合文化基因的精神指向。
文化基因才是從文化的視角解讀文本。文化基因體現(xiàn)一個民族對世界的文化認知方式與文化表達方式。文化解讀,是用相同的方式去打開密封在文字里的民族智慧與生命哲思,通過正解經(jīng)典價值觀,完成文化基因與文化人格的傳遞與塑造,實現(xiàn)用文化的方式培養(yǎng)本國文化人的目標。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方式,這從不同的禮儀、語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可以體現(xiàn)。對于一個國家的經(jīng)典文本,必須用適應這個國家文化的表達方式去解讀才是正途。這對于糾正目前中國語文界的解讀亂象,具有積極意義。
舉個簡單例子,我們讀張籍的《節(jié)婦呤·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如果按照現(xiàn)代文本理念,如“文本-讀者”式的互動生成方式,遵從文本,拋棄文本以外的干擾,只與文本進行對話,那么這首詩只能理解為愛情詩。
但如果用文化基因的方式來解讀,就是一首政治詩。
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歷來含蓄委婉,情感隱忍,以“曲”為美。所以夫子表面贊松柏“后凋”,實質(zhì)是贊人的品質(zhì)。屈原表面說“香草美人”,其實是以“香草美人”喻忠臣,以臭禽惡物比奸佞,以此構(gòu)成中華文化獨特的象征體系。
經(jīng)后世演變,就形成了一個傳承恒久的詩歌模式:以男女之情來比喻君臣之義。男為君,女為臣,君臣是國家中的男女(也可以用陰陽觀來審視)。屈原在《離騷》中就自比美人,向楚懷王發(fā)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感慨。因此,很多貌似柔情蜜意的情詩,其實質(zhì)卻是政治詩,無關(guān)風月,和男女情愛不沾邊。
張籍早年經(jīng)孟郊介紹結(jié)識韓愈,又經(jīng)韓愈推薦入長安進士及第,官階累遷,在政治上自然站隊韓愈這邊。中唐以后,國勢漸衰,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政治欲望膨脹,不斷誘惑、勾引、拉攏文人名士和中央官吏。平路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就是其中之一,他看中了文采名氣俱佳且在朝中做官的張籍,便以高官厚祿“雙明珠”向他拋來橄欖枝。
張籍與老師韓愈站在同一戰(zhàn)壕,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但如果一口回絕,可能就得罪了這位邊關(guān)大員。作為文人的張籍自然就想到采用借愛情詩以明志的表達方式: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借助詩歌,通過三方的位置關(guān)系:夫、君、妾,既表明“妾有夫”的身份,表達對君“纏綿意”的感恩,又表達“事夫”“同生死”的決心。最后一句,非常精彩,打消了對方的所有不快。據(jù)說李師道收到全詩后,捋著胡須哈哈大笑,不住地把酒吟唱“恨不相逢未嫁時”!
