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軍
[內容提要] 平等帶來了也強化了個人的獨立性,導致社會的消解,因此需要應對疏離社會的力量。而社會主義將平等和共享或共同體作為原則,塑造既有個性自由又講團結的社會。馬克思將共同體作為平等的個人發(fā)展的條件,要求共同體必須是平等的個人聯(lián)合成為的真實的共同體;柯亨則將共同體原則作為平等原則的限制,要求平等的人之間必須是互惠的關系。兩相比較,馬克思更強調平等,從平等出發(fā)對共同體本身提出要求;柯亨重在共享,為了實現共享和自愿平等,他要求個人放棄自我所有權,將矛頭指向個人內在的本質,將共同體與平等構成并列的關系。兩人的思想指向對理解平等與共享或共同體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要求獨立,發(fā)展自己的力量并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這種力量包括體力和腦力,一個自由人必定靠自己的體力和理性生活。而啟蒙的意義就在于讓人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能夠依靠自己的理性安排自己的人生,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過好自己的生活,如康德所言:“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狀態(tài)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1]23而個體擺脫自己靠他人安排生活的不成熟狀態(tài),成為能獨立運用自己理智的成熟的個體,就要社會保障其運用理智和踐行德性的自由。如此,人與人之間實現平等,社會也就進入平等的社會。平等的社會與獨立的個人相輔相成??梢哉f,平等造就獨立,平等的社會塑造獨立的個體。但獨立的個體依靠自己,就可能產生與他人的隔離,而使人類面臨社會消解問題。人類是社會性存在,人性內在地要求與他人過聯(lián)合的生活,也必然訴諸共同體或共享。共同體或共享與平等就成為兩個重要的社會主義原則。平等和共同體意味著什么?二者應該有怎樣的關系?馬克思和柯亨(另譯科恩)對此均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要求獨立,自然要求與人平等,因為只有平等,個體的獨立性才能發(fā)展。因此,獨立的個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平等的產物。但是,如果一個人不獨立,或自認為處于需要他人指導的不成熟狀態(tài),他就沒有資格談平等。獨立的人意味著什么?啟蒙思想家的回答是,獨立意味著靠自己的勞動能力生活,有勞動的體力和作出判斷的理性。這種獨立性與自由等同,自由就是利用自己的能力而不借助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依賴自己獲得獨立性。盧梭說:要“教育他靠自己的力量生活”[2]351。自己的力量無非是自己的體力、理性、意志、情感。當我們靠自己的力量生活的時候,我們就是獨立的人,就是自由人。只要有足夠的體力,我們就要勞動,用自己勞動的果實養(yǎng)活自己;只要有成熟的理性,我們就要對自己面臨的問題作出判斷,讓意志服從理性的約束和指導,讓感性接受理性的控制,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所以,獨立的人不依靠他人的勞動成果生活,獨立的人不依賴他人的意見作出判斷和養(yǎng)成什么品德。否則,我們就是依賴他人的人,就是不成熟的人。不愿成熟的人需要保護人來監(jiān)護自己,也給他人作為其保護人提供了理由。同樣,之所以停在不成熟的狀態(tài),一方面在于自己的懶惰和懦弱,因為處于不成熟的狀態(tài)就不用思考,將頭腦交給他人;另一方面保護人給出了成熟的危險。“絕大部分的人(其中包括全部的女性)都把不成熟狀態(tài)認為除了非常之艱辛而外并且還是非常之危險;這一點老早就被每一個一片好心從事監(jiān)護他們的保護人注意到了。保護人首先是使他們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著這些溫馴的畜牲不要竟敢冒險從鎖著他們的搖車里面邁出一步?!盵1]24可見,保護人散布了獨立的危險。所以啟蒙的任務就是讓人從受人擺布的不成熟狀態(tài)解放出來。不需要牧師給良心、醫(yī)生規(guī)定食譜,人需要對自己負責,為自己思考。
