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發(fā)
“無用”顧名思義,沒什么用處,既然沒什么用處,何來有用之說?且慢,先聽一個故事。蘋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從里德學院退學后,無所事事,就去旁聽了美術字課程,直到十年后,在設計第一臺Macintosh電腦時,他才把這些知識用上。對于喬布斯來說,學習美術字課程,有用還是無用?近了看,純粹打發(fā)時間而已,簡直毫無用處;遠了看,恰恰是這看似無用之舉,卻讓人類有了第一臺使用漂亮字體的個人電腦??v觀喬布斯整個人生歷程,有誰敢說,他當初學習美術字課程是無用的呢?
看似“無用”實則“有用”,只是由“無用”到“有用”需要一個過程。也許三年五載,或許幾十上百年,甚至壓根就不會轉化??偠灾?,要給“無用”以充分的包容和耐心。時下的人們很有活成精致的實用主義者的傾向,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眼光,活得太精明,深諳有用、無用之道。做任何事之前,總要在心里掂量:“這個有用么?那個有用么?良心有什么用?真理有什么用……”有用的,全力以赴,竭盡所能;無用的,不屑一顧,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其實“有用”“無用”又哪是一念之間就能判定的?人們往往受時空乃至認知的局限,往往不能看得更長遠,所謂的“高瞻遠矚”又哪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呢?
既然做不到明辨“有用”與“無用”,那么就應該不輕言有用、無用。甚至明知“無用”,也要有嘗試的勇氣和智慧。比如讀書這件事,最近就常聽有人倡議“讀點無用的書”。什么樣的書是無用的呢?據(jù)我所知,多數(shù)人認為哲學類的書是“無用”的。所以有人戲言,大學里學哲學簡直等于什么都沒學。哲學太高大上了,它不屑于去解決人生中那些瑣細的雞毛蒜皮,它只“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中國哲學史大綱》)。哲學不會教你計算,不會教你測量,不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俗生活用不到它,造火箭原子彈也用不上它,所以在一般人的眼里,哲學是“沒用的”。但是,喬布斯說過一句話:“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下午?!边@話令所有視哲學為無用的人感到汗顏。
另一個看似無用的是美學。前不久,媒體上有人發(fā)布了四川省安岳縣的石窟佛像修補前后對比圖?!靶扪a前的佛像,神態(tài)悲憫安詳,整體造型兼具唐代之渾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的端莊肅穆,仿若從石中生長出的人體和五官,(給人)超自然美感?!毙扪a后的佛像,惡俗怪異,令人不忍直視,所有的美感都沒了。據(jù)說這是一些信眾自發(fā)籌錢做的善事,目的是維護、拯救這些佛像,但是他們無形之中卻做了一件“惡事”——因為缺乏藝術的審美力,使佛像修補這件善事變成了一場浩劫。
作家梁文道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人生短暫,已知有限,未知卻無限。少一些“實用主義”,不拜金,不拜物,不目光短淺,不為眼前利益遮蔽雙眼,永遠都不滿足于已知,才有未來。而在未來已來的時刻,只有提前做了功課,才會從容應對,抓住機遇。
莊子認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有用之用,無非升官發(fā)財、人丁興旺之類的“硬道理”,人人皆知;無用之用,則如前文所言之哲學、美學等學問,其滋養(yǎng)心田、陶冶情操、激發(fā)靈感的作用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如此說來,莊子的另一句話“無用,方為大用”也就不是故弄玄虛了。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