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慧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識字斷句上,而應該適當增加難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小學中高年級的課程內(nèi)容來看,說明性文章所占比例較高,而這類文章有著共同的特征,就是科學性很強,而且專業(yè)術語比較多,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是比較大的。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總結說明性文章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類文章,掌握這類文章的用詞特征,同時還要拓展教學內(nèi)容,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小學語文說明性文章的教學現(xiàn)狀
1.沒有總結說明性文章的教學方法
部分教師沒有將小學中高年級的說明性文章放到一起教學,而且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會按照讀課文、講解知識點、總結寫法、聯(lián)系生活的流程進行教學,所有的說明性文章均采用這種教學模式,而沒有根據(jù)實際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變通,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厭倦感,覺得說明性文章的內(nèi)容千篇一律,沒有深入學習的必要。對于一些重點詞語,教師也沒有把它們摘錄出來進行講解,從而導致學生的困惑越來越多,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
2.沒有從文章的結構出發(fā)
部分語文教師在講解說明性文章時,沒有從文章的結構出發(fā),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目標,于是產(chǎn)生思維混亂,這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此外,部分教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學生在預習課文后,教師就直接開始講解,直接闡述文章的結構以及因果關系,導致老師成為了課堂的主導,學生的學習變得很被動。長期下去,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
3.知識拓展太多
說明性文章的科學性比較強,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掌握說明性文章的學習方法,便一味拓展知識,導致學生接觸的知識過多,而內(nèi)化的知識少。這是教師沒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nèi)容,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nèi)容。還有部分教師很注重課外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因此選擇了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文章,學生對此不能很好地理解,長期下去,不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還會使他們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厭倦感。
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說明性文章有效整合的措施
1.從字詞理解出發(fā),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的說明性文章,其中的一些詞語含義比較深,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字詞出發(fā),逐漸突破說明性文章這一大關。教師要對說明性文章有清晰的認識,明確其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循序漸進,幫助學生理解說明性文章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寫作用意。教師還要合理設計教學重點,合理分配課堂時間,教學要圍繞文章的主題,幫助學生理解文意,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兩種教學方法,第一種為分層設問法。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琥珀》一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文章題目出發(fā)設置問題,如琥珀是什么?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描述琥珀的外形。其次,還要問學生琥珀形成的原因。要求學生在文章中尋找描寫琥珀外形特征的句子,總結文章中作者想象的琥珀形成的過程,如此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設問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還可以讓學生利用透明狀的橡皮泥包裹一些物品,體驗琥珀形成的過程,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的課堂。
第二種教學方法為扣詞眼法,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題目出發(fā),合理設置導入語,如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不同事物之間為什么用“和”連接?這一系列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深入了解文章內(nèi)容,逐漸探索雷達的工作原理,以及人類是如何發(fā)現(xiàn)蝙蝠身上特有的功能的。
2.從文章結構出發(fā),逐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說明性文章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文章的結構比較鮮明,而且文章所介紹的對象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關系,使文章更具層次感,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說明性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文章結構出發(fā),理清文章的脈絡,將文章進行分層,如總—分—總結構、分—總結構等;教師還可以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講解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五年級上冊《蛇與莊稼》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文章體現(xiàn)的因果關系出發(fā),在第一段中,蛇與莊稼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可以按照食物鏈來分析這種關系,逐漸理清文章中事物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從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出發(fā),探索文章中各個事件的發(fā)生順序,從正、反兩個角度探究事物關系,逐漸建立聯(lián)系。
3.加強閱讀訓練,鞏固說明性文章的學習方法
小學中高年級的說明性文章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說明的對象比較明確,而且文章的脈絡比較清晰,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針對說明對象展開論述的,用詞比較規(guī)范,涉及的專業(yè)術語也比較多。雖然小學中高年級課本中有很多說明性文章,但僅憑這些說明性文章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進行相關的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總結學習說明性文章的方法。
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fā):第一,劃出重點內(nèi)容,特別是一些專業(yè)性詞語或者難以理解的句子,從字詞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總結文章中涉及的知識點。第二,了解說明性文章的結構特征,探究這類文章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第三,拓展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拓展閱讀。如《保護大熊貓》,首先理清文章結構,第一段主要寫大熊貓的體態(tài)特征,接著介紹了大熊貓瀕臨滅亡的原因,從森林砍伐、捕捉過多、走私等角度,逐漸理清文章脈絡,最后一段是呼吁大家保護大熊貓。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分析文章的結構,如何總結說明性文章的結構特征,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總之,小學語文中高年級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特別是針對一些說明性文章,由于其專業(yè)性詞語比較多,學生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教師要從字詞出發(fā),再到梳理文章結構,逐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此外,教師還要拓展教學內(nèi)容,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更好地總結說明性文章的各種知識點和答題技巧。教師還要不斷引導學生走出思維障礙,通過合理的設問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想深度、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