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鶴,張莉,廖維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常見的以持續(xù)性呼吸道癥狀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1],是目前全球第四大致死原因[2],也是導致慢性殘疾和慢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全球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病例約在300萬人[4],隨著煙草的普及和人口老齡化,預計到2030年將會有450萬人因慢阻肺死亡[5-6]。目前常見的慢阻肺康復方法包括四肢抗阻訓練、呼吸肌訓練、有氧運動及神經(jīng)肌肉電刺激等[7],2018慢阻肺防治全球會議認為,有氧運動可以作為慢阻肺康復治療的常規(guī)手段來使用[8]。在此領域,各國研究者不斷探索出新的有應用潛能的有氧運動方式,如已有研究證實,太極拳訓練可以提高慢阻肺患者的運動耐力[9]。
廣場舞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群眾性健身形式,集健身防病、自娛性和表演性為一體,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10],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廣場舞可以明顯改善老年人睡眠行為及睡眠生理學指標[11],提高其免疫功能并延緩機體衰老進程[12],改善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癥狀[13]。但仍少有文獻研究廣場舞對于慢阻肺患者的療效,特別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后的患者。而廣場舞作為一種有氧運動[14],可能與常見有氧運動方式類似,具有提升慢阻肺患者運動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的作用。因此本文擬探討廣場舞對于慢阻肺患者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6月~12月在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呼吸內科住院的慢阻肺病人43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為:符合《慢阻肺診治指南(修訂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阻肺學組2007 年頒布)診斷標準的慢阻肺患者,且年齡≤75周歲;患者肺功能指標1 s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50%;患者病情穩(wěn)定(血氧飽和度≥90%,無發(fā)熱);意識清楚,認知功能良好、能夠配合完成評估及治療;無嚴重心臟病、惡性腫瘤等危重病。排除標準:患者FEV1%<50%;無法堅持4周以上的治療;四肢肌力低于3級,3級平衡功能分法中平衡功能低于2級。共納入病例50例,中途因失訪、身體不適等原因退出研究者7例,共43例完成研究,將入組病例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3組,所有患者均為男性。①對照組14例:平均年齡(65.43±6.33)歲;平均病程(8.64±4.65)年;FEV1(54.64±6.31)%。②下肢組14例:平均年齡(69.33±3.06)歲,平均病程(9.43±4.82)年;FEV1(55.79±4.21)%。③廣場舞組15例:平均年齡(67.71±4.97)歲;平均病程(9.60±4.29)年;FEV1(57.33±6.22)%。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3組均給予常規(guī)對癥藥物治療,對照組進行呼吸訓練,下肢組進行呼吸訓練及下肢有氧訓練,廣場舞組進行呼吸訓練及廣場舞訓練,治療時間持續(xù)1個月。①呼吸訓練:包含呼吸模式訓練、呼吸肌抗阻訓練、以及借助呼吸訓練器進行的呼吸訓練,每天1次。呼吸模式訓練包含腹式呼吸訓練及縮唇呼吸訓練,訓練時患者取坐位,吸氣時用鼻吸氣,同時將腹部鼓起;呼氣時將嘴唇縮成“O”形,將氣體勻速從口中呼出,同時將腹部收縮,呼吸時保持吸氣時長和呼氣時長的比值在1∶2左右。呼吸模式訓練共進行2組,每組10次。呼吸肌抗阻訓練時,患者取仰臥位,在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的基礎上,將重2kg的沙袋放置于患者上腹部膈肌處,囑患者吸氣時用力將沙袋頂起。抗阻訓練共進行2組,每組10次。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呼吸訓練時,患者取坐位,用力經(jīng)鼻深吸氣后,含住訓練器吹嘴,迅速經(jīng)口呼氣,用力將訓練器內浮球吹起。此訓練共進行4組,每組10次。②下肢有氧訓練:下肢有氧訓練使用康復腳踏車進行,每天1次。訓練時用指脈氧儀監(jiān)測患者心率及血氧飽和度,訓練時患者的靶心率計算方法為(170-年齡),下肢訓練共進行3組,每組訓練中患者心率逐漸升高,達到靶心率后維持5min,每組訓練總時長6min。組間休息1~2min,休息時長以患者主觀不感到氣急、心跳快為度。③廣場舞訓練:廣場舞訓練每天1次,每次15min,訓練時用指脈氧儀監(jiān)測患者心率及血氧飽和度,靶心率計算方法同下肢有氧訓練。一套舞蹈動作共13個4拍,由研究人員指導患者練習,同時拍攝舞蹈分解動作及連貫動作視頻,發(fā)送給患者,患者在空閑時間自學。上肢動作包括肩關節(jié)前屈/后伸、內收/外展;肘關節(jié)屈曲/伸展,以及各關節(jié)多方向上的復合動作;下肢動作包括原地踏步及前后向/左右向邁步動作。患者首先進行上肢及下肢分解動作訓練,待動作熟練后,再進行全身連貫動作訓練。舞蹈配樂為《南泥灣》,音樂速度為72拍/min,治療初期,患者可根據(jù)自身耐受程度降低動作頻率,暫不使用配樂,待運動耐力提升后再使用配樂。
1.3 評定標準 在治療前后分別用慢阻肺評估測試(COPD Assessment Test, CAT)、6min步行試驗(Six-Minute Walking Test, 6MWT)對患者進行評價,其中CAT用于評價COPD對慢阻肺患者健康狀況的影響,其信效度已得到證實[15],共8項,每項評分0~5分,滿分40分。6MWT在走廊內進行,場地長30m,患者進行測試時佩戴指脈氧儀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及心率。
