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迫是指以給自然人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非法人組織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做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在我國合同法中,無論是合同一方當事人實施的脅迫行為,還是合同關系以外特定第三人實施的脅迫行為,都可能導致被脅迫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自由,從而影響合同效力,并產生相應法律效果。本文擬對我國合同法中脅迫所涉問題進行簡要梳理和分析,以就教于大方。
2017年3月15日頒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第150條規(guī)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币罁?jù)《民法總則》第134條第1款,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于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第150條中所謂“民事法律行為”當然包括合同行為。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合同的一方當事人,還是合同關系以外的特定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合同行為,受脅迫方都有權依法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民法總則》頒布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繼承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都設有關于脅迫的規(guī)定。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總則》第150條的規(guī)定不同于《民法通則》。區(qū)別在于:其一,《民法通則》未設規(guī)定回應合同關系以外特定第三人脅迫的問題。其二,《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3項確認,一方以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包括合同行為,依據(jù)該項規(guī)定,一方以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合同行為無效。之所以規(guī)定為無效,而非可撤銷,“這是從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考慮的。欺詐也好,脅迫或乘人之危也好,都是違背自愿原則的,如果作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那么首先要由當事人提出申請,法院、仲裁機關才能裁決是否撤銷。既然是脅迫、乘人之危,處于被脅迫或者危難情況下的當事人,有可能不敢申請。因此,把這種情況作為無效的民事行為,就不一定要先由本人提出申請,這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真正體現(xiàn)自愿的原則”。[注]顧昂然:《新中國民事法律概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7頁。
《民法總則》第150條的規(guī)定也不同于《合同法》。就脅迫對合同行為效力的影響,盡管《合同法》如同《民法通則》,也未設規(guī)定回應合同關系以外特定第三人脅迫的問題,但該法秉持鼓勵交易的立法宗旨,改變了《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3項的規(guī)定。[注]王利明:《民商法精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441頁;王利明:《合同法的目標與鼓勵交易》,《法學研究》1996年第3期,第95頁?!逗贤ā返?4條第2款確認,一方以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逗贤ā返?2條第1項確認,僅在一方以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時,合同無效。《合同法》屬于《民法通則》的特別法,而且頒布、施行于《民法通則》之后,凡涉及脅迫對合同行為效力的影響,在《合同法》施行后,理應適用《合同法》的規(guī)定。
對照《民法總則》第150條的規(guī)定,《合同法》與《民法總則》的區(qū)別在于:其一,《民法總則》一并回應合同一方當事人脅迫和合同關系以外特定第三人脅迫的問題。其二,《民法總則》未單設規(guī)定,回應一方以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問題。如果一方以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需要援引《民法總則》第153條第2款,認定該合同違背公序良俗,當屬無效。其三,一方以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合同行為,《民法總則》僅允許受脅迫方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撤銷合同,未許可受脅迫方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合同?!睹穹倓t》第150條以及《合同法》第54條第2款均屬調整合同行為效力的一般規(guī)則,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以下簡稱《立法法》)第92條,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新的規(guī)定與舊的規(guī)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guī)定?!睹穹倓t》2017年10月1日施行后,脅迫對合同行為效力的影響,不再適用《合同法》的規(guī)定,應適用《民法總則》第150條的規(guī)定。