用自己的腳走路,用自己的理性作判斷,用自己的德性立身,不需要任何主人,如此人才成為一個社會的平等成員;反之,如果將自己的身體交給他人就是奴隸,將自己的思想交給他人就是奴才。因而要成為社會平等的成員就必須強大自己的力量、發(fā)達自己的理性,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在盧梭看來,不受他人任意的支配,意味著一個人有意志的自由,服從于自然法以及由此產生的良善的法律。“除了由你們自己制定的,而且是由你們自己選出的正直官員所執(zhí)行著的明智的法律而外,你們沒有別的主人?!盵3]56獨立的人能在理性的指導下服從法律,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在康德看來,自由是在理性獨立前提下對道德準則的服從,即實踐理性:“我要說的是,每一個只是按照自由觀念行動的存在者,在實踐方面,才是自由的?!覀冋J為,在這樣一個存在者中,有一種理性,即,實踐理性,它有與其對象相關的因果關系?!硇员仨毆毩⒉灰烙谕庠诘挠绊懀J為自己即是自己原則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作為實踐的理性,或是作為一個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理性必須認為自己是自由的?!盵4]90理性獨立為自己立法才是自由的。進一步說,有理性能力才能為自己立法,因而自由也意味著理性能力,“自由卻是一個純然的觀念,其客觀現實性絕不能按照自然規(guī)律來說明,或者按照任何可能的經驗來說明。……自由只能在這樣一個存在者中被當作理性的必然前提,這個存在者相信自己意識到一個意志,也就是說,意識到了與純然欲望的能力不同的一種能力,或者是說,意識到了自己就如理智一樣決定自己行動的能力,從而獨立于自然本能而按照理性規(guī)律決定自己行動的能力”[4]108。有了理性能力,人就能認識并將因果性原則運用于實踐,因而無需他人對自己意志的干預和支配。
基于平等的獨立性要求人們做自己的主人,同時尊重他人做自己的主人。盧梭在教育上強調,要從小養(yǎng)成不命令人的習慣?!氨仨毘迷缡顾B(yǎng)成這樣一種習慣,即: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2]56養(yǎng)成駕馭自己的思想而非他人思想的習慣,“多給孩子們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yǎng)成駕馭他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2]59。做自己意志的主人,不依賴他人的意志達到自己的目的。社會也是為了保護這種平等的獨立性,即不受另一個人的任意支配的獨立性。
“事實上,如果不是為了防止受壓迫,如果不是為了保護可以說構成他們生存要素的財產、自由和生命,他們?yōu)槭裁匆o自己找出一個統(tǒng)治者呢?而且,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一個人所能遭到的最大不幸,就是看到自己受另一個人的任意支配,如果一個人為了保存他僅有的這些東西才需要首領的援助,他卻一開始就自愿地放棄了這些僅有的東西而把它們交給一個首領,這豈不是違背常識嗎?……人民之所以要有首領,乃是為了保衛(wèi)自己的自由,而不是為了使自己受奴役,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同時也是全部政治法的基本準則?!盵3]132
