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空間正義、政治經濟學批判與正義建構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正義思想研究

      2019-02-17 01:28:25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6期
      關鍵詞:伏爾正義資本主義

      魏 強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是法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也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中最早對空間和空間正義問題進行理論闡釋的學者,他的代表作《空間的生產》(TheProductionofSpace)被認為是空間分析的經典之作。盡管列斐伏爾沒有對空間正義的內涵做出明確具體的界定,但他對城市權利的呼吁、對差異正義的倡導,為空間正義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系統(tǒng)梳理列斐伏爾的空間及空間正義思想,對于當代中國城鎮(zhèn)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空間、正義與空間正義

      (一)空間是社會的產物

      人們對空間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古人對空間的理解僅限于空洞的物質器皿,即物質在其中運動發(fā)展的區(qū)域或場所,空間是自然的產物,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獨立存在的物理空間。自笛卡爾以來,空間被認為是人類認知的產物,是感性的直觀形式,“空間不是什么從外部經驗中抽引出來的經驗性的概念”,而是“一個作為一切外部直觀之基礎的必然的先天表象”[1]??臻g是借助于人的思維才能存在的純粹的精神空間。

      在考察了空間范疇的歷史發(fā)展以后,列斐伏爾提出了“社會空間”的概念,即空間是社會性的存在,是被生產出來的存在。很明顯,列斐伏爾在這里強調的是空間與社會的關系,一方面,空間由具有觀念、情感的人的實踐活動所生產和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中的空間又呈現(xiàn)著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社會)空間是(社會)產物”[2]26包含著以下四點含義:其一,自然空間正在消失。自然空間本是社會空間生產的基礎與前提,但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作為基礎與前提的自然空間卻總是被破壞,成為生產力操弄的工具,并逐漸消逝在人類的生產實踐中。與此同時,自然空間也正消失在人類的思想中。對于“什么是自然?我們該如何重塑人類運用毀壞工具介入之前的本真自然”[2]31等問題已不再能引起人類的重視,自然空間只是被看作各種社會空間生產的原材料。列斐伏爾認為,人類必須反思自己對待自然空間的思想與行動,并用制度來約束破壞自然空間的實踐行為。

      其二,任何一個社會,或者確切地說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生產著屬于它自己的空間。社會空間不是空洞的思想抽象,而是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對自然空間不斷改造的結果,特定的社會空間包含著相應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不同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又生產著不同的社會空間,并打上特定的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烙印,成為統(tǒng)治階級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的重要工具。

      其三,作為產物的社會空間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之所以是具體的,是因為它由特定的社會生產模式所塑造,是人類實踐活動的歷史性結果,涉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之所以是抽象的,是因為它是社會生產關系存在和生產的場所,是其本體論基礎,特定的社會空間形塑著特定的社會形態(tài),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社會空間是具體與抽象的辯證統(tǒng)一,就如同馬克思的交換價值一樣,是一種“具體的抽象”。

      其四,空間的歷史就是空間生產的歷史。每一種特定的空間生產方式生產著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空間,特定的社會空間又建構著獨特的社會形態(tài)。隨著空間生產方式的歷史轉換,必然伴隨著社會空間的變更和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列斐伏爾以空間生產方式為標準,將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社會空間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以下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絕對的空間,即原始社會的那種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空間;第二階段是神圣的空間,即由暴君統(tǒng)治國家的社會空間;第三階段是歷史性空間,即以希臘城邦和羅馬帝國為代表的政治國家的社會空間;第四階段是抽象空間,即資本主義主導下的政治經濟空間;第五階段是矛盾性空間,即新舊全球化時代的分裂導致對立的矛盾空間;第六階段是差異性空間,即強調和尊重同一社會中的差異性以及不同空間的連接與組合[2]48-52。