其實這首詩還暗含諷諫之意,“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含蓄地表明我是“皇家”的人,希望節(jié)度使是維護統(tǒng)一的力量,而不是割據(jù)勢力。
這種婉拒,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審美意蘊,其實跟傳統(tǒng)諷諫文化一樣,是一種智慧。與禪宗的話頭禪機具有神似之處,都是標準的“中國風格、中國氣質(zhì)”。
類似的詩歌,張籍創(chuàng)作中還有。張籍為考官時,朱慶馀參加應試,應試之后,內(nèi)心忐忑焦急,于是作《閨意》愛情詩以試探:“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仿張籍《節(jié)婦吟》中的少婦身份,以自己為新娘,假想張籍為新郎的口吻,詢問自己的試卷是否符合考官的心意。
據(jù)說張籍看罷,也是哈哈大笑,當場以詩答復:“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敝鞈c馀順利通過考試,從此名聲大噪。他的那首《閨意》詩后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名字換作《近試上張水部》。
西方的文本解讀理論,自然有適合西方表達方式的內(nèi)在合理性。但西方直接的表達與中國委婉含蓄的“曲美”表達以及《春秋》褒詞貶令的傳統(tǒng)審美,在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上已積淀為不同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取向,生搬適應西方文化的解讀理論,放在中國的文化鎖孔里,可能就只能是笑話式的結(jié)果。
中西方文化在各自的歷史發(fā)展與選擇中,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文化精神,這些精神通過不同的文本傳承下來。在解讀它們時,不管有多少種理論,都應該以符合自身文化精神的方法來解讀,才能培養(yǎng)理解這種文化,并傳遞這種文化精神的文化人。
以頗有爭議的《愚公移山》為例。該文從1924年入選《現(xiàn)代初中教科書國文》教材至今,歷來為文言文經(jīng)典課文。但對它的解讀,十多年來卻五花八門。特別是2005年郭初陽老師發(fā)表在《教師之友》上的教學實錄,以強烈的陌生感、顛覆感和尖銳感,引發(fā)爭議。
比如通過模擬智叟的反駁,批判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的理論可能會遇到“斷子絕孫”或“后代改變移山的祖?zhèn)魉枷搿鄙踔痢耙泼衩绹钡忍魬?zhàn)。
比如指責愚公最終并非成功,而是靠天帝這個“外援”;移山是“掠奪性開發(fā)”“不可持續(xù)性”;解決了愚公的出路,但卻阻攔了別人的出路,最終還是沒有解決問題;愚公不應該說“何苦而不平”,而應該說這樣挖山會感動天帝,那樣就與結(jié)尾吻合了;現(xiàn)代人嘲笑愚公的子孫還在挖山;愚公和天帝早就達成了協(xié)議,內(nèi)藏著一個陰謀;愚公很狡猾、毒辣,是陰謀家;愚公是很自私的人,影響了他的整個后代;愚公把個人意志,強加給子孫,剝奪了子孫的自由;愚公是害群之馬,耽誤子孫后代;甚至我們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愚公的子孫;這是一個愚蠢老頭的故事;中國的老人專制傳統(tǒng)的文化密碼等等。
這樣的解讀,放在那個消解英雄、惡搞經(jīng)典、丑化傳統(tǒng)的大背景下,是很正常但也很悲哀的事。畢竟,教育界還有部分人認為至少這也是詮釋文本的方式之一,卻不知郭初陽們在課堂上扮演損害文化的幫兇角色,恰恰是缺文化的表現(xiàn)。
2005年左右,正是由《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為代表的中國惡搞文化泛濫時期,惡搞名著、惡搞名人、調(diào)笑崇高、審判英雄、褻瀆經(jīng)典、顛覆歷史、翻案奸臣,以此解構(gòu)傳統(tǒng),詆毀傳統(tǒng)。受此波及,教育界難以成為凈土。
從本質(zhì)上講,這幾代人被隔離在傳統(tǒng)文化之外,有這樣的想法和教學行為,并產(chǎn)生一定共鳴,只能說是這個時代教育群體精神萎縮的見證,也是教魂閹割的必然反饋。
文化閱讀,需要我們用民族文化基因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來正解文本,從而獲得關(guān)于文本的文化密碼,構(gòu)建文化譜系,并完成將五千年的文化胎記烙印在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上的天命。
這才是文化解讀的意義所在:我們要培養(yǎng)怎樣的文化人!