這樣,平等帶來了獨立自主的人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怎樣的情景?托克維爾對美國因為身份平等而造成的境況作了描述。托克維爾看到,平等讓人獨立,這種獨立包括靠自己的勞動生活,靠自己的理性判斷,自行決定自己的事務,這種平等樹立了勞動高尚的觀念,帶來了溫和、寬容的社會氛圍,帶來了道德上的正派,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自然、坦率和開朗。但是,平等卻因為人們各自獨立而“處于孤立和軟弱的狀態(tài)”[5]552,人和人之間不再有緊密的關系。作為平等產物的個人主義讓人與人之間的愛護情誼稀薄了,除了最親近的人,公民之間彼此漠不關心,相互隔絕,甚至對立,“平等使人們并立,不讓他們有使他們結合起來的共同聯(lián)系?!降仁谷藗冎活欁约?,不去考慮別人”[5]630?!半S著身份平等,大量的個人便出現了。……這些人無所負于人,也可以說無所求于人。他們習慣于獨立思考,認為自己的整個命運只操于自己手里。”[5]627“民主主義不但使每個人忘記了祖先,而且使每個人不顧后代,并與同時代人疏遠。它使每個人總是只想到自己,而且最后完全陷入內心的孤寂?!盵5]627面對這種情景,托克維爾說:“我舉目環(huán)顧一下這伙既無超群者又無落后者的許多方面都一樣的眾生,真為這種普遍劃一的情景感到悲愴和心寒,并為這里已不復有社會而遺憾?!盵5]883平等使人的獨立性消解了人與人之間的橫向的共同聯(lián)系,也消解了代際之間的縱向聯(lián)系。總之,平等帶來社會的消解。而社會意味聯(lián)合或共享。[6]托克維爾也看到,平等激起人追求享樂或幸福,但沒有提供方法;而且要獲得幸福必須與所有個人競爭,而人本身卻軟弱無力,又面臨前所未有的障礙。欲念與個人軟弱之間的差距令人不安??總€人成功,也得靠個人排除成功的障礙;平等激發(fā)雄心壯志,同時個人也因平等受到力量的限制?!叭藗冊绞瞧降龋降鹊脑竿驮绞请y以滿足?!盵5]670那么,如何在平等基礎上復興社會,同時強大個人的獨立性?
馬克思看到資本主義的政治解放帶來獨立的個體,“封建社會已經瓦解,只剩下了自己的基礎——人,但這是作為它的真正基礎的人,即利己的人”[7]187。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歸結為市民社會的成員,歸結為利己的、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面把人歸結為公民,歸結為法人。[7]188-189在馬克思看來,這種獨立的個體是賦予每個人平等和自由的法律造成的。1793年的法國憲法宣稱平等、自由、安全、財產是自然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并宣稱自由是人在不損害他人權利的條件下從事任何事情的權利。1795年的憲法又宣稱平等就是法律對一切人都一視同仁,不管是保護還是懲罰。對此,馬克思指出:“上述自由的平等,就是說,每個人都同樣被看成那種獨立自在的單子?!盵7]184平等的權利制造出孤立的人的世界,而非將個人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馬克思說:“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從事任何不損害他人的事情的權利。每個人能夠不損害他人而進行活動的界限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正像兩塊田地之間的界限是由界樁確定的一樣。這里所說的是人作為孤立的、退居于自身的單子的自由?!薄白杂蛇@一人權并不是建立在人與人相結合的基礎上,而是相反,建立在人與人相分隔的基礎上。這一權利就是這種分隔的權利,是狹隘的、局限于自身的個人的權利。”[7]183因而這種孤立的單個人的生活不是類生活,缺乏人類生活的集體意義,人的聯(lián)合生活不復存在。馬克思指出,利己主義會犧牲了拯救民族的獻身精神。[7]185而民族生活需要成員的犧牲精神,即為拯救民族而犧牲自己。如法國的西蒙娜·薇依在《扎根——人類責任宣言緒論》中所說:民族具有集體意義,“它由集體對個人的最高使命所構成”[8]80,應該為民族而獻身。她指出:“1789年真正是一種斷裂”[8]93,是對過去的愛的斷裂。