      (二)從正義到空間正義

      空間或空間生產并非是價值中立的,而是蘊含或呈現(xiàn)著特定社會的特定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準則,因而必然伴隨著正義或不正義的問題??梢哉f,“正義”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與永恒價值追求。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想,多少仁人志士奉獻了寶貴的生命,多少思想先賢絞盡了腦汁,但時至今日,對于什么是正義依然充滿著爭議與歧見。不管怎樣,對正義的追求和拷問,依然是當今時代經久不衰的理論話題。隨著歷史語境和時代主題的重大轉變,正義范式也隨之發(fā)生變換。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和不斷擴散的城市危機,便產生了一種關于地理、正義和城市狀況的思潮,即列斐伏爾的城市權利思想,這在正義概念的空間化演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列斐伏爾看來,對空間正義的追尋,首先體現(xiàn)在對空間資源配置過程中不公平、不平等現(xiàn)象的批判。通過奪取城市權利的斗爭,讓更多的弱勢群體取得更大的社會權力和更多的社會資源來重塑生活于其中的城市空間?!斑M入都市的權利所指的,就是一種有待實現(xiàn)的總體性”,即“城市居民的權利,還有那些在交通、信息和交易的網絡與流通中出現(xiàn)而結成(在社會關系的基礎上)的團體的權利”[3]13??臻g正義就是維護所有公民與團體公平地、平等地使用空間的權利。因此,城市是繼民族國家確立公民權和人權以后,又一個尋求擴大民主、平等和正義斗爭的特殊空間和場所。其次,對空間正義的追尋更為重要地體現(xiàn)在空間生產中公民空間權益的實現(xiàn)。城市是為人的空間,屬人的地方,每一個居住在此的公民,都有公開公正地參加城市空間生產過程的權利。因此,空間正義要求弱勢群體以爭奪城市空間為核心,通過謀求更大的控制權來掌控空間生產的過程,實現(xiàn)生產領域的社會公平和公正。當然,空間與政治的聯(lián)姻,使空間正義問題不僅呈現(xiàn)在城市空間,更展現(xiàn)在國家空間和全球空間,不管在哪一維度的空間中,政治權力在其中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列斐伏爾看來,就國家空間而言,要建構差異性的社會主義空間,消除抽象空間生產帶來的政治異化與空間斷裂,實現(xiàn)空間政治權利;就全球空間而言,要拒斥資本霸權,遏制全球空間生產帶來的資本無限擴張、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用實際行動調節(jié)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利益。

      二、對資本空間生產非正義性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在列斐伏爾看來,伴隨著從空間中物的生產到空間本身的生產之轉向,空間和空間的生產已經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延續(xù)其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路徑。然而,空間是被占據(jù)了、被管理了的具有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對象,盡管從其表現(xiàn)形式上來看是中立的、公平的;空間的生產也并非無任何價值傾向的一般生產,而是統(tǒng)治階級或某個政治集團基于自身利益所造就的生產關系再生產的過程?;诖耍徐撤鼱枏某鞘锌臻g、國家空間和全球空間三個維度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非正義性進行了批判。

      (一)城市空間:資本與權力合謀的產物

      列斐伏爾把馬克思主義對工業(yè)社會的歷史批判理論改造為城市社會的空間批判理論,從空間與生產的雙重互動中理解現(xiàn)代城市問題[4]。

      首先,公共享用的自然資源成為具有交換價值的稀缺商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空間轉向,使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出現(xiàn)了令人費解的一幕:曾經是稀缺商品的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工業(yè)材料等變得相對充裕,而一些原本豐富的自然資源如花園、空氣、河流等卻成了稀缺商品。理解這一怪象的關鍵在于,自然空間被納入了資本增殖的生產體系,那些以前不是商品的東西如空氣、青山、綠水等,經過文化工業(yè)的占用和加工后變成了休閑空間。這一空間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成為具有交換價值的商品,“自然成為交換價值和商品,被購買和出售”[5]158。作為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地點,這些非工作性和非生產性的休閑空間不僅積極促進著資本價值增殖的實現(xiàn),也顯示出比日常生活更具魅力的假象。當然,這些休閑空間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產業(yè)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擴張,同時也是國家權力精心策劃的結果。國家通過公共基礎設施的改造、節(jié)假日的精心安排以及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來實現(xiàn)空間市場化,體現(xiàn)著空間生產的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性。

