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最新法規(guī)

      2019-02-19 16:16:58
      稅收征納 2019年1期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法義務人所得額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2018年12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07號)

      現(xiàn)公布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1994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42號發(fā)布根據(jù)2005年12月19日《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訂 根據(jù)2008年2月18日《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根據(jù)2011年7月19日《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第三次修訂 2018年12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07號第四次修訂)

      第一條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個人所得稅法所稱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是指因戶籍、家庭、經(jīng)濟利益關系而在中國境內習慣性居住;所稱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分別是指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和來源于中國境外的所得。

      第三條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guī)定外,下列所得,不論支付地點是否在中國境內,均為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

      (一)因任職、受雇、履約等在中國境內提供勞務取得的所得;

      (二)將財產(chǎn)出租給承租人在中國境內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三)許可各種特許權在中國境內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四)轉讓中國境內的不動產(chǎn)等財產(chǎn)或者在中國境內轉讓其他財產(chǎn)取得的所得;

      (五)從中國境內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其他組織以及居民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第四條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的年度連續(xù)不滿六年的,經(jīng)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其來源于中國境外且由境外單位或者個人支付的所得,免予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的任一年度中有一次離境超過30天的,其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的年度的連續(xù)年限重新起算。

      第五條 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超過90天的,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由該雇主在中國境內的機構、場所負擔的部分,免予繳納個人所得稅。

      第六條 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的各項個人所得的范圍:

      (一)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勞務取得的所得,包括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y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jīng)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

      (三)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等形式出版、發(fā)表而取得的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五)經(jīng)營所得,是指:

      1.個體工商戶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取得的所得,個人獨資企業(yè)投資人、合伙企業(yè)的個人合伙人來源于境內注冊的個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所得;

      2.個人依法從事辦學、醫(yī)療、咨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取得的所得;

      3.個人對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承包經(jīng)營、承租經(jīng)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

      4.個人從事其他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取得的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是指個人擁有債權、股權等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chǎn)租賃所得,是指個人出租不動產(chǎn)、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chǎn)取得的所得。

      (八)財產(chǎn)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合伙企業(yè)中的財產(chǎn)份額、不動產(chǎn)、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chǎn)取得的所得。

      (九)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

      個人取得的所得,難以界定應納稅所得項目的,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確定。

      第七條 對股票轉讓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八條 個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現(xiàn)金、實物、有價證券和其他形式的經(jīng)濟利益;所得為實物的,應當按照取得的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無憑證的實物或者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明顯偏低的,參照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為有價證券的,根據(jù)票面價格和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為其他形式的經(jīng)濟利益的,參照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

      第九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國債利息,是指個人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fā)行的債券而取得的利息;所稱國家發(fā)行的金融債券利息,是指個人持有經(jīng)國務院批準發(fā)行的金融債券而取得的利息。

      第十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第三項所稱按照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發(fā)給的補貼、津貼,是指按照國務院規(guī)定發(fā)給的政府特殊津貼、院士津貼,以及國務院規(guī)定免予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其他補貼、津貼。

      第十一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第四項所稱福利費,是指根據(jù)國家有關規(guī)定,從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jīng)費中支付給個人的生活補助費;所稱救濟金,是指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支付給個人的生活困難補助費。

      第十二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款第八項所稱依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應予免稅的各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外交代表、領事官員和其他人員的所得,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規(guī)定免稅的所得。

      第十三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所稱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包括個人繳付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企業(yè)年金、職業(yè)年金,個人購買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商業(yè)健康保險、稅收遞延型商業(yè)養(yǎng)老保險的支出,以及國務院規(guī)定可以扣除的其他項目。

      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以居民個人一個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額;一個納稅年度扣除不完的,不結轉以后年度扣除。

      第十四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第四項、第六項所稱每次,分別按照下列方法確定:

      (一)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屬于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屬于同一項目連續(xù)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二)財產(chǎn)租賃所得,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紅利時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四)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

      第十五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三項所稱成本、費用,是指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中發(fā)生的各項直接支出和分配計入成本的間接費用以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所稱損失,是指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中發(fā)生的固定資產(chǎn)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chǎn)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

      取得經(jīng)營所得的個人,沒有綜合所得的,計算其每一納稅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減除費用6萬元、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在辦理匯算清繳時減除。

      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未提供完整、準確的納稅資料,不能正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應納稅所得額或者應納稅額。

      第十六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五項規(guī)定的財產(chǎn)原值,按照下列方法確定:

      (一)有價證券,為買入價以及買入時按照規(guī)定交納的有關費用;

      (二)建筑物,為建造費或者購進價格以及其他有關費用;