針對平等權造成的單子世界,馬克思不是拒絕平等權,而是以平等權為基礎重建社會關系。一方面,馬克思雖然批判資產階級人權利己主義的本質,但并未否定資本主義的平等權,而且還沿著資產階級法權的路線追求平等,強調無產階級不能不要權利,相反要相當看重公民權?!肮駲嗉捶e極的公民權對于工人是如此重要,凡是在工人享有公民權的地方,如在美國,他們都從中‘取得利益’,而凡是在工人沒有公民權的地方,他們都力求取得公民權?!盵9]2381879年,馬克思向《芝加哥論壇報》通訊員提供哥達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綱領的修正稿,其中包括政治、社會、文化和教育權利。[10]馬克思在1864年為國際工人協(xié)會起草的《協(xié)會臨時章程》中提出:“一個人有責任不僅為自己本人,而且為每一個履行自己義務的人要求人權和公民權。”[11]馬克思之所以強調平等權,是因為他看到了平等權利之于個體的獨立性和個人的幸福的重要性,即使在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如此。馬克思要求從形式上的平等權發(fā)展為事實上的平等權,即在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為所有的人創(chuàng)造生活條件,以便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發(fā)展他的本性,按照人的關系和他的鄰居相處,不必擔心別人會用暴力來破壞他的幸?!盵12],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從而超越了資產階級法權。如恩格斯所說,共產主義,第一,“建立在因發(fā)展工業(yè)、農業(yè)、貿易和殖民而產生的大量的生產力和生活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機器、化學方法和其他輔助手段而使生產力和生活資料無限增長的可能性的基礎之上”[13]373。第二,建立在如“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個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等等”[13]374這樣的原理基礎上。
另一方面,馬克思雖然肯定了平等之于個人獨立性和幸福的重要性,但也看到利己主義平等權利的危害,即破壞共同體、妨礙自由聯(lián)合,妨礙形成真正的人的關系。馬克思強調每個公民享有同等的權利,突出個性自由,又強調公民之間的相互性,強調社會的團結,從而將平等與社會團結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馬克思從社會本體的角度強調人的共同體生活。在馬克思看來,在共產主義社會,共同體完全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在其中人們可以表達不同的個性,而這些個性又和諧地統(tǒng)一。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性論,批判他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但并不否定愛、友情、需要等人的本質力量,而是肯定這些力量體現的就是感性的實踐活動。也正是這些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才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恩格斯說:“博愛是產生高尚的和為人稱頌的風尚的取之不盡的源泉;團結的源泉,力量的源泉?!盵13]390一個靠個性力量團結或聯(lián)合的社會必然否定任何狹隘性,否定過去的作為身份、特征等認同的共同體。如亞瑟·迪卡多(Arthur Diqattro)所說,共產主義社會不是共同體,個人的認同不再基于宗教、民族、鄰居、家庭的熱愛,而且馬克思反感有愛國儀式、奉行的道德和有組織的熱愛的公共社會的生活方式。