      其次,不動產的動產化使鄉(xiāng)村城市化,掠奪了農民的空間權利。在早期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土地作為原材料的重要性被忽視,建筑業(yè)的重要性也遠不及服務業(yè)和金融業(yè)。隨著資本生產的空間擴張,作為追逐剩余價值手段的土地被納入資本主義生產體系,成了住房建筑業(yè)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并且構成住房價值的一部分,資本主義由此進入了不動產動產化的空間生產階段。城市空間土地資源的極度短缺決定了廣大的鄉(xiāng)村地區(qū)成為大規(guī)模城市化所需要的土地資源的重要來源,于是,城市空間生產的規(guī)模延伸到了鄉(xiāng)村。資本和權力的勾結一方面使農民喪失了作為生活資料來源的土地,另一方面作為剩余勞動力的農民又難以共享城市化發(fā)展帶來的成果,嚴重侵害了他們的空間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其主要原因在于,資本和權力的相互利用導致政府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造過于強調城市空間的經濟功能,忽視了其社會功能與文化功能,使城市空間生產缺失了正義之維。因此,列斐伏爾告誡人們,“沒有比城市規(guī)劃和‘城市主義’更壞的敵人,它們是資本主義和國家用來操控碎片化的城市現(xiàn)實和控制空間生產的戰(zhàn)略工具”[6]15。

      最后,資產階級對空間生產的控制,導致了城市空間的平面化、視覺化和同質化。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資本的空間生產讓原本具有立體感、歷史感的城市空間變成了無差異、無具體內容的抽象空間。三維的現(xiàn)實空間被抽象還原成由圓規(guī)、三角板、鉛筆等繪圖工具所描繪的二維平面圖,并由此成為空間規(guī)劃與生產的參考和依據(jù)。其二,幾何的、線性透視圖的原理證明了視覺化邏輯的合理性。“可以說,這種空間(二維的想象空間——引者注)預設和暗含了一種視覺化邏輯”[2]98,一切非視覺的東西,比如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能夠通過視覺的方式(如高大聳立的建筑物)來表達或成為視覺的一個象征形式?,F(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統(tǒng)治之深,已經不僅僅是使資本變成景觀,而是用視覺化特征來掩蓋景觀的同質化以及隱藏在景觀背后的為資本增殖和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真實目的。其三,這種平面化、視覺化的抽象空間是一種受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產物。建筑師對一塊塊空間的規(guī)劃與設計并不是基于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自由創(chuàng)造,而是既要符合當權者的政治要求,也要迎合開發(fā)商對資本利潤的追求?!氨唤ㄔ斓目臻g——一種金屬和玻璃的透明——高聲地訴說著權力意志和所有它的詭計?!盵6]88資產階級憑借可重復性和可再生產性的同質化空間來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資本增殖,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鞏固和加強政治意識形態(tài)對空間的操縱與管理。這樣,城市空間抽象化了,成為具有純粹經濟功能和展示統(tǒng)治需求的客觀對象,城市空間是資本和權力合謀的產物。這種合謀必然導致國家空間層面政治霸權的出現(xiàn)。

      (二)國家空間:政治霸權與消費控制

      首先,資本主義空間政治霸權加劇了資本的掠奪性積累??臻g與權力的互相勾結導致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既是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需要,同時也是資產階級政治意識形態(tài)體系不斷空間化的過程。資本增殖讓資產階級的政治矛盾通過空間生產不斷得到擴散與緩解,與此同時,也相應延長了其政治統(tǒng)治;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空間化使空間資本能夠借助權力的力量進行資本積累,暫時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與危機的發(fā)生??臻g生產的政治化與政治統(tǒng)治的空間化直接促使了資本主義空間政治霸權的形成,反過來,空間政治霸權又強化了資本的掠奪性積累??臻g政治霸權使空間生產遭到政治權力的支配,資產階級通過對空間的占有和支配既驅動了資本的掠奪性積累,又實現(xiàn)了對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空間成為統(tǒng)治人、壓迫人的工具,具有等級化、碎片化、專制化的特征。當然,在空間生產向全球擴張的時代,維護資本主義空間政治霸權的經濟手段已不再是機械化大生產的工業(yè)資本,而是以貨幣體系為主的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對空間政治霸權地位的確立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也越來越具有易變性和掠奪性,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機使成千上萬的工人面臨著失業(yè)和貧困的悲慘境況。