      (三)土地使用權,為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金額、開發(fā)土地的費用以及其他有關費用;

      (四)機器設備、車船,為購進價格、運輸費、安裝費以及其他有關費用。

      其他財產(chǎn),參照前款規(guī)定的方法確定財產(chǎn)原值。

      納稅人未提供完整、準確的財產(chǎn)原值憑證,不能按照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方法確定財產(chǎn)原值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財產(chǎn)原值。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五項所稱合理費用,是指賣出財產(chǎn)時按照規(guī)定支付的有關稅費。

      第十七條 財產(chǎn)轉讓所得,按照一次轉讓財產(chǎn)的收入額減除財產(chǎn)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計算納稅。

      第十八條 兩個以上的個人共同取得同一項目收入的,應當對每個人取得的收入分別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計算納稅。

      第十九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三款所稱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yè)進行捐贈,是指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向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yè)的捐贈;所稱應納稅所得額,是指計算扣除捐贈額之前的應納稅所得額。

      第二十條 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綜合所得、經(jīng)營所得,應當分別合并計算應納稅額;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其他所得,應當分別單獨計算應納稅額。

      第二十一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七條所稱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是指居民個人來源于中國境外的所得,依照該所得來源國家(地區(qū))的法律應當繳納并且實際已經(jīng)繳納的所得稅稅額。

      個人所得稅法第七條所稱納稅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規(guī)定計算的應納稅額,是居民個人抵免已在境外繳納的綜合所得、經(jīng)營所得以及其他所得的所得稅稅額的限額(以下簡稱抵免限額)。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guī)定外,來源于中國境外一個國家(地區(qū))的綜合所得抵免限額、經(jīng)營所得抵免限額以及其他所得抵免限額之和,為來源于該國家(地區(qū))所得的抵免限額。

      居民個人在中國境外一個國家(地區(qū))實際已經(jīng)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低于依照前款規(guī)定計算出的來源于該國家(地區(qū))所得的抵免限額的,應當在中國繳納差額部分的稅款;超過來源于該國家(地區(qū))所得的抵免限額的,其超過部分不得在本納稅年度的應納稅額中抵免,但是可以在以后納稅年度來源于該國家(地區(qū))所得的抵免限額的余額中補扣。補扣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

      第二十二條 居民個人申請抵免已在境外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當提供境外稅務機關出具的稅款所屬年度的有關納稅憑證。

      第二十三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利息,應當按照稅款所屬納稅申報期最后一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與補稅期間同期的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計算,自稅款納稅申報期滿次日起至補繳稅款期限屆滿之日止按日加收。納稅人在補繳稅款期限屆滿前補繳稅款的,利息加收至補繳稅款之日。

      第二十四條 扣繳義務人向個人支付應稅款項時,應當依照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預扣或者代扣稅款,按時繳庫,并專項記載備查。

      前款所稱支付,包括現(xiàn)金支付、匯撥支付、轉賬支付和以有價證券、實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

      第二十五條 取得綜合所得需要辦理匯算清繳的情形包括:

      (一)從兩處以上取得綜合所得,且綜合所得年收入額減除專項扣除的余額超過6萬元;

      (二)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中一項或者多項所得,且綜合所得年收入額減除專項扣除的余額超過6萬元;

      (三)納稅年度內預繳稅額低于應納稅額;

      (四)納稅人申請退稅。

      納稅人申請退稅,應當提供其在中國境內開設的銀行賬戶,并在匯算清繳地就地辦理稅款退庫。

      匯算清繳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

      第二十六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十條第二款所稱全員全額扣繳申報,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代扣稅款的次月十五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其支付所得的所有個人的有關信息、支付所得數(shù)額、扣除事項和數(shù)額、扣繳稅款的具體數(shù)額和總額以及其他相關涉稅信息資料。

      第二十七條 納稅人辦理納稅申報的地點以及其他有關事項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

      第二十八條 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時,可以向扣繳義務人提供專項附加扣除有關信息,由扣繳義務人扣繳稅款時減除專項附加扣除。納稅人同時從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并由扣繳義務人減除專項附加扣除的,對同一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只能選擇從一處取得的所得中減除。

      居民個人取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當在匯算清繳時向稅務機關提供有關信息,減除專項附加扣除。

      第二十九條 納稅人可以委托扣繳義務人或者其他單位和個人辦理匯算清繳。

      第三十條 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納稅人提供的信息計算辦理扣繳申報,不得擅自更改納稅人提供的信息。