[14]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社會的團結不再依賴于傳統(tǒng)共同體的認同,而是平等基礎上的自由聯(lián)合。因為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以往社會的閉合性,因而也不存在相互排斥的共同體,共產主義是對所有人的個性自由充分開放的社會。因而可以說,馬克思的共同體是超越傳統(tǒng)共同體的共同體,是在平等基礎上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考慮到了平等的個體之間的互惠關系。也就是說,這種共同體是共生的共同體,即我的自由發(fā)展與他人的自由發(fā)展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并行不悖,即“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5]。這種共同體既解決了平等問題,也解決了平等的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因為人人平等,所以人人自由地發(fā)展其獨立性;另一方面,他人的發(fā)展為自己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每個人的發(fā)展與他人的發(fā)展不是隔離的,而是處于互惠的關系之中。這種互惠性既不會是“‘愛的原則’或dévouement[自我犧牲精神],也不會是利己主義”[9]516。這種互惠性是指個人之間的發(fā)展是相互促進的,不需要一方犧牲自己的獨立性而換取他人的發(fā)展,更不是以犧牲他人自由為代價的自我發(fā)展。個人之間的關系不是愛的關系,也不是相互隔離的關系,而是以平等為基礎的合作關系。
對于馬克思的平等和共同體觀,柯亨表達了自己的理解??潞鄶嘌裕厚R克思的共產主義“是一場人們相互支持從而完成自我實現的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中,任何人都沒有把幫助別人完成自我實現當作一種義務”[16]142。我的自我實現與他人的自我實現構成了一場音樂會。我追求我的完美,他人追求他人的完美,從而構成整體的完美。我的自我實現不妨礙他人,他人的自我實現無需我的幫助,我從自我和他人的實現中獲得快樂。這種狀態(tài)實現了他所描繪的社會主義的兩個原則,即平等與共享或共同體。
對于柯亨而言,社會主義平等是超越不平等的結果,而且是自愿平等。平等的實現意味著不平等障礙的消除??潞鄥^(qū)別了三種機會平等及相應的障礙。第一種,資產階級的機會平等,消除因社會地位造成的障礙。第二種,左翼自由主義的機會平等,消除因社會背景造成的障礙,即消除處境不利造成的障礙。這種平等實現了“人們的命運就由他們的天賦才能和他們的選擇所決定,因此,也就不再由他們的社會背景所決定”[17]26。第三種,柯亨所稱的社會主義的機會平等,消除因天賦差異造成的障礙,“社會主義的機會平等試圖糾正所有非選擇的不利條件,即當事人本身不能被合理地認為對其負有責任的不利條件,無論它們是反映社會不幸的不利條件還是反映自然不幸的不利條件。一旦社會主義的機會平等得以實現,結果的差異反映的就只是愛好和選擇的差異,而不再是自然和社會的能力與權力的差異”[17]27。社會主義的機會平等意味著愛好和選擇的自由的實現,因為消除由社會地位和社會背景造成的障礙,人們就可以平等地追求自己的偏好和選擇。在社會主義的機會平等下,不同的愛好展現出來,雖然收入不同,但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例如,選擇收入少以保證更多的時間以滿足愛好,雖然在收入上存在差異或不平等,但這是正義的,因為滿足了愛好。正如柯亨所作的類比,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蘋果和橘子的組合,要么三個蘋果、三個橘子,要么兩個蘋果、四個橘子。比蘋果的多少,前者多,但并不能由此說不平等,因為所作的選擇是自愿的或自由的。這種平等排斥了所有非選擇的因素,或者說排除了一切非自愿的限制或不利條件。