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晴鷗
(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yī)院,廣東 汕頭 515041)
痰濕體質是王琦教授提出的中醫(yī)九種體質之一,體質的不同決定了人體所表現(xiàn)出的形態(tài)、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性,還決定了個體容易罹患的疾病種類[1]。有學者認為,先天稟賦是痰濕體質形成的物質基礎,飲食起居失常是痰濕體質形成的主要原因。另有研究提示,中醫(yī)體質與生活方式、飲食喜好有相關性[2]。本研究針對痰濕體質的飲食、生活習慣的調查研究,可以為痰濕體質的調理、相關疾病的預防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汕頭市中心醫(yī)院的體檢人群,采取知情自愿的方式發(fā)放中醫(yī)體質調查問卷,根據(jù)體質調查結果,按調查順序依次收集痰濕質90人,平和質90人,共180人。參考《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判斷痰濕質和平和質,根據(jù)被調查者填寫的條目,分別計算不同中醫(yī)體質類型的初始分和轉化分,當平和質轉化分數(shù)≥60分且其他8種偏頗體質轉化分數(shù)均<30分時,判定為平和質;痰濕體質轉化分數(shù)≥40分,判定為痰濕體質[3]。
2.1 調查方法 采用現(xiàn)場調查的方式,在調查開始前首先取得被調查者的同意,并詳細介紹填寫表格的注意事項,填寫結束后立即收回調查問卷。根據(jù)體質調查結果,按調查的順序收集痰濕質和平和質各90人,再進行飲食生活習慣調查表的填寫。
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痰濕質人群一般資料分析 90位痰濕質中,男51人,占比56.7%,女39 人,占比43.3%。以中年人居多,30~40 歲人群占27.7%,40~50 歲人群占36.7%。見表1。
表1 痰濕質人群一般資料分析
(2)痰濕質與平和質人群工作方式比較 痰濕質腦力勞動為主54 人(60.0%),體力勞動為主36 人(40.0%);平和質腦力勞動為主29人(32.2%),體力勞動為主61人(67.8%)。兩種體質人群腦力勞動為主占比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痰濕質與平和質人群生活習慣比較 痰濕質吸煙及缺乏鍛煉人數(shù)多于平和質者(P<0.05),兩種體質人群失眠例數(shù)相當(P>0.05)。見表2。
表2 痰濕質與平和質人群生活習慣比較(例)
(4)痰濕質與平和質飲食習慣比較 痰濕質喜飲酒、飲食偏油膩、喜葷食人數(shù)多于平和質者(P<0.05),兩種體質人群喜炙烤、常喝飲料、飲食偏咸、常食甜人數(shù)相當(P>0.05)。見表3。
表3 痰濕質與平和質飲食習慣比較(例)
痰濕質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體質類型,痰與濕雖為不同的病理產(chǎn)物,常相伴出現(xiàn),其形成與人體的水液代謝紊亂相關,與中醫(yī)肺、脾、腎功能關系密切。脾胃具有運化水谷的功能,如果飲食超過了脾胃運化的負荷或食入較難運化的食物,水谷可形成痰濕。本次研究結果提示,痰濕質人群多飲酒、油膩飲食、喜葷食,按照中醫(yī)理論,這些都是滋膩的、較難運化的食物,如多食過量,運化不及,易形成痰濕。本次研究結果亦提示痰濕質人群工作多以腦力勞動為主,缺乏鍛煉。脾胃主四肢功能,四肢的活動可激發(fā)脾胃運化,促進消化吸收,所以運動、勞動的減少,會影響內在的脾胃功能而形成痰濕。因此,影響脾胃功能的飲食生活習慣容易導致痰濕質。
王琦等[4]采用中醫(yī)體質量表調查發(fā)現(xiàn),痰濕體質影響因素按影響程度排列分別為:生活規(guī)律、體型胖瘦、運動鍛煉習慣、舒張壓、抽煙、早睡晚起、飲食偏油膩、出生后喂養(yǎng)模式、睡眠不規(guī)律。痰濕質與吸煙相關,而與失眠關系不明顯。因為肺為水之上源,吸煙可影響肺的宣發(fā)肅降,影響水液代謝,停聚而生痰濕;另外,陽氣是人體活動的基礎,痰濕易困阻陽氣,更容易出現(xiàn)疲倦乏力甚至嗜睡的情況。吳鑫鑫[5]通過整理中醫(yī)古典醫(yī)籍,發(fā)現(xiàn)古人很重視飲食與痰濕的關系,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容易導致痰濕質患者病情的反復,如膏粱厚味、嗜酒等;此外,飲食偏嗜也容易誘發(fā)痰濕質相關疾病的發(fā)生,如中風、喘證、消渴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疾病的形成與痰濕關系密切,如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壓病等多種代謝性疾病[6]。這類人群多有肥胖、腹部肥滿松軟、面部油膩等特征,這也正是痰濕體質人群的主要外在表現(xiàn)。此外,王琦教授通過痰濕調體方對痰濕體質人群進行調理,能改善其體質量指數(shù)、載脂蛋白A(ApoA)、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7]。
基于上述的認識及研究結果,可以通過對普通人群進行體質辨識,對痰濕質人群進行飲食生活習慣的護理調理,減少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易感性。首先,飲食方面應當戒酒,減少油膩、葷食的攝入,可以適當食用具有健脾祛濕、藥食同源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山藥、陳皮、冬瓜、山楂等,也可以烹制一些具有利水滲濕作用的藥膳。飲食需注意過猶不及,超過脾胃的運化功能,即能化生水濕,且會損壞脾胃功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其次,應該加強體育鍛煉,可以選擇中小強度、較長時間的全身運動,如游泳、爬山、騎車、跑步等,做到循序漸進。腦力勞動為主的人群,應當避免長時間久坐,可以選擇時間短、活動量少的鍛煉,如八段錦、太極等。最后,可以加強中醫(yī)調理,按摩具有化痰祛濕作用的穴位,如豐隆、中脘、陰陵泉,每次10~15 min;飯后順時針按揉腹部,每次3~5 min,促進脾胃運化。日常也可進行中藥調理,選擇具有健脾利濕的中藥代茶飲,有研究顯示,堅持服用含玉米須、百合、茯苓、伸筋草的中藥代茶飲,可降低痰濕體質人群的血尿酸[8]??傊?痰濕體質人群也應遵循其有不同的體質狀態(tài),如男女、老幼、強弱等,選擇合適的藥、食及運動等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其目的在于調體而不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