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發(fā)疹性的傳染病,農戶俗稱為“羊花花”。主要經呼吸道、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黏膜感染,在病羊的臉部、乳房、四肢內側等無毛處的皮膚發(fā)生豆狀紅色丘疹,形成膿包,隨后結痂為特征,在春秋兩季多發(fā)?,F將一起山羊發(fā)生羊痘病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2019年3月18日,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川姜鎮(zhèn)某山羊養(yǎng)殖場的50多頭山羊,其中20多頭發(fā)病,呈現高熱,鼻腔、眼結膜有炎癥,四肢內側、臉部有紅色丘疹,食欲基本廢絕等為特征的病情,同時另有10多頭羊也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下降等癥狀。受畜主邀請,經筆者采取綜合措施后,病情得到控制,除4頭病情較嚴重的死亡外,其余全部痊愈。
發(fā)病羊體重在20~30kg之間,體溫40~42℃,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基本廢絕,喜飲水,鼻腔有黃色膿性鼻液,呼吸困難,個別羊臉部腫脹,全身皮膚特別在四肢內側、外陰等部位有紅色丘疹,間歇性腹瀉,病情有蔓延之勢。
經詢問畜主和查驗免疫記錄,此發(fā)病羊已接種過山羊小反芻獸疫疫苗、牲畜口蹄疫疫苗,未曾接種過山羊羊痘疫苗。
對癥狀典型的死亡病羊進行剖檢,可見病羊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有輕度出血,肺瘀血,淋巴結水腫發(fā)炎,肝臟腫大有脂肪變性病灶,全身皮膚上有紅色綠豆大小的丘疹,個別病羊的前胃和真胃有小水皰,瘤胃上也有小丘疹。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及未免疫等情況可診斷疑似為山羊羊痘病。
1.對未發(fā)病的羊群緊急免疫注射2倍劑量的羊痘疫苗,病死羊作深埋無害化處理,做好生物安全,同時對羊圈舍、場地徹底消毒(采用農村土灶的草木灰鋪墊或40%二氯異氰脲酸鈉噴霧)。
2.藥物治療
1)對丘疹部位清洗后用紅霉素軟膏涂擦,1次/d。
2)黃芪多糖10mL,菌毒核酸肽(主要成分:30%鹽酸林可霉素、30%甲磺酸達氟沙星,四川國泰動物保健公司生產)0.5組,分兩側肌注。
3)混感頭孢(主要成分:頭孢噻呋鈉、丙磺舒、硫酸阿米卡星)1支+黃芪多糖10mL+5mg地塞米松3支混合肌注。
以上2)、3)兩種方法隔天交替使用,連用5~7d。
3.全群采用電解多維飲水,反芻健胃散進行健胃,劑量按照說明加倍同時給予充足的青嫩草食飼料。
本病情發(fā)病在春季,日夜溫差較大,且畜主飼養(yǎng)管理條件較差。雖然強制免疫的免疫措施較好,但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故易發(fā)病。畜主自己曾使用過安乃近、青霉素、地塞米松等進行過治療3d,效果不明顯。筆者認為:1)治療山羊羊痘病的原則是改善飼養(yǎng)管理條件、搞好圈舍衛(wèi)生,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消滅蚊蠅,飼養(yǎng)環(huán)境的舒適度對提高山羊的抗病能力有一定的保障。2)做好預防接種,山羊30日齡后用山羊羊痘活疫苗進行皮內注射接種,每頭1頭份,以后每間隔6個月免疫一次,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有效防控山羊羊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