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骨科醫(yī)院(450000)郭麗紅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68例小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兒102例,女性患兒66例;患兒年齡為1~13歲,平均為(7.45±3.14)歲。所有患兒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排除合并重大疾病患兒,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和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患兒。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用手術治療,并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取適宜的方式進行手術治療?;純涸谑中g治療期間采用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為:①術前護理,患兒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帶領患兒及家屬了解醫(yī)院情況。對患兒進行術前心理安撫,消除患兒的緊張、不安和焦慮情緒。加強對患兒進行術前健康知識宣教,告知患兒手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并告訴患兒手術治療可以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術前加強患兒營養(yǎng),以提高手術過程中的耐受力。②術中護理,手術前認真檢查相關藥物和設備的準備情況,并認真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一旦發(fā)現異常立即聯系醫(yī)生,協助醫(yī)生完成手術。③術后護理,術后認真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脈搏和血壓;手術后加強對患兒進行體位護理,對于麻醉未清醒的患兒采用平臥位,并墊高肩部,將患肢抬高約30°,認真清理呼吸道,同時讓患兒頭偏向一側,避免窒息和嘔吐等情況。術后進行疼痛護理,由于患兒為特殊群體,因此需加強對患兒進行疼痛護理,適當時給予疼痛藥物治療;對于疼痛輕微的患兒通過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加強對患兒進行肢體功能鍛煉,術后24h對患兒肢體進行按摩,促進患兒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同時指導患兒進行被動屈伸訓練,每日2次,每次10~15min,術后1周進行足趾運動,每日2~3次,每次10~15min。對患兒進行石膏護理,患兒上石膏初期需保證通風,促進石膏凝固,并叮囑患兒移動時小心,避免石膏變形;同時叮囑患兒家屬若石膏受壓變形可能會產生壓瘡,因此需加強對石膏的看護等。石膏固定后需定期修補,密切觀察患兒肢體血運情況,并注意觀察患兒石膏管內是否有異味和破潰等情況,一旦發(fā)現異常立即聯系醫(yī)生。拆除石膏后對患兒進行足背伸展和外旋活動訓練,每日3~4次,每次10~15min。出院時叮囑患兒定期復查。
1.3 觀察指標[1]分析觀察患兒的臨床療效和護理滿意度。臨床療效分為優(yōu)、良、可、差。優(yōu):患兒的臨床癥狀基本全部消失,且行走等均恢復正常;良: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不影響正常行走但步態(tài)異常;可: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但行走和步態(tài)均未改善;差:患兒的臨床癥狀未改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調研,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評分≥90分表示非常滿意,評分70~89分表示滿意,評分<70分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數×100%。
2.1 臨床療效分析 本次研究的168例患兒手術治療后79例為優(yōu),73例為良,15例為可,1例為差,優(yōu)良率為90.48%(152/168)。
2.2 護理滿意度分析 問卷結果顯示,118例患兒為非常滿意,45例患兒為滿意,5 例患兒不滿意,總滿意度為9 7.0 2%(163/168)。
目前,臨床上對小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后極易導致患兒發(fā)生壓瘡、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影響患兒的臨床療效[2]。因此,加強對患兒進行圍手術期干預意義重大。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168例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所有患兒均采用手術治療,并在手術治療期間采用圍手術期護理干預,通過對患兒進行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和術后護理,取得滿意效果,術前加強對患兒進行環(huán)境護理、心理干預、健康教育宣教、飲食護理等,做好充分的手術準備;手術期間密切配合醫(yī)生完成手術,快速準確的傳遞手術器械,并在手術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術后對患兒進行體位護理、并發(fā)癥護理及石膏護理,進而提高患兒的臨床療效。結果表明,小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兒采用手術治療結合圍手術期護理的臨床療效和護理滿意度均較高,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