《勞動合同法》第26條第1款第1項確認,一方以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這一規(guī)定不同于《民法總則》第150條??紤]到勞動合同的法律調整,需要貫徹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公共政策,[注]《勞動合同法》第1條規(guī)定:“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fā)展和諧穩(wěn)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對作為弱勢群體的勞動者奉行傾斜保護原則,《勞動合同法》當屬《民法總則》的特別法。依據(jù)《民法總則》第11條的規(guī)定:“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薄睹穹倓t》施行之后,就脅迫對勞動合同效力的影響,仍應適用《勞動合同法》的規(guī)定。
《繼承法》第22條第2款第1句確認,遺囑人受脅迫所立的遺囑無效。這一規(guī)定也不同于《民法總則》第150條。遺囑屬于單方民事法律行為,依據(jù)《民法總則》第134條第1款,民事法律行為包括單方民事法律行為。因此依據(jù)《立法法》第92條,《民法總則》施行后,理應不再適用《繼承法》第22條第2款第1句的規(guī)定,而應適用《民法總則》第150條,受脅迫的遺囑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撤銷遺囑。遺囑人已去世,無法行使撤銷權的,仍應適用《繼承法》第22條第2款第1句的規(guī)定,遺囑人受脅迫所立的遺囑無效。
《擔保法》第30條第2項確認,主合同債權人采取脅迫手段,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保證的,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是保證合同無效的法律效果。保證合同的當事人是保證人和主合同債權人,若主合同債權人采取脅迫手段,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保證,屬于一方當事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合同行為?!稉7ā返?0條第2項是《民法通則》第58條第2款第3項的具體化?!稉7ā奉C布于1995年6月30日,施行于1995年10月1日?!逗贤ā奉C布于1999年3月15日,施行于1999年10月1日,保證合同不同于勞動合同,無須貫徹特殊的公共政策,無須實現(xiàn)特殊的立法目的,因此依據(jù)《立法法》第92條,《合同法》施行后,脅迫對保證合同效力的影響,不應適用《擔保法》第30條第2款,而應適用《合同法》的規(guī)定。在《民法總則》施行后,則應適用《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與《擔保法》第30條第2款不同,2000年12月13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0條確認,主合同債務人采取脅迫手段,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保證的,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脅迫事實的,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保證合同的當事人是保證人和主合同債權人,主合同債務人屬于保證合同關系以外的特定第三人,該條規(guī)定屬于合同關系以外特定第三人脅迫的情形?!睹穹倓t》第150條與《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0條的不同在于:其一,合同關系以外特定第三人脅迫對合同行為效力的影響,《民法總則》第150條為合同可撤銷,《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0條則為保證合同無效。其二,在合同關系以外特定第三人脅迫的情形下,《民法總則》第150條并不以合同一方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第三人脅迫的事實,作為受脅迫方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撤銷合同的前提條件。理由在于,脅迫相較于欺詐而言,對當事人意思自由的侵害更為嚴重,法律應當賦予受脅迫人程度更為嚴格的保護。[注]賈東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第381頁。就合同關系以外特定第三人脅迫對保證合同效力的影響,《民法總則》施行后,不應繼續(xù)適用《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0條,而應適用《民法總則》第150條。
遺憾的是,前面提及的民事立法,都未對什么是脅迫作出明確規(guī)定。[注]立法機關工作人員就《民法總則》未對脅迫的具體含義做出界定給出的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對實踐中較為常見的脅迫情形進行列舉式規(guī)定,有助于法律的具體適用,是可行的。但是,考慮到民事活動的復雜性以及民事法律行為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民法總則》不宜對脅迫作出限定性的規(guī)定,而應為實踐的發(fā)展留出空間。同時,自《民法通則》頒行以來的30多年間,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對于‘脅迫’概念的內涵已經形成較為廣泛的共識,《民法總則》不對其含義進行規(guī)定并不影響這一制度的理解與適用?!眳⒁娰Z東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解與適用》,第381頁。唯有1987年1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第69條規(guī)定:“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通說主張,構成脅迫需要同時滿足以下要件:一是須有脅迫行為。