“原始神話對世界或大自然的解釋,不在于它具體的講述言語,而在于它隱藏在講述背后的神話意義?!边@些神話都可看作是來自遠古的歷史記憶,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積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層,轉(zhuǎn)變?yōu)橐环N自律性的集體無意識,深刻影響和左右著文化整體的全部發(fā)展。
解讀這篇文章,還要回到上古宗教語境中去。
中國神教史上有一次重要的改革,叫“絕地天通”。用神話語境來描述為:黃帝時期,民神雜糅,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而人也可以通過天梯——即“昆侖山,黃帝所造”往來于天地之間。但遭受蚩尤帶領(lǐng)眾神和山精水怪與黃帝作亂之后,殃及生民,殺戮不止。于是黃帝的繼承者顓頊對天地間的秩序進行了一次大整頓,斷掉昆侖天梯,隔絕天地通道,人神事務分開,“使人、神不擾,各得其序,是謂‘絕地天通’”。
這是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包含了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和文化變革,《尚書·呂刑》《國語·楚語》《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均有記載。它的核心是重立天規(guī)(符合天道、地道、人道規(guī)律),把“人間”還給“人”,通過第三方“巫”,將民意上達于天,將神旨下傳于民,人神分離而和于德,重構(gòu)了天人之間的文明秩序。
它的意義非同尋常。任何擾亂人間意志的行為,都將受到天規(guī)處罰,由此建構(gòu)了最原始的人本思想,使中國社會在上古時期完成了將人從神的意識里解救出來,讓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意志的思想者和行為者,關(guān)注現(xiàn)世的人的生命和社會的人間管理。這個變革,歐洲是幾千年后的文藝復興才開始,而部分政教合一的國家,至今沒有完成。
“絕地天通”使中國人成為“真正文化意義上獨立的人”,《尚書·夏書·五子之歌》唱出了中國第一個王朝“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人本思想,神本已經(jīng)消失。到“湯武革命”,人事力量進一步上升,中國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轉(zhuǎn)換,史學界稱為“敬天保民”,進入了“順乎天而應乎人”(《易·革·彖辭》)的天人統(tǒng)一的新秩序。
人間成為“人”的世界,原始神話中不適合這一思想的故事便逐漸在時間的長河中被選擇性淡化和遺忘。流傳下來的神話,自然是張揚人本精神的那些文本:雖然全世界都有太陽崇拜,但太陽多了,影響人的生活,在中國就可以把它射下來(后羿射日);神雖然高高在天界,但如果禍亂人間,一樣受懲罰;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斷,地維絕,百川水潦歸東南,大洪水泛濫,危及天下萬民,于是人神分工協(xié)作,共同治理。我們在《淮南子·覽冥訓》《列子·湯問》看到,作為神的女媧煉五色石補蒼天。在《尚書·禹貢》《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看到,大禹帶領(lǐng)人在奮力治水;神如果幫助人類,便會被人感恩紀念,立祠貢香;甚至有專門的神來維護人間道德,人如果做了壞事或違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轟頂死去 (雷神);同時把人生存最核心的東西,如火、莊稼等,全部由人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中國的神話,基本上是一部以人為核心剪裁的神界故事。
