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麗 徐博
【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應用曲美他嗪及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 本次實驗對象選自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抽取的112例,對其按照入院時間進行分組,均分為兩組,常規(guī)治療應用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應用曲美他嗪及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進行聯(lián)合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實驗組療效98.21%較對照組80.365顯著提升(x2=9.333,P=0.0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應用曲美他嗪及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進行治療對患者的改善效果更加顯著,療效得到顯著提升。
【關鍵詞】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曲美他嗪;冠心病;心絞痛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1
冠心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屬于一種慢性疾病形式,對患者的危害性較大,此種疾病主要就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出現(xiàn)粥樣性硬化,進而導致患者的血管逐漸狹窄或血管腔被阻塞,此種現(xiàn)象極易引發(fā)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心絞痛情況,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1]。為了能夠有效的提升治療效果,使病情得到全面的控制需要,就需要對其開展有效的治療,因此本研究主要討論了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應用曲美他嗪及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進行治療的效果,詳細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選自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患者中抽取的112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對其按照入院時間進行分組,均分為兩組,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分別為25例、30例,女性患者分別為31例、26例,男年齡55~79歲,平均(68.46±3.24)歲,女年齡56~78歲,平均(68.66±3.22)歲。病程2~12年,平均(6.78±0.13)年。將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guī)治療實施于對照組患者,主要就是應用硝酸脂類、他汀類、阿司匹林等藥物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應用曲美他嗪及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進行治療,主要方法及劑量:應用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生產(chǎn)企業(yè):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167)進行口服治療,初始劑量為每次23.75 mg,每天1次,對患者進行為期14天的治療,并依照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對劑量進行合理加減,增加劑量一般為47.50 mg/次,1次/d,并將最大劑量控制在95.0 mg之內;曲美他嗪(生產(chǎn)企業(yè):北京萬生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5167)口服治療,劑量為20 mg/次,3次/d,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治療。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顯效:患者的癥狀改善明顯,并且心絞痛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顯著減少,心電圖T段逐漸恢復正立;有效:患者的癥狀逐漸得到改善,并且心絞痛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逐漸減少,心電圖T波變遷能夠達到50%;無效:癥狀未得到緩解,并且還可能出現(xiàn)惡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主要應用的是SPSS 20.0,計數(shù)資料:[n(%)],x2值檢驗,當P<0.05時,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實驗組療效98.21%較對照組80.365顯著提升(x2=9.333,P=0.0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誘發(fā)冠心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機體供血、供氧不足導致患者心肌細胞出現(xiàn)嚴重的缺血情況,進而導致血管運行中出現(xiàn)痙攣及心絞痛情況。在對其進行診治的過程中主要就以降低心肌耗氧敏感性、改善供血供養(yǎng)不足、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目的。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能夠有效的減低心肌耗氧敏感性,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供養(yǎng)情況,還能夠顯著的促進代謝并加速循環(huán),有效的避免了、血管逐漸狹窄或血管腔被阻塞的情況發(fā)生[2];曲美他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患者心肌細胞在缺氧缺血的情況代謝途徑受到保護,使患者的功能穩(wěn)定性及心肌環(huán)境得到有效的維持,對患者的癥狀達到有效的改善作用,還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郎輝輝.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聯(lián)合曲美他嗪在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北方藥學,2019,16(1):66-67.
[2] 徐會平.曲美他嗪聯(lián)用琥珀酸美托洛爾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18,42(1):65-66.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