      其次,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造就了中心-邊緣的空間等級布局。列斐伏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心和中心性是根本性的?!行牡谋举|恰恰是它們生產邊緣的活動。中心挑撥并放逐邊緣,它們維持并拋棄邊緣。決策中心(比如權力、權威、信息和知識中心)將那些不服從權力的事物置于遠離它們的地方”[6]116。這種中心-邊緣的空間等級布局一方面反映著城鄉(xiāng)二元對立的空間等級體系,即城市的發(fā)展往往建立在對農村土地、礦產等資源的掠奪上。城市是國家發(fā)展的中心,農村是生產資料的輸出地,這種對國家空間不同功能分區(qū)的劃分,拉開了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加劇了城鄉(xiāng)貧富分化,呈現(xiàn)出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這種空間等級布局彰顯著從上到下的政治秩序的等級性?!疤幱谕粚用娴目臻g中的場所被一種垂直的疊置替換了,即被一種遵循著自身權力場所路線的等級結構替換了?!盵6]225中心地區(qū)支配和控制著處于從屬和依附地位的邊緣地區(qū),權力和財富集中在中心地區(qū),壓迫和赤貧聚集在邊緣地區(qū),呈現(xiàn)著地區(qū)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資本主義在各個層次上目睹著它們制造出來的矛盾:普遍性的空間爆炸。

      最后,國家空間對消費活動的控制導致空間異化,個人成為被操縱的玩偶。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通過向公共空間的擴張和侵蝕,使公共空間轉變?yōu)榧w消費的場所,呈現(xiàn)為商品堆積的景觀社會。這個景觀社會控制著人們的需求和消費,使每個個體被淹沒在巨大的商品浪潮中,喪失了個人的自由意志與創(chuàng)造性。正如居伊·德波指出的,“景觀讓活著的人們服從于它,原因是經濟已經將人們完全降服。景觀無非就是為了自身而自行發(fā)展的經濟”[7]7-8,在這個時候,“商品已經成功地實現(xiàn)對社會生活的全部占領。……人們看到的世界就是景觀的世界”[7]22。真實世界隱退了,虛假世界浮現(xiàn)了,人們的空間生活異化了。國家空間通過偽造的真實世界遮蔽了資產階級社會中突出的社會矛盾,背負解放使命的無產階級被重視日常生活和消費活動的中產階級所取代;國家空間通過消費活動實現(xiàn)了對全社會的控制,消費欲望吞噬了人們的理智,控制著人們的生活,消磨著人們的意志。因此,國家空間的生產不僅是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過程,也隱藏著資產階級統(tǒng)治社會的政治目的。此外,列斐伏爾認為,國家空間對消費領域的操控主要通過媒介的宣傳來培育個體的消費欲望,進而達到對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控制。“宣傳不僅僅提供了一種消費的意識形態(tài),而且更主要地創(chuàng)造著‘我’這樣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消費者形象,在這樣的行為中消費者認識到自己并與他自己的理想相一致?!盵8]90

      (三)全球空間:資本霸權與區(qū)域沖突

      首先,空間生產的全球擴張導致資本霸權。資本的本性使得價值增殖成為其唯一目的,但有限的空間界線阻礙了資本的無限積累,引發(fā)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了延緩或緩解經濟危機,資本必須克服各種空間障礙,不斷開拓新的空間,建立新的市場關系,走向全球空間的組織與再造。資本主義通過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全球流動的電訊和能源以及日趨成熟的現(xiàn)代交通體系構成了以世界城市為節(jié)點的全球生產和銷售格局。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方式和各種社會空間組織進入世界市場,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和運轉,為資本流通所需要的全球空間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發(fā)達國家利用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優(yōu)勢,控制和侵占著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空間資源,將其納入資本增殖體系,維護著資本霸權在全球空間的統(tǒng)治地位。列斐伏爾指出,資本主義抽象空間的力量“似乎碾碎了它面前的任何東西,這種空間展現(xiàn)了一種刨子,推土機或坦克的功能”[2]285。