這種神話基因奠定了本土宗教的格局取向。從中華巫文化脫變出來的道家,在后世演變中就擬定出天條天律管理各界鬼神,凡是影響人間百姓的,一律重罰?!短匣於磁嘣t書天律》《太上老君金口科玉條正律》《玄都律文》等,對正神、灶神、山神、井神、六蓄神、水司神、樹木神、龍王、雷神等,分類列條,有章可循。比如灶王爺碰上本家翻修房子必須帶著部下,先搬出去住,如果裝修吵鬧他,一生氣,給這家降災降禍,那么灶王爺就犯了天條。一要打一雷針,二是流放到八千里以外的地方,如果傷人則要受分形之罰?!短匣於闯辔呐嘣t書天律》有法條:
諸灶神,遇人民修造屋宇,即收部下七十二候神將,暫歸他方。候工畢事,方還本位。若人誤犯而妄加禍患者,針決,流八千里。傷人者分形。
對小孩則更是保護。如果鬼神嚇唬小孩子,把小孩嚇哭,則是斬罪。如果嚇唬的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孩,罪加一等(那就是分形了)。法條原文是:
諸邪精,以生小孩為戲,以致驚恐啼叫者,處斬。未能話語小孩者,加一等。
其實,中國古代各種建筑物上的仙人神獸,也是為人間的人服務,鎮(zhèn)兇伏妖,保境平安,也是這種人文思想在建筑上的體現(xiàn)。
把《愚公移山》放回人本這一語境,就明白它宣示了一種重要的華夏文化基因:抗爭精神與人的意志,讓人真正站立起來。這種不屈從的基因還可以從精衛(wèi)填海、鯀禹治水,以及夸父逐日等神話中找到痕跡,它在后世歷史發(fā)展中演化為一種深層的“鐵血精神”(陽剛)和隱忍負重的品質(zhì)(陰柔)。我們至今津津樂道的漢唐雄風、雖遠必誅、燕然勒石、封狠居胥、天子守國門等,就是這種精神的陽剛流變。
文本還有兩個重要文化密碼,長期為教材忽略,即文中的四字文眼:“帝感其誠”,它揭示了感天文化和意誠文化的意義。
先說感天文化。它對接“絕地天通”宗教改革后對人意志的尊重,人執(zhí)著的意望和強健的行為可以感天動地,從而創(chuàng)造出奇跡或神跡般的效果。后來演變?yōu)槿松裰g雙向的天人感應觀和人與道之間的天人合一觀,完成了中國哲學思想的重塑。余英時先生《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一書,有非常精深的闡述。在由“舊天人合一”向“新天人合一”轉(zhuǎn)變中,中國文化轉(zhuǎn)向“道”“心”合一的“心學”,實現(xiàn)內(nèi)向性超越。“心學”與禪宗碰撞,完成佛學的中國化交接。
后世去掉了人神之間的第三者中介“巫”,天道不再以人格形象出現(xiàn),而以特殊的天象、地象、物象甚至托夢等瑞兆或兇兆形式獎勵或警示人間管理者,將“德”作為最大的天規(guī)來約束人神兩界。所以中國歷史上,365天無論晝夜,都有五個人站在高臺上,仰望天空,記錄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星相變化,由欽天監(jiān)專業(yè)解讀,也因此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完整且連續(xù)記錄世界天文現(xiàn)象的國家。
神有超自然的力量,但在更高的“天”面前,人神平等,都以“德”為唯一衡量標準,而且人神會因功德而相互轉(zhuǎn)換,由此樹立了中國思想界最樸素最偉大的精神坐標和朝圣豐碑,影響至深。
再說意誠文化。愚公表現(xiàn)出的移山誠意,以子子孫孫為行為支撐,成為意誠文化的神話源點,到春秋儒家完成定型?!罢\”是《中庸》的核心范疇,誠道橫通內(nèi)外,縱通天人。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求誠、思誠、修誠,才能把握中庸之道,修道進德,完成君子人格的塑造。
《大學》說:“意誠而后心正。”
《孟子·離婁上》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p>
《荀子·不茍》說:“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至誠則無它事矣?!?/p>
《中庸》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偷窺中道,圣人也?!ㄌ煜轮琳\,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華育。……故至誠如神。”