也就是說,消除了一切不是當事人本人負責的條件限制,即人不因社會地位而不平等,也不因社會背景而受限制,也不存在因天賦差異而不平等。社會主義的機會平等實際上表明人在追求自己的本性,包括偏好及其在滿足偏好方式方面的自由。因為這種平等是發(fā)自人本身的,在主觀上是自愿的,所以柯亨將這種平等視為自愿平等。柯亨認為這種平等是可能的,因為當富裕達到一定程度,人們可以和平地解決利益沖突,“我說的是一種非脅迫的平等的解決利益沖突的辦法,我認為只有當人們能夠顧全平等的正義觀,物質條件有利,只需要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自己的利益,而無須作出巨大犧牲的情況下,上述解決辦法才能達成”[16]148。
雖然平等給自我發(fā)展以自由,但這種自我發(fā)展并非令每個人都滿意。我們是否對自我發(fā)展失敗的人或對自己發(fā)展結果失望的人置之不理?如果這樣,就不構成為社會??潞噙M一步說,在社會主義平等條件下,雖然偏好的差異和選擇的多樣性得以實現,但選擇的結果并非必然令人滿意,存在不成其為不平等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包括:偏好的差異和選擇的多樣性,“因使人悔恨的選擇而產生的不平等,和因選擇上運氣的差別而產生的不平等”[17]33。對于柯亨來說,按愛好選擇不是不平等,而后兩種不平等雖然不影響正義的評判,但令社會主義者反感。如柯亨所理解的,如果我偏愛蘋果,但吃的時候發(fā)現蘋果變味了,我會對此抱怨;我選擇了蘋果,但吃起來并不讓我滿意。如果我對我的選擇負責,我是否就心甘情愿?對這些不平等,就需要共享原則來調節(jié)。
“共享的要求,是指人們相互關心,和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相互關照,而且還要在意他們的相互關心?!盵17]40柯亨討論了兩種共享的關心模式:“第一種是抑制因社會主義平等導致的某些不平等的模式。第二種共享的關心模式不是嚴格的平等所要求的,但它在社會主義的觀念中仍是最為重要的?!盵17]40其目的在于“某些不能以社會主義機會平等的名義加以禁止的不平等,卻應以共享的名義加以禁止”[17]41。即便這種禁止與正義矛盾,但如其所言,“共享和正義是潛在地不相容的道德理想,那將是相當遺憾的事情”[17]41。禁止怎樣的不平等?禁止有能力關心他人而只關心自己的不平等狀況,禁止獨享因好運帶來的好結果,獨享將人與共享的生活分割,“共享的理想是譴責這種分割的,因而也譴責進行任何這樣的抽簽決定的方式”[17]42。
另一種共享的關心模式是一種共同體的互惠形式,不是平等所要求的,而是一種可欲的人類關系形式所要求的,也就是對起點平等而結果不平等的限制。這種道德要求所提供的服務不是為了回報,或不是基于獲利的服務。這種互惠與市場互惠相區(qū)別,是共同體的互惠。因為在市場互惠中,行為人的心態(tài)是貪婪的和恐懼的。這種貪婪為資本主義所贊揚。但共同體的互惠則體現為奉獻精神,“在共同互惠中,我是以對我的人類同胞做奉獻的精神去生產的:我希望在被他們服務的同時也服務于他們,我從這種平衡的每一方面得到滿足”[17]44。市場服務是出于貪婪的動機或避免恐懼的動機,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fā),而不重視與他人的合作,即忽視服務與被服務的結合。與市場服務不同,共同體的互惠是他人服務于我的同時我服務于他人,將被服務與服務結合起來,而成為合作的狀態(tài)?!拔蚁胍氖俏覀兿嗷シ眨寒斘曳?,而不是試圖得到我能得到的任何東西時,我不把我的行為看作一種損失,一種從各方面考慮的損失。當然,我是在你(如果能夠的話)也將服務于我的期望中服務你的。”[17]45我之所以希望你服務于我,是因為我服務你和你服務我相結合的價值。如果這種精神擴大開來,就能形成互惠的網絡,將不能面對面的人結合起來?!肮餐幕セ菘梢赃B接一系列不是兩個直接相互給予的人:在圍繞我們所有人的共同互惠的精神下,我們可服務你,你可服務她,她可服務他,他可服務我?!盵17]46社會就成為互惠性社會,人與人之間就形成互惠性關系。在這種社會中,不是將人視為手段,而是將人視為目的,滿足人作為人的需要,并且人人都出于關心人的動機服務于他人。