      其次,資本霸權的邏輯使得全球空間的發(fā)展呈現(xiàn)極度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現(xiàn)為資本流動的不平衡。資本想要獲得價值增殖,必須突破空間限制,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但這種流動并不是平均的,無任何價值取向的,而是服務于資本的空間政治霸權。也就是說,發(fā)達國家擁有更多的資金、技術、人力等資源,并運用政治權力對全球空間的產業(yè)進行重新布局,操控著全球范圍內的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以獲取巨額壟斷利潤。而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既缺乏充分發(fā)展所需要的緊缺資金,同時又承擔著資本危機空間轉移的代價。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全球空間關系的等級化。雖然空間生產在走向全球化,全球經濟趨于一體化,但由于生產和資本在全球空間的集聚與集中,使得發(fā)達國家在這一空間中總是扮演領導者與指揮者的角色,而發(fā)展中國家一直處于被領導與從屬的地位。反過來,這種等級化的空間關系又加劇了資本流動的不平衡性。正如曼德爾在《晚期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的,“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表現(xiàn)為具有不同生產能力層次的一種等級結構,并且是以各個國家、區(qū)域、產業(yè)部門和公司的不平衡而又彼此結合的發(fā)展的結果出現(xiàn)的”[9]。

      最后,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區(qū)域間的矛盾與沖突。全球化是資本空間擴展與重組的必然結果,是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實施剝削和控制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區(qū)域化的終結。相反,區(qū)域化對全球化的抵抗以及因全球化而引起的區(qū)域間的矛盾與沖突,成為戰(zhàn)后資本主義全球發(fā)展的一大鮮明特征?!叭绻臻g已經成為生產關系再生產的場所,那么它事實上也開始成為眾多矛盾叢生之地。”[6]85比如為抵抗西方文化滲透而引發(fā)的中東戰(zhàn)爭、為爭奪石油資源的控制權而爆發(fā)的海灣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等都是這種抵抗的一種現(xiàn)實反映,其背后的實質無非是空間的同質化與碎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一方面,資本權力作為整體進入全球空間,逐漸抹除了所有空間的區(qū)別和差異,使其成為同質化的抽象空間;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分工以及其他方面分工的需要,作為整體的抽象空間又被分割得支離破碎,呈碎片狀。資本主導下的全球空間生產,不僅導致了發(fā)達國家對發(fā)展中國家空間資源的掠奪和壓榨,也不斷制造著全球與區(qū)域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使整個世界呈現(xiàn)一種非正義狀態(tài)。

      三、空間正義的建構:城市權利、差異空間與文化革命

      列斐伏爾的空間正義理論不僅反思與批判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空間非正義現(xiàn)象,同時也從城市空間、國家空間和全球空間三個維度提出了推進與實現(xiàn)空間正義的可能性途徑。

      第一,就城市空間而言,每個人必須爭取城市生活的權利,實現(xiàn)對塑造城市空間的更大控制權。在列斐伏爾看來,“真實的空間的問題構成,在關于都市的現(xiàn)實的認識中,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而且可能是最核心的方面”[3]20,城市空間生產及其非正義性問題是城市社會的一個基礎性的、核心的問題。想要改變這種生活狀況,“我們必須首先改造空間”[2]190,而對城市空間的改造主要表現(xiàn)為對城市權利的獲取。列斐伏爾認為,所謂城市權利,“一方面包括使用者有表達他們對在城市中活動空間和時間的觀點的權利,同時也涵蓋使用中心地區(qū)和特權地區(qū),而不是被打發(fā)塞進種族聚居區(qū)(對工人、移民、‘邊緣人’甚至‘特權階層’)的權利”[5]34。也就是說,城市權利首先是一種問題表達和主體要求,是日常主體對在城市發(fā)展中自身利益被侵犯、被掠奪或者難享城市發(fā)展成果卻要承受城市發(fā)展代價與不幸的一種抗爭和辯證表達;其次是一種獲得城市身份、保障不被排除在城市發(fā)展之外、平等分享城市權益的主體資質和制度安排;更為重要的是,城市權利還是一種人們能夠控制空間生產過程,有效參與城市發(fā)展、決策與管理的主體行動和實踐方式?;诖?,城市權利最本質的內容是一種作為城市主體而進行的城市行動。