      納稅人發(fā)現(xiàn)扣繳義務人提供或者扣繳申報的個人信息、所得、扣繳稅款等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有權要求扣繳義務人修改??劾U義務人拒絕修改的,納稅人應當報告稅務機關,稅務機關應當及時處理。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規(guī)定保存與專項附加扣除相關的資料。稅務機關可以對納稅人提供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進行抽查,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另行規(guī)定。稅務機關發(fā)現(xiàn)納稅人提供虛假信息的,應當責令改正并通知扣繳義務人;情節(jié)嚴重的,有關部門應當依法予以處理,納入信用信息系統(tǒng)并實施聯(lián)合懲戒。

      第三十一條 納稅人申請退稅時提供的匯算清繳信息有錯誤的,稅務機關應當告知其更正;納稅人更正的,稅務機關應當及時辦理退稅。

      扣繳義務人未將扣繳的稅款解繳入庫的,不影響納稅人按照規(guī)定申請退稅,稅務機關應當憑納稅人提供的有關資料辦理退稅。

      第三十二條 所得為人民幣以外貨幣的,按照辦理納稅申報或者扣繳申報的上一月最后一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合成人民幣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年度終了后辦理匯算清繳的,對已經(jīng)按月、按季或者按次預繳稅款的人民幣以外貨幣所得,不再重新折算;對應當補繳稅款的所得部分,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最后一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合成人民幣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第三十三條 稅務機關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第十七條的規(guī)定付給扣繳義務人手續(xù)費,應當填開退還書;扣繳義務人憑退還書,按照國庫管理有關規(guī)定辦理退庫手續(xù)。

      第三十四條 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和個人所得稅完稅憑證式樣,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統(tǒng)一制定。

      第三十五條 軍隊人員個人所得稅征收事宜,按照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的通知

      (2018年12月13日 國發(fā)〔2018〕41號)

      現(xiàn)將《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印發(fā)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zhí)行。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是指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的子女教育、繼續(xù)教育、大病醫(y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yǎng)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遵循公平合理、利于民生、簡便易行的原則。

      第四條 根據(jù)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等民生支出變化情況,適時調整專項附加扣除范圍和標準。

      第二章 子女教育

      第五條 納稅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學歷教育包括義務教育(小學、初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yè)、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學???、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年滿3歲至小學入學前處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子女,按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執(zhí)行。

      第六條 父母可以選擇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標準的100%扣除,也可以選擇由雙方分別按扣除標準的50%扣除,具體扣除方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能變更。

      第七條 納稅人子女在中國境外接受教育的,納稅人應當留存境外學校錄取通知書、留學簽證等相關教育的證明資料備查。

      第三章 繼續(xù)教育

      第八條 納稅人在中國境內接受學歷(學位)繼續(xù)教育的支出,在學歷(學位)教育期間按照每月400元定額扣除。同一學歷(學位)繼續(xù)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過48個月。納稅人接受技能人員職業(yè)資格繼續(xù)教育、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繼續(xù)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關證書的當年,按照3600元定額扣除。

      第九條 個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學歷(學位)繼續(xù)教育,符合本辦法規(guī)定扣除條件的,可以選擇由其父母扣除,也可以選擇由本人扣除。

      第十條 納稅人接受技能人員職業(yè)資格繼續(xù)教育、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繼續(xù)教育的,應當留存相關證書等資料備查。

      第四章 大病醫(yī)療

      第十一條 在一個納稅年度內,納稅人發(fā)生的與基本醫(yī)保相關的醫(yī)藥費用支出,扣除醫(yī)保報銷后個人負擔(指醫(yī)保目錄范圍內的自付部分)累計超過15000元的部分,由納稅人在辦理年度匯算清繳時,在80000元限額內據(jù)實扣除。

      第十二條 納稅人發(fā)生的醫(yī)藥費用支出可以選擇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發(fā)生的醫(yī)藥費用支出可以選擇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納稅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發(fā)生的醫(yī)藥費用支出,按本辦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分別計算扣除額。

      第十三條 納稅人應當留存醫(yī)藥服務收費及醫(yī)保報銷相關票據(jù)原件(或者復印件)等資料備查。醫(yī)療保障部門應當向患者提供在醫(yī)療保障信息系統(tǒng)記錄的本人年度醫(yī)藥費用信息查詢服務。

      第五章 住房貸款利息

      第十四條 納稅人本人或者配偶單獨或者共同使用商業(yè)銀行或者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為本人或者其配偶購買中國境內住房,發(fā)生的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支出,在實際發(fā)生貸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扣除期限最長不超過240個月。納稅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貸款的利息扣除。

      本辦法所稱首套住房貸款是指購買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貸款利率的住房貸款。

      第十五條 經(jīng)夫妻雙方約定,可以選擇由其中一方扣除,具體扣除方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能變更。

