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團體動力學理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實踐探索

      2019-02-13 01:35姚恩菊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

      姚恩菊

      摘? ?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高校開展心理工作的主要途徑。由于傳統(tǒng)課程設置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偏差,教學效果無法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趫F體動力學理論的團體心理輔導教學模式,具有成長體驗性、發(fā)展內隱性、互動實踐性、校本化等四個特征,采用素質拓展訓練、團體沙盤游戲、團體心理咨詢等三種主要形式,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發(fā)展了學生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團體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2-0021-02

      教育的核心是教人做人,教育的過程是完善學生人格。這是梁啟超先生對教育的定位,也是當前大學教育的宗旨。大學生處于18—22歲的年齡段,埃里克森認為這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期,影響著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普查發(fā)現,約有1/4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等癥狀特別突出[1]。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和方法,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務。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文件指出: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學校整體教育計劃,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全覆蓋,提高師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課具有專業(yè)性、廣泛性、計劃性、目的性等特點,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教學內容偏重于強調理論知識,忽視心理技能;教學形式偏重講授灌輸,忽視體驗感悟;教學評價偏重考試知識定量考核,忽視學生的心理素質變化。這些偏差導致該課程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文件指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2]。這標志著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特征、方式、目標要推陳出新,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為宗旨、以體驗性和校本化為特征、以學生的心理自助和互助為手段的發(fā)展成長性實踐課程[3]。

      一、團體心理輔導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促進作用

      團體動力學又稱群體動力學,是研究小組氣氛、團隊成員之間關系、領導風格等對群體生活、群體發(fā)展的影響研究[4]。美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群體的個體之間相互依存,群體結構是由群體成員的關系決定,如果團體活動的領導者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共同決策,群策群力,主動分享,團隊的績效最高。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具有專業(yè)水平的心理教師,針對大學生成長中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預先設定團體輔導的目標、形式、內容、情境,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為小組成員或班級同學提供心理援助的輔導方式[5]。團體心理理論建構制度,充分貫徹了團體動力學理論的優(yōu)勢,合理建設小組,充分尊重成員,共同商議目標,在探討感悟分享中促使心理狀況發(fā)生預期變化,不僅實現了傳統(tǒng)課程的普及、預防、發(fā)展功能,同時可以解決大學生成長中遇到的人際交往、挫折壓力、自卑焦慮等具體心理問題,提升整體心理素質。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為人所化。團體心理輔導在小組成員的互相感化中實現互相改造,有效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管理工作目標。

      二、團體心理輔導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特征

      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施,實現了大學生的體驗學習、感悟學習、分享學習和應用學習。這種實踐的探索應用,不但注重個體的觀察學習和差異性,而且強調小組的情境學習和合作性,實現了教學改革“重視過程”的動態(tài)評估趨勢。

      (一)成長體驗性

      團體心理輔導注重小組成員的心理體驗,個體成長在分享感悟中實現。每位成員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無形中喚醒個體內心深處的感覺、認知和情感,互動中引發(fā)成員思考,分享中領悟心靈成長。體驗中的成長,是個體心理逐漸完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個體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必要條件,這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以體驗活動為主的成長性課程。

      (二)發(fā)展內隱性

      人的心理品質是無意識、內隱的成長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習個人主觀的經驗與策略,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效果具有內隱特征。團體心理輔導通過活動使成員呈現內在思想和隱性行為,發(fā)現各自的不足;輔導流程模仿實際生活形式,指導腳本高于雜亂無序的生活情境,分享過程完善知覺、定勢等內隱經驗,實現了師生的相互溝通、反思和整合。

      (三)互動實踐性

      實踐以教學效果為導向,脫離單純說教的“授人以漁”教學。團體心理輔導提供接近于真實、自然的場地,小組全員參與、構建心理生活過程,互動中覺察過去的經驗和不足,分享中調整行為和反思自我,實現了心理知識傳授和自我心理修養(yǎng)融會貫通的教育發(fā)展需求。教育融入生活才能確保個體心路歷程的轉變,個體真正成長力量的教育才是育人教育。

      (四)校本化

      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逐步深化,特色教育和課程形式直接決定教學質量和學生受益度,因材施教成為課改的風向標。團體心理輔導授課形式,內容設計以學校心理測評和心理普查數據為基準,遵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落實學校分流培養(yǎng)的教育方針,貫徹知識內化為能力的人格重塑教育理念,最終實現校園中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以學校為本”的育人導向。