即以實施或者將要實施某種加害行為威脅受脅迫人,以此使受脅迫人產生心理恐懼。這種加害既可以是對受脅迫人本人人身、財產權益的損害,也可以是對受脅迫人的親友甚至與之有關的其他人的人身、財產權益的加害。通說主張,不論已經實施或者將要實施的加害是否重大,只要客觀上使受脅迫人產生了恐懼心理,即滿足這一要件。[注]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53頁。二是須有脅迫故意。即脅迫人故意實施脅迫行為使他人陷入恐懼并基于此恐懼心理做出意思表示。[注]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91頁;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第651-652頁。對于故意是否屬于脅迫的構成要件,學界意見不一,通說主張脅迫人須有的故意,即脅迫人有通過脅迫行為而使表意人產生恐懼,并因此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故意。[注]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第651-652頁;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第91頁。三是脅迫須為非法。包括手段合法,目的非法;手段非法,目的合法;手段、目的均為非法,以及手段、目的均合法,但二者之結合關系非法。[注]這是繼受德國民法學說影響的產物,參見B.S.Markesinis,W.Lorenz & G.Dannemann,The German Law of Obligations,Vol.1,Oxford:Clarenden Press,1997,p.210.如果一方有合法的根據(jù)對另一方施加某種壓力,則不構成脅迫。如合同訂立以后,一方拒不履行合同義務,另一方以將要提起訴訟等合法手段向對方施加壓力,要求其履行合同,就不構成脅迫。四是被脅迫人因脅迫而陷入恐懼,并因恐懼而為意思表示。即脅迫人聲稱要造成的損害必須是被脅迫人可以相信將要發(fā)生的情況,并足以使被脅迫人感到恐怖、害怕。如果脅迫人聲稱將要造成損害的威脅是毫無根據(jù)、根本不可能發(fā)生的,被脅迫人根本不會相信,也就不會使被脅迫人感到恐怖、害怕,就不構成脅迫。五是被脅迫人所作意思表示違背其真實意思,[注]王利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詳解》,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第652-654頁;賈東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解與適用》,第379-380頁;沈德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適用》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第999-1000頁。并且符合脅迫人的意愿。如果被脅迫人做出的意思表示盡管違背其意愿,但并不符合脅迫人意愿的,不適用關于脅迫的相關規(guī)定。
脅迫影響合同行為的效力,是比較法上的通例。[注]冉克平:《意思表示瑕疵:學說與規(guī)范》,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316-326頁?!秶H商事合同通則》[注]《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3.9條(脅迫)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可宣告合同無效,如果其合同的訂立是因另一方當事人的不正當之脅迫,而且考慮到在各種情況下,該脅迫如此急迫、嚴重到足以使該方當事人無其他合理選擇,尤其是當使一方當事人受到脅迫的行為或不行為本身屬非法,或者以其作為手段來獲取合同的訂立屬非法時,均為不正當?shù)拿{迫。《歐洲合同法原則》[注]《歐洲合同法原則》第4:108條(脅迫)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締結合同如果是由于對方當事人即行的且嚴重的行為的脅迫,而此種行為之威脅本身是非法的,或者作為達成合同的手段是非法的,則該方當事人可以宣布合同無效。除非在該具體情事中第一方當事人擁有合理的選擇余地。以及《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注]《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Ⅱ-7:206條(強迫或威脅)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強迫對方當事人訂立合同,或以現(xiàn)實且嚴重的危害相威脅而導致對方當事人訂立合同,而威脅行為本身不合法,或不當?shù)乩煤戏ㄐ袨樽鳛橛喠⒑贤氖侄蔚?,對方當事人即可撤銷該合同。(2)受威脅的一方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有合理的選擇機會的,威脅不被視為導致了合同訂立。”等國際示范法或洲際示范法從之。對脅迫做出否定性評價,在中國也是古已有之、傳承久遠的價值判斷,但就脅迫影響合同行為效力的規(guī)則設計,卻是清末民初法律繼受的產物?!洞笄迕衤刹莅浮返?86條規(guī)定:“被脅迫而為意思表示者,得撤銷之。”《大清民律草案》的總則編由日本學者負責起草,直接受到了《日本民法典》的影響?!度毡久穹ǖ洹沸ХW陸,受到了《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的影響。中國隨后的《民國民律草案》第121條第1項第1句[注]該句規(guī)定:“因被脅迫而決定意思以為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銷其意思表示?!薄⑴_灣地區(qū)民法第92條第1項第1句[注]該句確認,因被脅迫而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銷其意思表示。延續(xù)了這一規(guī)則。