      就城市權利的深層建構而言,列斐伏爾提出了三個層面的空間有機互動構成的空間辯證法。其一是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即人們在一定的思想觀念指導下,通過實踐活動來建造和改變城市空間;其二是空間的表達(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即現(xiàn)實的城市空間總是表達著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英階層的構想,是精英階層主導下的實踐產物;其三是表達的空間(space of representation),即一種具有象征性的想象空間,常人有可能也有權利通過空間來表達自己的愿望,通過對空間的更新與再造來表達和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和要求[10]。列斐伏爾認為,在資本主義抽象空間的統(tǒng)治下,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更具正義性的空間的想象和追求,而是一直通過行動實踐性地創(chuàng)造和構建著多樣性、異質性的差異空間。比如無家可歸者在爭取獲得住房的權利,同性戀者在爭取安全的公共空間等。就像愛德華·W.蘇賈所呼吁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城市生活中處于不利地位的每個人,都要站起來采取進一步顯著措施,控制他們置身于其中的非正義的城市空間之社會生產”[11]。因為只有當政治斗爭集中到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上時,其產生的革命沖動才有可能發(fā)展為徹底改變日常生活的反資本主義斗爭,也才有可能實現(xiàn)按照他們的心愿來建設城市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構思和重建一種完全不同的城市:不再重蹈全球化、城市化資本橫行所造成的可怕的困境。

      第二,就國家空間而言,必須發(fā)揮工人階級的革命性作用,“自下而上”地重建社會主義差異空間。在列斐伏爾看來,每個社會形態(tài)都有與之生產方式相對應的社會空間,資本主義社會是同質化的抽象空間,社會主義社會是倡導多樣化的差異空間。因此,想要改變生活,首先就必須改造空間,“如果未曾生產一個合適的空間,那么‘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等都是空話”[12]47。如何才能生產一個所謂合適的空間?列斐伏爾認為首要的任務在于發(fā)動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革命行動。與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應該是且必須是唯一的革命的現(xiàn)實主體不同,列斐伏爾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的空間生產已經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深入到每一個個體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包括工人階級、農民、城市貧民、中產階層等在內的社會各個階層都成為潛在的革命力量。因此,要形成以工人階級為基礎,與其他多元化的社會階層聯(lián)盟的空間革命化行動。

      就階級斗爭的根本目的而言,關鍵是要擺脫資本主義“自上而下”的空間生產對日常生活的控制,重建人民大眾“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的社會空間。列斐伏爾指出,資本主義的抽象空間是一種可量化的、可互相交換的、均質化的空間,同時也是一種控制性、征服性、壓迫性的空間,要想克服這種空間的矛盾并建構一種新的空間結構,就必須“將先前由‘自上而下’生產出來的社會空間,重構為‘自下而上’的空間,這意味著普遍性的自我管理,亦即在各種不同的層次上,完成各單位與生產秩序的自我管理”[12]56。在社會主義空間中,空間的生產過程由國家或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轉向對空間的集體占有與自我管理,空間的生產目的由交換價值的優(yōu)先性轉向以使用價值為主導,空間的生產方式由行政命令指揮轉向以社會需求為標準。因此,“社會主義的空間將會是一個差異的空間”[12]55。至于差異的社會主義空間究竟是什么樣子,列斐伏爾并沒有過多著墨,只是將其特征歸結為任由我們自己去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開放性和可能性。正如一些評論者所言,“列斐伏爾對抽象空間的批判,遠遠多于他對其進行改變的希望空間的論述”[13]。