      三、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滲透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完成對知識意義的建構[6]。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體現了“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情境學習”的教學形式,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成為高校教改的趨勢。團體心理輔導基于心理理論,設置活動情境和問題,啟發(fā)學生討論,反思學生體驗,主動構建心理品質,這是建構主義理論的貫徹實施。一些學者開始在心理課程中實踐,在活動中幫助個體自我體驗、自我覺察、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

      (一)素質拓展訓練

      素質拓展訓練是將學生帶入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真實場景,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感悟多元價值觀念,形成認知沖突,反思自身生活,重構主觀經驗。何瑾、樊富珉研究發(fā)現團體輔導訓練能夠提高大學生幸福感,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積極效果持續(xù)時間長[7]。新生軍訓期間,每名學生進行為期兩天的素質拓展訓練,團隊去迎接挑戰(zhàn),戰(zhàn)勝困難,激發(fā)自尊,溫暖人心,形成主人翁心態(tài),主動承擔學習責任;青馬工程的學生干部培養(yǎng),也定期開展素質拓展活動,提高團隊集體凝聚力,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以身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的學生。認真執(zhí)行素質拓展訓練的學生,學習更加主動、行為更加有效、習慣更為持久。

      (二)團體沙盤游戲

      團體沙盤游戲是學生在無意識過程中,全身心無防御參與,心理展現淋漓盡致,獲得自性化的人格發(fā)展與心性完善。在游戲體驗過程中,教師細心觀察學生的疑惑,逐步拋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在活動爭論中,學生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疑惑越來越清晰。戰(zhàn)梅(2017)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納入團體沙盤游戲,發(fā)現學生主動投入,共感理解,溝通默契,真實體現了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沙盤游戲的課程形式符合朋輩互助的活動要求,契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宗旨。

      (三)團體心理咨詢

      團體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的一種形式,是來訪者在課題小組中探討、訓練、引導、解決共同的發(fā)展或心理問題。一些形式可以適用于課程教學,如投射測驗、角色扮演、行為訓練、心理劇等。朱欣(2017)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使用了團體咨詢教學模式,在實施課堂教育的同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實現了教育、預防、疏導、發(fā)展的功能和獨特的心理教學優(yōu)勢。團體咨詢具有方法多樣、形式新穎、寓教于樂的特點,增加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喜愛,彌補了傳統(tǒng)授課教學形式的不足,提高了心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fā)揮了普及和疏導的雙重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身心素質訓練工程實施的重要載體,是長期的、系統(tǒng)的、發(fā)展的教學活動。團體心理輔導技術的使用,體現了師生之間尊重、平等、信任、真誠的建設性師生關系,學生之間是輕松、直接、互動、主體的交流方式;實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衍生出同學之間的朋輩輔導功能。學生在小組建設和分享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滿足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陶行知先生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出發(fā),才能打到心靈深處。”團體心理輔導正是在主體自我與客體自我的互動中強化班級凝聚力,產生心理行為改變的精神動力,重新審視和認識自我,發(fā)現和發(fā)展心理品質,塑造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蓋彥成.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以山西高校為例[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6.

      [2]趙曉磊.PBL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16,(17).

      [3]楊欽芬.論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屬性及有效實施[J].前沿,2006,(1).

      [4]張菁.團體動力學理論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5]廖芳芳.關于通過團輔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4,(3).

      [6]張運紅.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5).

      [7]何瑾,樊富珉.團體輔導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3).

      猜你喜歡
      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提高中職生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感的團體心理輔導設計
      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團體輔導干預研究
      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團體心理輔導對中學生考試焦慮的影響研究
      團體心理輔導對五年制高職護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兴城市| 南和县| 东台市| 新闻| 张家口市| 灵武市| 乌苏市| 涞水县| 富阳市| 昭平县| 亳州市| 霸州市| 育儿| 宁德市| 抚松县| 龙陵县| 天门市| 富锦市| 衡山县| 通海县| 岳西县| 静海县| 浠水县| 台北市| 慈溪市| 杭锦后旗| 布拖县| 乐山市| 徐州市| 丹凤县| 宁海县| 黄大仙区| 莎车县| 泰顺县| 高州市| 通辽市| 如皋市| 唐海县| 大港区| 专栏|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