這種社會就是共同體。如柯亨兒時所學會的歌曲:“如果我們能互相對待,似鄰居、朋友或兄弟,這個世界就會是個極好、極好的世界。”[17]53柯亨相信,這種合作和無私不僅存在于朋友中間,而且會存在于千百萬人中間?!皩τ谖遗c之有任何交換或其他形式聯(lián)系的每個人,我都以友誼為特征的互惠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而一般意義的社會友誼,即共享,就像友誼一樣,不是一種‘非全有即全無’的事情。當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共享出現在社會中時,這無疑是受到歡迎的事情?!盵17]54
平等的人何以共享?或何以像對待兄弟一樣對待他人?柯亨提出要放棄自我所有權??潞嗯兄Z齊克的自我所有權。他指出: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一書,其政治哲學具有吸引力的是“每個人在道德上都是他自身的正當所有者。他依據道德權利而成為他自身的所有者,而奴隸主依據法律權利而對一個完全的奴隸擁有這一切權利;而且,他在道德上有資格處置他自己,如同奴隸主在法律上有資格處置他的奴隸一樣”[18]103。自我所有權命題認為“每個人在道德上都是他自身及其各種能力的正當所有者,因而只要沒有利用這些能力來侵犯別人,每個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運用它們的(道德的)自由”[18]132。這構成了諾齊克的政治哲學基礎。因為有對自身擁有不容置疑的道德權利,除非我自己,他人沒有資格強迫我為他人服務??潞嘀赋觯骸爸Z齊克沒有鼓勵人們不要互相幫助。他也沒有認為,人們即使從未互相幫助也不應受到指責。他只是禁止強制性的幫助,例如包含在再分配稅收中的強制性幫助——這大約是諾齊克所認為的強制性幫助?!盵18]103諾齊克雖然沒有排斥自愿的幫助,但他肯定幫助行為的正當性。如果我有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我可以不幫助,因為我的能力歸我所有。我很富有,但只要我不愿意,政府不能強制我交稅。自我所有權將我與他人、我與民族潛在地割裂開來。當他人需要你幫助、民族需要你奉獻的時候,你可以以自我所有權加以拒絕,而且這種拒絕不應受到各種指責。如果從道德上放棄自我所有權,我們才可能自愿犧牲自己的一點利益而與人平等、分享。
為了進入共享的世界,柯亨也放棄了市場社會主義??潞鄬⑸鐣髁x是否可行的問題歸結到如何設計運行社會主義的機制方面,認為這一設計應該增強平等與共享。遺憾的是,柯亨并未提供設計的方案,但他指出了方向,即如何發(fā)揮市場的工具性,同時避免市場的貪婪。人們不應因為人性有自私的一面而拒絕社會主義,人也有慷慨的傾向。他指出,在現實世界,大量的事情需要慷慨而非市場的激勵,如醫(yī)生、教師等工作不僅僅是為了獲利。他還指出,市場價格在邏輯上有兩種作用:提供信息和提供動機。前者指導生產,后者為了獲利。[17]60-61我們需要市場的效率,但不需要市場中私人獲利的動機。柯亨討論了兩種方案。一種是約瑟夫·凱任斯(Joseph Carens)的方案:按標準的資本主義市場組織經濟活動,通過稅收實現平等。生產者對錢的追求在于為社會作貢獻,“市場機制被用于解決社會技術層面的問題,以服務平等和共享”[17]63??潞嗾J為這種方案雖是烏托邦式的,依賴非利己的選擇,但值得加以改進。另一種是市場社會主義。柯亨否定了經濟的中央計劃。市場社會主義將勞動者與企業(yè)資本家合一,但企業(yè)競爭會導致輸家和贏家的產生,從而侵害平等。雖然柯亨肯定市場社會主義是有價值的設計,但其市場交易傾向反對共享。他認為市場社會主義呼喚了低級的動機,帶來了令人厭惡的結果。設計運行社會主義的機制,要看到市場的工具性,也要看到市場動機的惡。