有人對儒家經(jīng)典作這樣的 “意誠”文化概括:《論語》講仁——是談“誠”的原理;《大學》是講“誠”的內(nèi)容;《中庸》是講“誠”的方法;《孟子》是講“誠”的境界;群經(jīng)之首《周易》是講“誠”的規(guī)律,并認為“誠”是自然、宇宙、天地人的法則。
雖然這樣的觀點有待磋商,但至少說明了“誠”已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基因。
什么是誠呢?是專一、虔誠的心態(tài)和勤奮實踐的毅力,是一種精神和奉獻,是一種境界和一種人生修養(yǎng)方法,是一種負重、求知、超越、殉道的品質(zhì)等,一個群體滿滿的正能量。
通過這樣的解讀,我們完成了基于中華文化基因的文本透析,將抗爭品質(zhì)、感天文化、意誠文化這三種精神沉淀在學生的靈魂,從而實現(xiàn)中國文化特征的內(nèi)化與塑造。
對于感天文化,以現(xiàn)代科學來說,我們可以持保留態(tài)度,或者明確不認可(如果堅信科學可以證偽的話),但作為中華五千年文化品性,學生不可以不知道。至少學生應該有文化知情權(quán),至于未來科學是否會進一步證明它的謬誤,甚或突然證明它的正確,這是另外一回事。
教學神話系列,要有基本的中西方神話比較觀。
中西方神話對比是很有趣的現(xiàn)象。比如東方的大洪水是神與神之間的戰(zhàn)爭造成,所以責任在神。西方的大洪水是神對人的懲罰,責任在人。希臘神話說:天帝宙斯統(tǒng)治大地,看到人類殘忍無道,弱肉強食,正義和禮節(jié)漸離而去,于是召集諸神開會,決定下大雨制造洪水把人類淹死。圣經(jīng)神話說:耶和華看到人罪惡愈來愈大,很后悔造人,于是用大洪水把人和走獸、昆蟲及飛鳥等,從地上除滅。
東方的洪水語境,是神們的戰(zhàn)爭破壞了宇宙秩序,讓萬民處于危累之中,人的災難來自神的錯誤,對人而言,神是有罪的,神應該向人贖罪。不僅是洪災,旱災也是十個太陽不守天規(guī)造成,理當被射殺,所以射殺者成了英雄。
由此形成中西方文明對待人神的態(tài)度:西方的人有原罪、世罪,處于待罪的審判視角,一切生死掌握在神的手上,所以必須信神以贖罪,求得神的原諒。中國的人是神的受害者和保護者,是女媧神的后人,所以神的天律必須善待人,協(xié)助治理人間,適度滿足人的合理愿望,把人間還給人。并對人間的最高管理者通過天象或地象,實施獎勵或警示,要求他們愛民如子,以天子的身份,代行人間管理,代施天恩,死后由后人根據(jù)功德蓋棺定論,以謚號昭示天下,張揚正氣,維護道統(tǒng)。
人本與神本哲學,如此涇渭分明。
神話是一個民族特定的文化符號或思維密碼,隱喻著一個民族集體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意識。我們可以從神話文本中,讀出屬于各個民族的文化元素和信息,與現(xiàn)在的民族屬性進行觀照,幫助我們認識這個民族的集體性格與內(nèi)在精神。
對一個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文本,要有基本的敬畏之心,教師要有職業(yè)良知與文化擔當,正解文本傳遞的民族精神,千萬不能用褻玩的心態(tài)瀆犯一個國家?guī)浊甑奈幕髲B和精神殿堂。特別是在課堂,教師個人此一刻的錯誤觀點或情緒,有可能成為阻礙學生理解文化、親近文化的惡介,這是對教育的犯罪。
因此,對文化經(jīng)典的解讀,必須符合民族文化基因的精神指向,不管這種精神在這一代教師或某一歷史時期的教師看來是多么荒誕,但至少應該讓接受文化的學生有文化知情權(quán)。由他們那一代人根據(jù)他們的時代際遇和科技認知水平去解讀,去做出接受或保留或反對的決定,這個判斷權(quán)屬于他們,不屬于這一代教師。
這應該成為勒在我們這一代教師頭上的緊箍咒。因為我們本身就是被傳統(tǒng)文化隔離的一代,我們的責任是讓后面的子孫們,重新回到五千年文化的母體中去成長,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天職。
提倡全方位文化視野下的文化思辨,促進學生多元文化共存共享下的多元成長,更符合這一時代的文化需求。作為教育人,要明白此一時代坐標下的核心任務,要有基本的文化定力和慧力,才能在紛亂的理論與炒作的課改景象中,做好培養(yǎng)文化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