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芝
(齊齊哈爾和平醫(y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隨著人們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習慣的不斷變化,各類疾病的發(fā)生率也在不斷上升,乳腺增生是女性疾病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患者多以育齡期女性為主,助于惡性疾病,臨床中的表現較為復雜,常規(guī)診斷中誤診率以及漏診率較高[1]。隨著醫(y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相關診斷方式也越來越多,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乳腺癌診斷中較為先進的一種診斷方式,將我院病理檢查確診為占位性病變的的18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究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臨床診斷中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準確率。
將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病理檢查確診為占位性病變的18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6.3±1.1)歲;腫塊病變徑線19-42厘米。平均(32.3±3.5)厘米;患病時間5個月-8年,平均患病時間(4.2±0.5)年;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情況,術后病理檢查可知乳腺纖維瘤患者52例,乳腺增生46例,乳腺炎性包塊18例,乳腺囊腫33例,乳腺惡性腫塊37例。所有入組患者均已自愿簽署了知情研究協(xié)議書,且此次實驗已經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所有患者均使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檢查中超聲頻率設置為5MHz-12MHz,超聲掃描深度為4毫米,根據患者乳房層情況進行調節(jié)。患者檢查過程中平躺于檢查床上,將雙臂進行上舉,充分暴露乳房位置,進行多切面掃差,檢查方向為乳房外上象限進行順時針方向掃差,詳細觀察并記錄患者腫塊大小、邊界、形態(tài)、內回聲、血流情況以及包膜狀況。
統(tǒng)計186例患者病例檢查結果以及高頻超聲檢查結果,對比患者不同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
此次研究數據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表示為均數±標準差(x ±s),行t檢驗,計量資料標示為百分比,行x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186例患者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結果中乳腺纖維瘤(52例)、乳腺增生(45例)、乳腺炎性包塊(17例)、乳腺囊腫(32例)以及乳腺惡性腫塊(37例)的檢出率(98.39%)與病理檢查結果對比計算x2=3.024,P=0.082,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超聲檢查是乳腺系統(tǒng)疾病中較為常用的檢查方式,隨著醫(y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相關診斷技術也在不斷提升,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臨床超聲檢查中應用效果較好的一種檢查方式,與傳統(tǒng)超聲檢查方式相比,高頻超聲檢查方式更加簡單便捷,實時性更強,能夠全面仔細觀察患者乳腺組織結構[2]。在實際檢查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檢查情況以及病變位置指導患者進行體位調整,提升臨床診斷準確率,明確腫塊性質、腫塊大小以及淋巴結轉移情況,確定患者腫塊良惡性,及早了解掌握患者乳腺病變情況。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臨床中的應用主要是利用高頻超聲波的成像原理進行檢查,通過對患者病灶組織的血流信號以及血管分布情況的觀察及分析判定患者病灶情況[3-4]。與常規(guī)超聲檢查方式相比,靈敏度更高,對患者無創(chuàng)傷,經濟性更強且臨床診斷準確率更高,患者的接受能力更強,能夠及時明確患者的疾病本質,為臨床診斷準確率的提升提供精準的參照標準。本次研究中,186例患者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結果中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乳腺炎性包塊、乳腺囊腫以及乳腺惡性腫塊的檢出率與患者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相比診斷準確率為92.38%,與病理檢查準確率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診斷中的準確率較高,對于臨床診斷效果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臨床診斷中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應用效果顯著,經濟、無創(chuàng)、便捷、準確率以及靈敏度均比較高,可明確患者乳腺疾病情況,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值得進行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