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鋒
愚園風景( 王鑫/ 攝)
“老門東”是近年來南京在保護城南老城區(qū)基礎(chǔ)上恢復和打造的一處歷史文化街區(qū)。“門東”指“中華門以東地區(qū)”,和“門東”相對的“中華門以西”地區(qū)則被稱為“門西”?!伴T東”和“門西”共同構(gòu)成了最原汁原味、保留了大量歷史遺跡和民間集體記憶的南京老城區(qū)。
和老門東相比,還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升級的老門西稍顯“寂寞”,但卻可貴地保留了漸行漸遠的煙火氣和市井味。而在歷史上,這片面積不小的區(qū)域其實是以私家園林眾多而著稱的,包括石巢園、遯園、萬竹園、愚園,等等。
舞榭樓臺早已經(jīng)被時光雨打風吹去,但還是有一座園林幸運地保存了下來,她就是隱藏在老門西街巷深處的清代名園、被譽為“金陵獅子林”的愚園。在民間,人們更愿意稱它為“胡家花園”。
南京園林起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90年前。
公元229年,東吳定都南京,隨即開始營建皇家苑囿。首先建成的是孫吳太初宮的“西苑”,占地面積廣闊,內(nèi)有池沼湖塘專供太子游玩。此后歷代,南京城內(nèi)建成大量皇家園林、寺廟園林、私家園林。尤其是后者,在明清時代發(fā)展到高峰。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來到南都金陵游玩后,寫就《游金陵諸園記》一文,記載的南京私家名園竟有三十六處之多。
清代,南京私家園林達到全盛時期,學者陳詒紱《金陵園墅志》收錄的明清南京園林多達數(shù)百座,足可以與“園林甲天下”蘇州相比肩。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有“金陵獅子林”美譽的愚園。
“愚園”的歷史非常悠久,可最早追溯到明初,本來是明代開國功臣徐達后裔徐俌及其后裔的別業(yè),稱“魏公西園”“徐錦衣西園”。
在明代,這座園林的“水石極一時之勝”,擁有年代久遠的“六朝松石”,是文人墨客們不可錯過的奇觀。入清后,西園漸漸圮壞,到天平天國戰(zhàn)亂之后,一代名園竟“榛蕪蔽塞,瓦礫縱橫,兵燹以來,窅無人跡”。
使西園獲得新生的,是一個名叫胡恩燮的人。很多文史資料都將他稱為“蘇州知府”,但事實上,胡恩燮沒有怎么當過官,他是一名富商,是一個財力雄厚、主持過煤礦的民族資本家。
胡恩燮生于南京,早年并不得志,屢試不第。1853年,太平軍攻占南京,建都于此。胡恩燮沒有能逃出。他趁勢混入太平軍中,秘密聯(lián)絡(luò)反太平軍的力量,企圖里應外合,乘機“舉義”,引清軍入城,但多次嘗試均告失敗。胡恩燮事母極孝,早在南京被太平軍占領(lǐng)期間,他就上演過“雪窖救母”的佳話,后被寫入《清史稿》。
1874年,胡恩燮胡光國父子買下了明魏公西園所在的“鳳凰臺西隙地”,著手營造園林,以贍養(yǎng)老母。胡恩燮對造園技藝頗有天賦,他“臨水為屋,夾堤種柳,疊石引泉”,短短時間內(nèi),就建成臺、榭、池、館數(shù)十座。1878年,胡恩燮將年邁的老母親接進園中居住。
這座隱藏在城南巷陌內(nèi)的園林,竟擁有“前后七十景”,令人眼花繚亂。
在建園之初,胡恩燮曾想以“寄安”二字作為園名。后來,在好友亢勺山的提議下將園子定名為“愚園”。胡恩燮自嘲生平所為“愚不可及,以愚名園洽相得”,謙虛的話語中包含了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之意。不過,民間更習慣于用園主的姓氏來命名這座名園,稱之為“胡家花園”。以至于在當年的老城南,“胡家花園”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說起“愚園”,很多人卻一臉茫然。
在胡恩燮胡光國父子的精心打造下,愚園成為清末南京最大最美的私家園林。愚園所在的花露崗地區(qū),是李白筆下“鳳凰臺”的所在地,地勢高低起伏。胡恩燮根據(jù)地勢的高下參差和迤邐曲折,建造亭臺樓閣,形成了清遠堂、春暉堂、水石居、無隱精舍、分蔭軒、松顏館、雙桂軒、棲云閣等三十六景。胡恩燮還著力模仿蘇州獅子林,布置假山,“壘石空靈,曲徑宛轉(zhuǎn)”,為愚園贏得“金陵獅子林”的美名。
胡恩燮去世后,胡光國繼承愚園,對園內(nèi)風景進行重整,增添了集靈壇、孝子坊、孺慕亭、懷白樓、曠觀亭、愛月簃等三十景。
這座隱藏在城南巷陌內(nèi)的園林,竟擁有“前后七十景”,令人眼花繚亂。從《白下愚園集》卷首的清代《愚園全圖》看,愚園建筑,一丘一壑,一閣一樓,無不盤曲奧折;古木叢篁,蓮池亭榭,極其清雅而幽邃。
清末,愚園是南京政要、文人常常聚會的場所。李鴻章、張之洞、端方、沈葆楨、劉銘傳、俞樾、薛時雨、繆荃孫、莫友芝、陳三立、陳作霖、汪士鐸都曾在愚園雅集,舉杯品茗,詩酒唱和,為愚園留下大量詩文歌賦。
匯編愚園史料的《南京愚園文獻十一種》收錄大量雅集唱和之作,或為景點落成,或為重要日辰而創(chuàng)作。比如,正月二十日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生日,光緒五年(1879)的這一天,馮煦等十八位文人就在愚園聚會,各題詩紀念;后來,歐陽修的生日、蘇軾的生日,愚園均舉辦過盛大的文人雅集,合稱“三壽盛會”。
1912年3月29日,孫中山先生在被迫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wù)后,也來到愚園,與臨時政府各部部長、次長等政要深情話別,眾人在春暉堂前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進入民國后,愚園開始迎來厄運。1913年,張勛兵變,“辮子軍”在南京城內(nèi)大肆縱火,愚園未能幸免,園林“璀璨毀壞無復舊觀”。1929年,胡光國去世,愚園失去經(jīng)濟來源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一蹶不振,竟沉淪了整整八十多年。
1947年,南京著名文人盧前重游愚園,看到的只是瓦屋數(shù)間,垂楊幾行,淺水一池。2004年,筆者第一次探訪愚園時,看到愚園內(nèi)的愚湖已成為臭水塘,湖邊建筑成為民居雜院,大片菜地夾雜其中。
南京人始終不會忘記“胡家花園”。從2011年開始,南京市秦淮區(qū)啟動對愚園的整修工程,在翻閱了大量文獻的記載,充分參考了清朝的愚園地圖后,重現(xiàn)了愚園“洼者為池,高者為亭,平曠者為臺榭,又疊石為峰巒洞壑之狀,環(huán)以花藥竹樹”的名園面貌。
2016年5月1日,愚園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