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洪
中心小島上立石燈籠,小石板拱橋相綴,沿水岸邊用鵝卵石鋪成洲浜,這一景稱為天橋立。
苔蘚,水灣,蒼翠的松樹,一提到日本歷史上的園林,這些景象會首先浮現(xiàn)在眼前,日本園林帶著特有的靜謐,姿態(tài)和優(yōu)雅,這正是西方園林缺乏的特征。有些日本園林追求永恒的感覺,而有些則專門設(shè)計為了讓人穿過,這就是江戶時代的回游式庭園。在這種庭園里,整個庭院從不作為一個整體出現(xiàn),伴隨觀者左右的是一系列或近或遠的人造景觀。也許現(xiàn)存最精美的回游式庭園是京都郊外的桂離宮,這所園林是由父子二人,八條宮家的智仁親王和智忠親王所建。
桂離宮中的小橋和《源氏物語》中的小橋很像。
故事要從1586年講起,后陽成天皇7歲的弟弟智仁被當(dāng)時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收養(yǎng),對秀吉來說這是為了加強跟天皇家族的關(guān)系,但是幾年后,秀吉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收養(yǎng)關(guān)系廢止。為了補償智仁,秀吉給了他大量的封地,并讓智仁組建自己的家庭,并且承若如果天皇自己的支脈斷絕,智仁和另外三個家族一起具有合法的繼承權(quán)。
豐臣秀吉之后,德川家族(1603-1868)把持了政權(quán),在強勢的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下,對天皇忠心耿耿的舊貴族發(fā)現(xiàn)他們的地位尷尬,毫無影響力。所以這些貴族們只得去文化和藝術(shù)中追尋人生的意義,建造園林就是其中的一項選擇。
日本的花園建造各個歷史時期風(fēng)格迥異。平安時代的園林更像是戲劇樂園,適合在湖邊宴飲和觀賞周圍的植物。鐮倉時代(1185-1333),中國禪宗傳入日本,此時出現(xiàn)的禪意花園很小很簡單,最終演變成了西方人很熟悉的由觀賞石和耙過的碎石組成的枯山水花園。在室町時代(1333-1568)受到中國宋朝風(fēng)景畫的影響,日本的花園成了某種觀賞的東西。隨后的桃山時代(1568-1600),茶藝盛行,貴族們步行走過花園,沿著精心打造的小路,路邊是夜里可以點燃的石頭燈籠,前往靜謐的茶室。隨后的飲茶儀式據(jù)說可以凈化人的身心。
到了江戶時代的回游式庭園,相比之下沒有那么多宗教的意味,更添加了對自然的審美況味。在漫步過程中,路途風(fēng)光被認為和最終達到的亭臺和茶室一樣重要。智仁的花園就是典型的回游式庭園。有比茶藝更重要的東西影響了智仁的審美。
在智仁生活的時代600多年前,一位宮廷女官紫式部寫了一部小說《源氏物語》,描寫一位貴族青年光源氏的愛情故事。到1021年這部小說就已經(jīng)寫完了。據(jù)說一開始作者是為了愉悅那些宮廷中的女子。書中描寫的主要事件發(fā)生地,那些開滿鮮花的花園,都是當(dāng)時人所熟悉的真實地方。這本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些早期抄本保存到了今天。如今《源氏物語》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和電視劇。在智仁生活的時代,《源氏物語》在貴族圈子中備受青睞,這部小說把他們重新帶回了貴族掌握權(quán)力的平安時代,智仁為此感動,也被源氏的浪漫故事所深深吸引。他對故事的背景非常感興趣。光源氏的部分故事發(fā)生在桂殿,用紫式部的話說“很偏僻,在鄉(xiāng)野的桂殿,月亮照在水面上清晰而平靜?!?p>
智仁親王像
桂離宮的主體建筑:書院
桂離宮的茶舍建筑頗具野趣
智仁特別想擁有一座花園,雖然財富有限,他還是在桂川的河邊,就像《源氏物語》中一樣,從1619年開始建造一所帶花園的書院:桂離宮。根據(jù)智仁的設(shè)計,一開始建造的是一所樸素的亭子,靠近池塘的邊緣,然后挖掘小池塘的土堆成山,沿著蜿蜒的小路,觀山看水。隨著時間的流逝,智仁的財富增加了,他開始擴展建筑規(guī)模。1624年,就有傳言說桂離宮是日本最美的花園。到1631年,這里已經(jīng)被描述為一處宮殿。