      第三,就全球空間而言,必須進行文化革命,以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在列斐伏爾看來,資本邏輯推動下的全球空間生產引發(fā)了全球空間地理失衡、空間等級秩序以及同質化與碎片化的矛盾等全球非正義現(xiàn)象,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路徑在于變革空間結構,消除資本主義政治霸權。因為只有消解了空間生產中的資本邏輯、政治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才能抵抗資本主義抽象空間的生產,重構一種公平、正義的空間生產過程和空間結構。為此,列斐伏爾提出了通過文化革命來變革空間結構,進而達到追求差異權利,建構差異的社會主義空間,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民主的目的。所謂文化革命,“不是建立于文化基礎上的革命,也不是文化自身的目標或它的動機;我們的文化革命的目標與方向是,創(chuàng)造一種不是制度的而是生活風格的文化;它的基本特征是哲學精神的實現(xiàn)”[8]203。也就是說,文化革命的目的不是建立一種新的政治或經濟制度,而是對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列斐伏爾認為,在資本對人的統(tǒng)治已經深入日常生活的全球化時代,單純的政治意義上的革命已失去效力,必須從文化平臺著手進行細致入微的變革。

      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否定政治革命。在列斐伏爾看來,20世紀后半葉以來,現(xiàn)代社會的危機已經遍布全世界,從經濟到政治,到文化,再到價值,成為全球層面的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存在方式。因而政治革命與文化革命的關系并不像列寧時代那樣是后者從屬于前者的關系,也不是現(xiàn)代西方社會所主張的后者先于前者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伴相生的關系?!罢魏汀幕兏镆砸环N復雜的方式同時發(fā)生,不存在決定論、因果關系或終極因果關系意義上的一個先于另一個。相反,存在著一種相互矛盾著的復雜關系,一方有時引起、促進和加強另一方,或者有時遮蔽、麻痹甚至中斷另一方?!盵14]因此,只有把文化革命與政治革命充分結合起來,才能創(chuàng)造一種不受資本邏輯和官僚社會所控制的自由空間。從微觀方面來說,要打破同質化的生活節(jié)奏,創(chuàng)建一種具有否定性、批判性的自己管理自己,集體承擔責任的新的生活方式;從宏觀方面來講,要發(fā)起以工人階級為主導的革命性空間行動,建構一種“自下而上”的空間管理模式。

      總之,列斐伏爾對當代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對社會主義差異空間的探討,對于進入空間生產聚集時代的當代中國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當前我國城鎮(zhèn)化已經從高速成長階段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轉變,從重視工業(yè)園區(qū)擴張、住房和商業(yè)設施開發(fā)向重視城市整體生活環(huán)境,包括公園、體育設施、文化設施等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的轉變。研究和借鑒列斐伏爾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可以為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涌現(xiàn)出的城市問題提供反思,實現(xiàn)新時代我國城市的均衡、充分發(fā)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然,列斐伏爾的理論也有其歷史局限性,比如它局限在人類施動的社會空間做倫理道德文章、對人自身的完成性認識不足等[15]。因此,在我國城鎮(zhèn)化率即將突破60%這樣一個重要歷史節(jié)點上,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借鑒應該建立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礎上,同時也應當給出我們自己對時代和實踐的回應,這是我們作為學者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

      猜你喜歡
      伏爾正義資本主義
      隱性認同機制:當代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同質性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解讀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策略演變研究
      ——解讀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
      理論界(2020年8期)2020-03-03 05:46:11
      開關電壓二次構造的永磁同步電機無速度傳感器控制方法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法律與正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6
      张北县| 苍梧县| 嵩明县| 江口县| 女性| 仁布县| 元朗区| 迁西县| 日喀则市| 新疆| 阳高县| 通州市| 阿勒泰市| 衡南县| 平遥县| 巫山县| 藁城市| 通城县| 都昌县| 泾川县| 临城县| 砚山县| 邢台市| 册亨县| 西平县| 尼玛县| 柳河县| 卓尼县| 新乐市| 常山县| 鄢陵县| 南充市| 朝阳市| 通州市| 离岛区| 高邑县| 孟州市| 巩义市| 南昌县| 定南县|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