治療1個月后,3組CAT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均P<0.05),且下肢組與廣場舞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下肢組與廣場舞組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3組患者6MWT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均P<0.05),且下肢組與廣場舞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下肢組與廣場舞組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組別nCAT(分)治療前治療后6MWT(m)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1421.43±2.5918.71±2.61a278.50±53.04287.04±56.62a下肢組1421.71±2.2316.07±2.34ab276.07±36.09343.14±44.9 5ab廣場舞組1421.27±2.8116.40±3.29ab292.47±52.62334.60±54.10ab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正常呼吸過程中,膈肌和肋間外肌是主要的吸氣肌,而腹式呼吸主要是通過膈肌的收縮和舒張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胸式呼吸相比,腹式呼吸可以通過激活膈肌,使得吸氣相肺部容積進一步擴大,從而增加肺部血液循環(huán),增大肺通氣量[16]。而縮唇呼吸可以防止小氣道過早塌陷,降低呼吸功能,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17]。
有氧運動是康復治療中常見的運動方式,可以使機體的心肺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骨骼肌肉系統(tǒng)發(fā)生適應性改變,從而提高人體的運動耐力、增強心肺功能、改善代謝情況。廣場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運動方式,是社會舞蹈的一種。最初,廣場舞的內容來源于人民的生活與勞作,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群眾為了滿足自己的健身需要,逐漸發(fā)展出現(xiàn)代廣場舞,廣場舞節(jié)奏較緩,動作舒展,因此可被歸納為低強度的有氧運動[18],余芩妏等[19]使用“拉邦動作分析”方法,選取了153個廣場舞片段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廣場舞常見的動作模式包括滑行、漂浮、輕觸、輕揮等,其占廣場舞全部動作的比例達到40%以上,在上述動作中夾雜著部分猛擊類動作,比例約占全部動作的10%。故而廣場舞的動作大部分是輕柔的、綿延的,偶有強烈、突然之感,適合老年人練習。
本研究中,對照組治療后CAT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CAT得分降低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咳嗽、咳痰、胸悶等項。下肢組、廣場舞組患者治療后的CAT評分與治療前相比亦顯著降低,除咳嗽、咳痰等項外,患者參與家庭活動的能力、外出活動能力等項目得分也有所下降,且與對照組治療后結果比較,均有顯著差異,由此證實了下肢有氧訓練或廣場舞訓練結合呼吸訓練的肺康復方案,療效優(yōu)于單純的呼吸訓練,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幫助更大。此外,下肢組與廣場舞組治療后CAT評分并無顯著差異,因此兩種訓練方式對慢阻肺患者有相近的治療作用。
在本研究中,雖然對照組治療后6MWT結果較治療前有所提升,但由于患者同時服用了藥物,且6WMT距離提升較短,因此單純呼吸訓練對提升慢阻肺患者運動能力的作用尚不明確。據(jù)觀察,對照組患者6WMT距離提升較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長期患病,患者已經(jīng)習慣了低強度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像呼吸訓練時一樣以正確的方式呼吸,且充分調動呼吸肌,所以呼吸訓練的效果很難維持。而下肢組與廣場舞組治療后6MWT結果和治療前相比亦有明顯變化,且與對照組治療后結果相比,差異顯著,因此與單純呼吸訓練相比,廣場舞或下肢有氧訓練結合呼吸訓練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將廣場舞組與下肢組患者治療后6MWT結果比較,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因此二者對患者運動耐力的提升效果相似,但數(shù)據(jù)顯示下肢組患者平均提升距離更長,故而此結論仍需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
廣場舞作為一種群體性活動,其社交作用不應被忽視。已經(jīng)有文獻證實廣場舞對于患者的抑郁情況有所改善[13],而COPD患者中伴有抑郁的患者也不少見,由于條件限制,本試驗并未對納入試驗的慢阻肺患者的抑郁情況進行評估,因此,對于廣場舞改善COPD患者抑郁狀況的治療作用仍需后續(xù)研究證實。
2018年慢阻肺防治全球倡議指出,家庭康復可能是門診康復的有效替代手段[8],對于那些因交通不便或其他原因無法定期到醫(yī)療機構進行康復治療的慢阻肺患者而言,家庭康復為他們提供了管理疾病的新思路。本研究發(fā)現(xiàn)廣場舞能夠顯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運動耐力,且廣場舞訓練簡便易行,患者可以在家庭、社區(qū)內進行練習,因此在慢阻肺家庭康復中有很大的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