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
摘要:中醫(yī)典籍在中國醫(yī)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國內外醫(yī)學領域影響深遠。國內外譯者對中醫(yī)典籍進行了不同語言的譯著。本文著眼于不同中醫(yī)典籍譯本中的文化負載詞、比喻修辭及四字詞語的翻譯,對兩個譯本進行對比研究。
關鍵詞:譯文對比文化負載詞
比喻修辭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0-0017-01
本文從中醫(yī)典籍《黃帝內經》兩個譯本的研究中,對文化負載詞、比喻修辭及四字詞語的翻譯等進行對比研究。由美國著名翻譯家伊爾扎·威斯主譯的《內經》英語譯是首部較為完整的《內經》譯本,現(xiàn)為國外許多著名大學中醫(yī)經典著作課程的指定讀物?!犊茖W》(science)等權威雜志均給予此譯本很高評價。該譯本以下簡稱“威本”。
李照國是著名的中國翻譯家,中醫(yī)教育家,他對中醫(yī)英語翻譯有著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和心得。他既有英語翻譯碩士的語言學習背景,同時又獲得了中醫(yī)學博士學位,可謂是難得的具有專業(yè)英語教育背景的中醫(yī)高級人才。李照國版英譯《黃帝內經》于2005年出版。該譯本以下簡稱“李本”。
1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對比
文化負載詞,即一個民族或國家獨有的詞匯,形成于每個民族和國家獨特的發(fā)展歷史和生活環(huán)境。而文化負載詞正是《內經》英譯中的難點和重點。研究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對《內經》乃至中醫(yī)英譯具有重大意義。
如,“湯液醪醴論”中的“醪醴”一詞,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意為:稠酒(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一種特色低度酒)。《內經》里曾多次提到“醪醴”,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李照國是華人,深諳此詞,因此在他的英文譯本中,將“醪醴,,立譯為“l(fā)aoli”并加注為Dense Wines,即稠酒。注音加注法保留了文化負載含義。而威斯主譯的版本將其直譯為“Discourse on Decoction andWines(湯液酒論),沒有充分地體現(xiàn)出該詞的傳統(tǒng)含義。
再如,“天癸”是中醫(yī)獨有的文化負載詞,其字面意為:天,意思指基因條件;癸,指腎水,是中國古代醫(yī)者對人體生殖機能的描述。但是,“天癸”在西方醫(yī)學文化中屬于“文化空缺”。李本采取的是音譯“Tian Gui”,并附加明確意義注解,讓讀者更好地理解相關中醫(yī)用語和其背后的文化負載含義,也更能培養(yǎng)讀者的中醫(yī)思維。威本則用“意譯”,并沒有對原文進行注解。雖然這種譯法更有利于讀者理解原文的含義,但是將譯者自己對原文的理解灌輸給讀者,沒有給讀者自己閱讀理解的空間。
2比喻修辭對比
墨子認為比喻是用有相似屬性的事物例舉要說明對象。墨子曾經在戰(zhàn)國時期就對比喻修辭下了定義:“喻也者,例也,舉物以明。”《內經》中比喻是經常出現(xiàn)的修辭,相對的英文表達對讀者的理解非常重要。
以比喻方式形成的中醫(yī)術語,譯者可以按照字面直譯或進行理解和意譯。比如,“邪”可根據字面含義直譯為evil,或取其義“致病因素”,將其譯成pathogen或pathogenic factor。中外譯者認為這些中醫(yī)術語中特有的比喻內涵有的仍然存在或已經消失,不同的譯者在理解和翻譯上還有分歧。
如:“府中明神”,該處“明神”指的是一種原動力,它可以促進大自然中的萬物生長,運動,變化。李本譯為:Mingshen isthe storehouse and inner-energy,并且使用了注解,“Mingshen indicates to the inner energy and inheredpower to help being to grow,move and develop”,進一步詮釋了它的內在含義,使得譯文更加符合原文。而威本則翻譯為:the gods and spirits in home,意思是家中供養(yǎng)的神靈,與原著本來的意思相差甚遠。
通過以上示例可見,對于《內經》中比喻修辭的翻譯,兩位譯者的理解存在明顯差異。因此,研究古漢語比喻辭格英譯對《內經》英譯有明確的指導作用。
3四字詞組的翻譯對比
四字詞組,意賅言簡,協(xié)調韻律,是漢語的顯著特點。《黃帝內經·素問》中,四字詞組將近總字數的40%,表明四字詞組是《素問》的一種重要語言形式。
3.1威本和李本四字詞組譯語存在共性,主要表現(xiàn)為語法結構相同
如:“津液充郭”意為水液充滿胸腹、肌膚,陽氣郁遏,水液獨盛體內。李本譯為:Water spread to the chest,abdomenand the Exterior with…威本譯為:The(body)liquids fillthe bulwarks…雖然譯者對“津液”的理解不甚相同,但兩譯本對此文的英譯語法結構均為主語+動詞+賓語的結構。
又如:“百病之始”的白話文意為風是導致各種疾病的首要因素。李本譯為:the factor responsible for diseases。威本譯為:he cause of a hundred diseases。雖然李本的譯文結構為“noun+adjective phrase”,而威本是“noun+prepositionphrase”;他們都采用了“noun+phrase”的形式。
3.2四字詞組譯語存在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詞匯量差異
威本譯者的母語為英語,威本詞匯使用非常靈活多變,詞匯量較大,這些都使譯本更加貼近母語為英語的讀者需求。肖平(2002)認為:“醫(yī)古文本來就晦澀難懂,選用多個英文來翻譯他們,可達到說理透徹的功效,也有助于讀者理解?!?/p>
如,“主”是中醫(yī)術語中的常用字,如“五臟所主”“肺主皮毛”等。李本均將“主”一譯為“govern”或“control”,而威本除了使用以上動詞外,還采用短語“rule over”和“get command of”等,使詞匯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