撤銷權是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能通過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使合同行為的效力歸于消滅的權利。撤銷權為形成權??沙蜂N的合同行為影響當事人的私人利益,不存在對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危害,公權力無須直接干預其效力,因而賦予當事人撤銷權,意在貫徹私法自治原則,因此可撤銷合同行為效力的消滅,必須有行使撤銷權的行為,僅有可撤銷事由而無行使撤銷權的行為,合同行為的效力不受影響。
就脅迫而言,我國合同法上享有撤銷權的人就是被脅迫的合同當事人。撤銷權人行使權利的意思表示,須向法院或仲裁機關作出,而非向相對人作出。因此撤銷權的現(xiàn)實實現(xiàn),必須借助于法院或仲裁機關的裁斷。若法院或仲裁機關承認撤銷權人的撤銷權,則依《民法總則》第155條“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的規(guī)定,以及《合同法》第56條關于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的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溯及于其成立之時消滅。
依據(jù)《民法總則》第152條第1款第3項的規(guī)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所謂以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如在知道撤銷事由以后,仍然自愿向對方作出履行或要求對方繼續(xù)履行,或在法院起訴要求對方實際履行或者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等,都表明其已經放棄了撤銷權。
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撤銷民事法律行為,與享有解除權的人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一樣,都會導致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終止,但兩者存有明顯區(qū)別:第一,適用范圍不同。撤銷權既可以針對單方民事法律行為,也可以針對多方民事法律行為等;解除權主要針對雙方民事法律行為。第二,產生條件不同。存在有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撤銷權產生的必要條件;而解除權則無此前提,只有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成就(如對方根本違約等),或者當事人事先約定的條件具備,方可產生。第三,行使權利產生的法律效果不同。撤銷權的行使具有溯及效力,該權利行使后,民事法律行為通常自成立之時起不發(fā)生效力;解除權的行使可以有溯及效力,也可以無溯及效力。如《合同法》第97條規(guī)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jù)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
前已提及,依《民法通則》第59條以及《合同法》第54條的規(guī)定,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同時也是可變更的民事行為。這就是說,對此類民事行為,撤銷權人有權請求予以撤銷,也可以不要求撤銷而僅要求變更民事行為的內容。所謂變更,是指要求改變民事行為的某些內容,如適當調整民事行為的價格條件,適當減輕一方承擔的義務等。通過變更可以使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趨于公平合理,并使其符合當事人的意愿。這種請求變更民事行為的權利即變更權,也屬一種形成權,應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主張。當事人行使變更權的,其撤銷權消滅,民事行為確定生效。變更權的規(guī)定,使權利人取得了調整當事人間利益關系的可能,符合鼓勵交易的原則,并緩和了撤銷權的僵硬,無疑為妥當?shù)闹贫仍O計。因此《合同法》第54條第3款規(guī)定,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不得撤銷。這一規(guī)定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妥當貫徹了私法自治原則?!睹穹倓t》未在類似情形下設置變更權,據(jù)立法工作機關人士介紹,做出這一改變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從實踐的情況看,《合同法》雖然規(guī)定了變更權,但是這一制度在實踐中并未得到廣泛適用,真正發(fā)揮作用的空間較小。其二,比較法上沒有賦予變更權的立法例。其三,合同被撤銷后,如果行為人與相對人有意重新達成合意實施合同行為,法律并不禁止。但如果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根據(jù)當事人的申請對合同進行變更,則未必符合當事人真實意思,反而容易形成公權力對私人權利的不當干擾,甚至導致自由裁量權的濫用。[注]賈東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解與適用》,第376-377頁。本文所引內容是該書針對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所做的說明。但該書并未針對一方以脅迫的手段,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做出說明??紤]到《合同法》第54條第2款將欺詐、脅迫和乘人之危并列為導致合同可變更可撤銷的原因,該書針對欺詐的說明應可適用于脅迫的情形。以上三個理由,都有值得斟酌之處。就第一個理由而言,如欲發(fā)揮論證效力,尚需究明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變更權制度未得到廣泛適用。只有有證據(jù)表明就是變更權自身的不合理性導致變更權制度適用空間有限時,它才能夠成為廢除變更權制度的有效理由。第二個理由更缺乏論證效力。比較法上沒有類似立法例,并不代表著沒有變更權制度就反映了立法的趨勢。照此而論,比較法上沒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制度,難道也能成為我們廢除這兩項用益物權制度的理由嗎?第三個理由也讓人費解。變更權是歸屬于被脅迫人的權利,被脅迫的合同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合同,怎么會不符合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形成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不當干擾?裁判者僅能依據(jù)被脅迫合同當事人的意愿變更合同,又怎么會導致自由裁量權的濫用?更何況從鼓勵交易的角度觀察,變更權制度一方面保留了合同關系,另一方面經由合同變更消除脅迫對合同當事人利益關系安排的不合理影響,遠比合同被撤銷,自始喪失法律拘束力,然后當事人再重新協(xié)商訂立合同更符合鼓勵交易立法宗旨的要求。