智仁在1629年50歲的時候去世,當(dāng)時他的兒子智忠只有10歲,沒有住在桂離宮。這處園林荒廢了很多年,直到智忠娶了一個非常有錢的妻子之后,情況才開始改觀,智忠決定重啟父親在桂川邊的別墅,增加了更多茶室建筑,設(shè)計了一個更新式的裝飾更華麗的書院建筑。但是整體的概念還是和他父親的理念一致。
智忠之后,他們家族的六代后人都不幸去世很早,桂離宮因此再次疏于管理。到智忠的第七代后人,桂離宮經(jīng)過了一番修整,不過沒有發(fā)生大的改變。智忠家族最終在1881年香火斷絕。兩年之后,桂離宮由天皇內(nèi)宮管理,一直精心保管到現(xiàn)在。到了20世紀80年代,桂離宮進行了一次大修,木亭經(jīng)過拆解后重建,重建后的木亭還是使用了原來的木頭。
有人說,桂離宮的花園是日本著名的茶圣以及庭院建筑師小掘遠州的作品,不過沒有確實的證據(jù)。桂離宮確實是回游式庭園的原型,進入花園之后,園林的整體部分就被一棵輪廓優(yōu)美的松樹——住吉松擋住了,實際上在任何一個點,花園的整體都不被看到。沿著湖岸蜿蜒曲折的小路邊種著整齊的松樹,庭院會引領(lǐng)你經(jīng)過鵝卵石的岸邊,經(jīng)過一系列的亭子,最終到達書院。湖中的兩個小島可以通過小橋到達。有時候觀者會覺得景物似曾相識,不過也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
路邊的石頭燈籠夜里可以照亮
道路決定了觀者在桂離宮的經(jīng)歷,桂離宮為所有今天的景觀規(guī)劃師提供了如何操控觀者的精妙案例。有時候道路的表面光滑,鋪了石板,所以你可以抬頭享受風(fēng)景。有時候,路面布滿有棱角的石頭,或者是臺階,迫使你低頭注意細節(jié)。道路總是狹窄的,容不得兩個人并排邊走邊談,只能一個人獨自前行,沉浸在周圍不斷顯現(xiàn)的景觀中。
散落于水池畔的松琴亭、笑意軒、月波樓等茶室,各具農(nóng)家野趣,又各不相同,用功極精。每個茶室都有不同的風(fēng)格,如月波樓得名于白居易的“月點波心一顆珠”滿月之夜從月波樓往外望去,天上的月亮與池中的月亮倒影交相輝映。笑意軒的名字,出自李白的《山中問答歌》,“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笑意軒的圓窗和長方形窗耐人尋味,松琴亭的青色和白色相間的方格花紋很別致。賞花亭的土臺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建筑的主體——書院,大膽采用古書院、中書院和新書院并列組合的形式。智仁親王時期建造的古書院是其中最古的建筑,簡素?zé)o飾,富于力量感;相反,智忠親王時增建的新書院采用了綜合式結(jié)構(gòu);具有兩者要素的中書院,其創(chuàng)建年代末有結(jié)論,可能是古書院以后增建的??傊?,三座年代各異的建筑物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構(gòu)成日本美術(shù)的傳統(tǒng)特色一一非對稱的美。
1933年,德國建筑師陶特與日本建筑師上野伊三郎一同參觀桂離宮,他大贊“整個歐洲都沒有一座建筑可以與桂離宮相比?!爆F(xiàn)代派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弗蘭克·賴特與格羅皮烏斯都相繼拜訪此地,讓桂離宮擁有了世界性的聲譽,其中格羅皮烏斯甚至還稱贊道“處處精彩,動人心魄”,桂離宮深深影響了歐洲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
自從20世紀80年代桂離宮重修以來,西方現(xiàn)代建筑與桂離宮的相似性越來越明顯,人們被桂離宮獨特的風(fēng)格迷住了,而且它還喚起了生活忙碌的現(xiàn)代人,對已經(jīng)失落的黃金時代的回歸渴望。置身桂離宮仿佛進入永恒的夢境,很難想象它已經(jīng)有60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