應該說,繁榮的社會意味著每個人能平等地張揚個性,也意味著有獨立性的個人之間的團結。平等與團結就成為人類社會的追求。平等源于個體的獨立性的要求,也意味著個體自由發(fā)展其獨立性。而獨立的個體沒有形成共同體就不成其為社會。共同體強調個人之間的獨立性的分享,要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互惠性的和相互關照的。沒有平等,就不可能有自我發(fā)展,也就無從與人分享。因此,無論是平等還是共同體,個人的獨立性是核心。對馬克思來說,共同體和平等都是個人發(fā)展的條件,因為平等,個人能夠也必須發(fā)展人的本質力量,即達到各盡所能,否則,個人就不可能貢獻所分享的東西。也正是因為這種分享,個人獲得發(fā)展的條件。這種馬克思視為真正的共同體以平等的個性為基礎。如伯爾基所指出的,馬克思“接受把個人自由作為最高目標和價值”[19]52,“盧梭主義關于‘獨立自主的個人’的觀念,對于馬克思主義有更直接和更實質的意義”[19]100。柯亨看到平等的人的自我發(fā)展中出現的問題,將共同體原則作為平等原則的限制,要求平等的人之間必須是互惠和相互關照的關系,即處于我服務你、你服務我的結合中。[20]兩相比較,馬克思更強調平等,從平等出發(fā)對共同體本身提出要求,也就是共同體以平等為基礎;柯亨重在共享,將共同體與平等構成并列的關系,將共同體作為平等的限制。為了實現共享,他要求個人放棄自我所有權,將矛頭指向個人內在的本質。兩人的思想指向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激勵我們思考如何在平等基礎上構建共同體,指向妨礙自我發(fā)展的障礙以及實現自我發(fā)展的條件。柯亨讓我們思考自我成為施惠他人的內在本質,換句話說,平等的個人聯(lián)合成為社會的內在動力。如果我們要反思自我發(fā)展的條件,我們一定會面對個人獨立性以及個人之間聯(lián)合的障礙;如果我們思考人何以聯(lián)合,我們一定要思考推動人合作的內在力量,以及如何激發(fā)這些力量。前者是主體性實現的問題,后者是主體間性實現的問題。因為沒有主體性就不可能有平等、獨立的個人;沒有主體間性,就不可能有匯聚的力量,也就不可能形成團結的共同體。
問題是如何處理平等與共同體或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關系。按馬克思的路線,主體間性是主體性的條件,主體性的發(fā)展通過主體間性。朝著這個方向思考,就會把共同體或主體間性視為平等的獨立性完成的途徑,即“我”經由“我們”而發(fā)展自我。黑格爾用社會自由概念表達了牢固主體間的紐帶。黑格爾認為,社會自由一方面補充了為法律和制度所保障的自由的“客觀”方面和為自主的意志所保障的自由的“主觀”方面,即做一個人同時尊重作為人的他人,并以此為基礎而互惠。[21]480這種互惠性團結意味著主體之間是社會性互動和主體間性。雅各布·卡佩勒(Jakob Kapeller)和法比奧·沃肯斯坦(Fabio Wolkenstein)指出,這告訴我們,人類對非工具性的社會關系有依賴性和有把自己作為道德力量完善自己的能動性。而人的自我實現依靠他人的認可,也就是“我”通過“我們”而實現。沒有“我們”就沒有“我”的實現。通過被認可為“我們”的部分,“我”獲得自我身份意識。一個人只有獲得認可才能成為社會存在物,所以政治斗爭不可避免地為認可而斗爭,如勞工運動可以解釋為工人為爭取作為社會上和政治上的平等的人的權利和認可的斗爭。[21]485所以,共同體是確證自我、發(fā)展自我的途徑和條件。脫離共同體或主體間性,不可能有自我的確證和發(fā)展。即使如柯亨所言,共產主義是場音樂會,參與者的自我只有通過這場音樂會才能得到確認。當然,共同體有現存的共同體,也有平等的個人追求的正在形成或未來的共同體。對于被忽視和被壓迫的共同體,其中的個人可能通過追求共同體的認可獲得對自我的確認。即便如此,我們也要意識到,共同體是為了個人的獨立性,如果共同體妨礙個人的獨立性,就應該為平等所限制。按照柯亨的共享原則,一個人因愛好或選擇導致沮喪,另一個幸運的人必須給予關心和幫助。但如果這個選擇的事項不是他的天賦所長,后者無論付出多少精力和時間都難以讓他獲得滿意的結果。相反,讓自己失去發(fā)展天賦的機會,這就威脅平等。而且如果有人希望脫離共同體享受獨立性,這雖然有違共享原則,但并不違背平等原則,也合乎情理。因此,處理平等與共同體的關系時,獨立性是核心,共同體與平等作為原則應該相互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