《民法總則》第152條第1款第2項確認: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撤銷權消滅。第152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fā)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边@是有關撤銷權除斥期間的規(guī)定。撤銷權屬于形成權,撤銷權的行使能夠使合同自始喪失法律效力,除斥期間意在督促撤銷權人及時行使權利,以維護社會交往秩序的穩(wěn)定,保護社會交往主體的信賴。
《民法通則》未設類似規(guī)定。《民法通則》司法解釋第73條第2款確認,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這一規(guī)定對撤銷權人較為苛刻,在撤銷權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尤其不利于撤銷權人利益的保護?!逗贤ā返?5條第1項將其變更為“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撤銷權消滅。
《民法總則》第152條第1款第2項不同于《合同法》第55條第1項,區(qū)別在于除斥期間的起算點。依據(jù)《民法總則》第152條第1款第2項,在一方或者第三人脅迫的情形下,與一方或者第三人欺詐不同,1年的除斥期間不是自撤銷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計算,而是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計算。原因在于同欺詐相比,脅迫具有特殊性。受脅迫人在脅迫行為終止前,即使知道脅迫行為的存在,事實上仍然無法行使撤銷權。
《民法總則》新設第152條第2款,原因在于撤銷權屬于形成權,得基于權利人單方的意志,引起當事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包含著影響社會交往秩序穩(wěn)定的危險,因此民法關于撤銷權除斥期間的規(guī)定,應當同時兼顧撤銷權人與相對人的利益,不應僅僅強調一方的利益保護而忽略另一方。因此,在規(guī)定主觀期間的同時,輔之以客觀期間,以實現(xiàn)當事人利益的平衡保護。[注]賈東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解與適用》,第386頁。
《民法總則》第157條確認,民事法律行為被撤銷后,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該條規(guī)定適用于合同被撤銷情形。
《民法總則》頒布之前,《民法通則》以及《合同法》都設有合同被撤銷法律效果的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確認,民事行為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逗贤ā返?8條確認,合同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不難看出,合同被撤銷的法律效果包括如下內容:
一是返還財產。合同被撤銷前,當事人已經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人所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我國民事立法未認可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的區(qū)分,因此原物依然存在,并且未被第三人依法取得所有權的,相對人得依據(jù)《民法總則》第179條第1款第4項主張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如果原物依然存在,但已被第三人依法取得所有權的,或者行為人取得的是貨幣、不記名的有價證券,相對人得依據(jù)《民法總則》第122條主張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返還財產的目的是讓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回復到合同成立前的狀態(tài),因此,無論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都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返還財產既可以是單方返還,也可以是雙方返還,取決于是一方,還是雙方取得了財產。
二是折價補償。合同被撤銷后,如果行為人取得的財產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合同被撤銷后,如果原物已經損毀,行為人無法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如果原物雖然存在,但已經被第三人依法取得所有權,相對人也可以選擇要求折價補償;如果是相對人提供服務,或者行為人是通過利用相對人的財產獲取利益的,相對人也可以主張折價補償。相對人主張折價補償,就是在行使不當?shù)美颠€的請求權。
三是賠償損失。合同被撤銷后,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這里的損失賠償責任,一度受到德國民法學說的影響,被稱為締約過失責任。但事實上此類賠償責任就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具體類型。此類侵權損害賠償責任采過錯責任原則,賠償?shù)姆秶允芎θ嗽馐艿膶嶋H損失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