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摘? ?要】? 讓STEAM成為“之一”的愿景下,筆者帶領“五維PBL教師工作室”成員進行初中多學科融合教學的本土實踐,研發(fā)出《五維PBL理念下初中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等一系列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
【關鍵詞】? 五維PBL;多學科融合教學;本土化
201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STEAM”,這個隨即風靡的舶來課程:孩子在滿屏都是英語的軟件上學習,老師用翻譯粗糙的課件講課……可我依舊“著了迷”,并萌發(fā)了兩個想法:第一,找出它的“神經(jīng)中樞”——支撐這個課程的理念;第二,打破它的“壟斷”——研究更本土的“多學科融合”教與學。愿景應運而生:讓STEAM成為“之一”!于是,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們開始了執(zhí)著的探索。
一、一維的PBL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項目式學習,被譽為最能培養(yǎng)出“未來人才”的教學方式。如獲至寶的我們2016年組建了一個“沒名分”的“PBL教師工作室”,開始了對它的研究。
初期研究兼具PBL初中單學科及多學科應用。在2016—2018年間,研發(fā)出包括“PBL‘四聯(lián)表”、時政N講在內(nèi)的多個成果??蓪嵺`所得,只有“一維”的PBL過于片面且忽略了學生學習的“因”與“道”,從《人本教練模式》中找到的關于學習“因、道、術”的觀點恰能彌補。
二、一個融合理念下的融合教學模式
2019年,研究走向“多維”,走向“本土”,“團伙”也更名為“五維PBL教師工作室”,人數(shù)從5人變成了53人,分別來自廣州市內(nèi)一所高校及七所初中、少年宮的青年骨干教師,涵蓋中學教學的12個學科。新成果《五維PBL理念下初中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入選第五屆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公益博覽會。
1.價值理念
如何以培養(yǎng)學生高階能力為目標進行的多學科融合教學研究,對“高階能力培養(yǎng)”、基礎教育階段“多學科融合教學”及未來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都進行了補充。不僅促進教師教力發(fā)展、學生學力發(fā)展;更促進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迭代及學校教學格局升級。
2.極具“創(chuàng)新”的教育成果
創(chuàng)新點一:一個融合的理念。構建了一個以培養(yǎng)學生高階能力為目標,以解決學生學習“因、道、術”問題為本質(zhì)的“五維PBL理念”。將“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情境式學習(Place-based learning)”、“游戲式學習(Play-based learning)”與“適性式學習(Proficiency-based learning)”深度融合,進化成一個五維的理論結構。其中,用“問題式學習”解決學生學習“因”的問題,讓教學內(nèi)容在“教師引發(fā)”與“學生發(fā)現(xiàn)”中生成的;用“適性式學習”解決“道”的問題,用合適的“心態(tài)”進行“適合”的學習,才能“適性揚才”。參考“多元智能”理論,研發(fā)緊貼學情的“課”前評估體系,為學生的“組隊”奠定基礎;“項目式學習”、“游戲式學習”及“情境式學習”解決“術”的問題,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更高效。
創(chuàng)新點二:一個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聚焦在以一個動態(tài)化非線性的教學模式去解決多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問題。所謂“動態(tài)化”,即進行“五維PBL理念下多學科融合學習”(下稱“五維PBL學習”)的學生與教師是不固定的,既沒有固定的分組,也沒有固定的“教材”,“內(nèi)容”皆圍繞“問題”自然生成。它們是學生源于生活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真實“問題”,是貼近學生認知水平,貼近本土文化并具有學生操作水平區(qū)間內(nèi)實踐價值的“原發(fā)性問題”,而“引發(fā)”和“設計”這種問題,成為了“五維PBL學習”的前提。而“設計”并非“無中生有”,是基于“問題”進行的“教學加工”,例如,將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問題與國家課程標準相融合,恰好解決融合學習中“兩張皮”的難題。
其中“原發(fā)性問題”是“五維PBL學習”走向“本土”的關鍵,對學生“問題意識”和“問題表征能力”的培養(yǎng)極具意義。同時,“五維PBL學習”是一種“去中心化”“去邊界化”的學習。“去中心化”,即不以教師、某個學生或固定的小組為中心,讓“學習單位”能夠基于不同的“問題”進行敏捷的動態(tài)迭代;“去邊界化”:突破學齡、地域甚至打破“實體化學習”,虛擬情境下的教學及對學生在虛擬“社會”中的“生存教育”又是一種創(chuàng)新。
“五維PBL學習”現(xiàn)劃分為以下模塊:“問題潘多拉”、“時事N講”、“教學電競”、“科幻接龍”、“自編導戲劇”、“5G智創(chuàng)”及“拓荒者”。
創(chuàng)新點三:一個教師融合互助的成長平臺
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伙伴自愿加入?也許是因為“我們”做的不僅是”研究”,更是搭建“去中心化的”平臺,在開源的氛圍下,讓教師在共同探索中找到專業(yè)成長的支架與工具;協(xié)同的同時,找到更高的價值感與自我認同。
無論是“多維”的PBL理念、基于理念的初中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還是“去中心化的”教師互助平臺,同類研究都是國內(nèi)外少見的。
三、讓STEAM成為“之一”
到底為什么要讓STEAM成為“之一”?從學到教,親歷中國教育近40年,親身體會中西教育在理念和實踐中的碰撞、沖突與相融;深刻意識到對西方教育不能“簡單粗暴”地引用,更不能囫圇吞棗似的疊加。如何以培養(yǎng)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使命進行教育研發(fā),才是伙伴們亟待投入的事業(yè)與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榮華,梁立邦.人本教練模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07.
[2][美]羅伯特·M·卡普拉羅,[美]瑪麗·瑪格麗特·卡普拉羅,[美]詹姆斯·R·摩根.基于項目的STEM學習[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