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奚仲中學)
在新課程標準發(fā)展背景下,社會中教育人士越來越關注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對于九年級的化學教學而言,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抽象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九年級的學生面臨著中考的挑戰(zhàn),很多學生可能會存在對考試緊張的心理,不利于學生輕松的學習與成長。研究性學習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其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積極性,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對化學課堂的順利進行具有積極影響。所以,初中化學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構建出完善的研究性化學課堂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某些化學現(xiàn)象,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下為筆者對此給予的相關分析與建議。
1.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在九年級的化學教學中,實驗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在化學課堂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可以更好的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揮自身潛能,全身心投入到化學課堂中。由于初中學生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與調節(jié)能力,所以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促使學生以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參與學習活動。但是如果采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利于學生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發(fā)展。
2.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化學自身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化學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方法,可以加強學生的參與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化學教學活動,強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領會與了解。在一段時間后,學生便可以自主地對已有的化學學習材料進行研究,總結出化學實驗思路,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也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結合九年級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的研究性學習課堂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素質教育的改革進程受到制約,諸多教師的教學水平停滯不前,只能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育層面,導致部分學生的思想得不到進步,不能真正地認識到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失去學習動力。第二,教師更新教學理念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xiàn),需要長時間的磨合與總結,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大部分時間利用在基礎知識的講解與鞏固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研究性學習成長進程,所以,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固有模式,合理地組織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切合實際地提高學生研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凸顯教學效果。
1.合理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化學研究性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問題的有力支持,只有以問題為前提,才能合理地開展研究性課堂。同時,化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選取的教學內容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合理地設計教學問題,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此外,因學生性格愛好與行為習慣存在差異,學習能力就會有所不同,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要適宜。如果設置的問題難度太大,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會毫無頭緒,容易失去學習自信心;難度過小的問題,學生會認為其缺少挑戰(zhàn)性,不會認真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因此,初中化學教師應合理地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例如,在教授九年級化學魯教版《運動的水分子》時,因水為人體生命的必備物質,所以水的研究性課堂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向學生提問:水是我們熟知的物質,那么水中是否含有水分子?水分子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通過幾個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分析并研究與水有關的問題,加強學生對水的認知,促使學生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研究性課堂活動。
2.創(chuàng)設實驗學習情境,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后,需要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通過研究與親身實踐,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不過,如果僅僅是要求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可能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影響學生學習效率,所以教師應采用有效的方式,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內容,強化學生自身化學知識與技能。在信息化時代視角下,初中化學教師應善于利用先進教育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實驗的學習情境,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科學地設計實驗教學方案,帶領學生共同走進實驗的世界,感受實驗的奇特。
例如,在教授九年級化學魯教版《二氧化碳的實驗制取與性質》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實時投影技術將化學反應過程播放在課堂中,給學生一種直觀感受,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實驗情境,將抽象的化學反應形象化,吸引學生好奇心,促使學生對實驗具有初步印象。接下來,帶領學生親自進行實驗,在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實驗現(xiàn)象之后,便會增強實驗的影響力與感染力,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與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過程。在此期間,教師應為學生構建研究性課堂,活躍課堂氣氛,經過多次研究實驗,學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二氧化碳的最佳制取材料是石灰石與鹽酸,由此通過創(chuàng)設實驗學習情境,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
3.合作研究,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研究性學習課堂中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化學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可以采用小組的形式,引導學生充分研究并思考學習內容,同時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不足,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奶崾九c指引,不斷完善學生自身知識結構。此外,教師在研究環(huán)節(jié)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授九年級化學魯教版《溶液的酸堿性》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回憶常見的酸與堿有哪些物質,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在液體中放置酸或堿,混合之后的溶液具有哪些性質?溶液的酸堿性如何判斷?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和合作開展研究活動,激發(fā)學生團隊意識,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研究的機會,利于學生思維的靈活轉變,進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所述,開展九年級化學教學中構建研究性學習課堂的研究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選取學生熟知的事物,引發(fā)學生思考,科學地組織學生參與研究性課堂活動,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與化學變化的認知,提高學生化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