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我一個人窩在家里看恐怖片。正當高潮迭起,手機傳來了微信新消息的聲音,嚇得我趕緊拿起手機一看,沒想到是同事王一博發(fā)來的消息:“在嗎?”
眾所周知,“在嗎”后面跟著的,往往不是什么好消息。“在,怎么了?”我小心翼翼地回復,暗自害怕她下一句就要戳人痛處,問稿子寫完沒。沒想到,她拋出了一個比稿子更可怕的問題:“你過年回家的票買了沒?”
春運,一直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們的心頭痛,貴刊的小記者們也不例外。公司的放假消息一下來,王一博就開始了漫長的搶票之旅。定好鬧鐘,搶票小程序齊刷刷上陣,最后終于搶到了一張票。望著搶票頁面,她內(nèi)心仍是暗潮涌動,一時難以平復。
遠比一博心境復雜的,是家在更南邊的梁靜怡。放假安排下來前,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機票價格一天天蹭蹭往上漲。通知下來后卻發(fā)現(xiàn),僅一天之隔,機票就漲了一百多塊。她也曾試過用苦肉計動搖張恒,讓他早點放假,可張恒畢竟是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的過來人,只是帶著佛系的微笑,苦口婆心地勸道:“阿彌陀佛,年輕施主要多吃苦?!?/p>
回家后,表面光鮮亮麗的貴刊女記者們,都從北三環(huán)寫字樓里的Mary、Christina變成了村里頭的“二丫”和“翠花”。沒有人再好聲好氣地叫她們媒體老師了,只有直逼靈魂的拷問:“交男朋友了嗎?”
或許,貴刊里唯一能優(yōu)哉游哉迎接春運的,只有北京土著陳光。當我們奔波在回鄉(xiāng)旅途時,她或許早已躺在沙發(fā),在暖氣的包圍中,氣定神閑地抿一口奶茶,打開電視看起《小豬佩奇》。
執(zhí)筆小黑手:“Vista張震”楊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