      夫妻雙方婚前分別購買住房發(fā)生的首套住房貸款,其貸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選擇其中一套購買的住房,由購買方按扣除標準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雙方對各自購買的住房分別按扣除標準的50%扣除,具體扣除方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能變更。

      第十六條 納稅人應當留存住房貸款合同、貸款還款支出憑證備查。

      第六章 住房租金

      第十七條 納稅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沒有自有住房而發(fā)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標準定額扣除:

      (一)直轄市、省會(首府)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標準為每月1500元;

      (二)除第一項所列城市以外,市轄區(qū)戶籍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扣除標準為每月1100元;市轄區(qū)戶籍人口不超過100萬的城市,扣除標準為每月800元。

      納稅人的配偶在納稅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視同納稅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

      市轄區(qū)戶籍人口,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為準。

      第十八條 本辦法所稱主要工作城市是指納稅人任職受雇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地區(qū)、州、盟)全部行政區(qū)域范圍;納稅人無任職受雇單位的,為受理其綜合所得匯算清繳的稅務機關所在城市。

      夫妻雙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

      第十九條 住房租金支出由簽訂租賃住房合同的承租人扣除。

      第二十條 納稅人及其配偶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能同時分別享受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

      第二十一條 納稅人應當留存住房租賃合同、協(xié)議等有關資料備查。

      第七章 贍養(yǎng)老人

      第二十二條 納稅人贍養(yǎng)一位及以上被贍養(yǎng)人的贍養(yǎng)支出,統(tǒng)一按照以下標準定額扣除:

      (一)納稅人為獨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二)納稅人為非獨生子女的,由其與兄弟姐妹分攤每月2000元的扣除額度,每人分攤的額度不能超過每月1000元??梢杂少狆B(yǎng)人均攤或者約定分攤,也可以由被贍養(yǎng)人指定分攤。約定或者指定分攤的須簽訂書面分攤協(xié)議,指定分攤優(yōu)先于約定分攤。具體分攤方式和額度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能變更。

      第二十三條 本辦法所稱被贍養(yǎng)人是指年滿60歲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滿60歲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條 納稅人向收款單位索取發(fā)票、財政票據(jù)、支出憑證,收款單位不能拒絕提供。

      第二十五條 納稅人首次享受專項附加扣除,應當將專項附加扣除相關信息提交扣繳義務人或者稅務機關,扣繳義務人應當及時將相關信息報送稅務機關,納稅人對所提交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發(fā)生變化的,納稅人應當及時向扣繳義務人或者稅務機關提供相關信息。

      前款所稱專項附加扣除相關信息,包括納稅人本人、配偶、子女、被贍養(yǎng)人等個人身份信息,以及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guī)定的其他與專項附加扣除相關的信息。

      本辦法規(guī)定納稅人需要留存?zhèn)洳榈南嚓P資料應當留存五年。

      第二十六條 有關部門和單位有責任和義務向稅務部門提供或者協(xié)助核實以下與專項附加扣除有關的信息:

      (一)公安部門有關戶籍人口基本信息、戶成員關系信息、出入境證件信息、相關出國人員信息、戶籍人口死亡標識等信息;

      (二)衛(wèi)生健康部門有關出生醫(yī)學證明信息、獨生子女信息;

      (三)民政部門、外交部門、法院有關婚姻狀況信息;

      (四)教育部門有關學生學籍信息(包括學歷繼續(xù)教育學生學籍、考籍信息)、在相關部門備案的境外教育機構資質信息;

      (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有關技工院校學生學籍信息、技能人員職業(yè)資格繼續(xù)教育信息、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繼續(xù)教育信息;

      (六)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門有關房屋(含公租房)租賃信息、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有關住房公積金貸款還款支出信息;

      (七)自然資源部門有關不動產(chǎn)登記信息;

      (八)人民銀行、金融監(jiān)督管理部門有關住房商業(yè)貸款還款支出信息;

      (九)醫(yī)療保障部門有關在醫(yī)療保障信息系統(tǒng)記錄的個人負擔的醫(yī)藥費用信息;

      (十)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確定需要提供的其他涉稅信息。

      上述數(shù)據(jù)信息的格式、標準、共享方式,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及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稅務局商有關部門確定。

      有關部門和單位擁有專項附加扣除涉稅信息,但未按規(guī)定要求向稅務部門提供的,擁有涉稅信息的部門或者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及相關人員承擔相應責任。

      第二十七條 扣繳義務人發(fā)現(xiàn)納稅人提供的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可以要求納稅人修改。納稅人拒絕修改的,扣繳義務人應當報告稅務機關,稅務機關應當及時處理。

      第二十八條 稅務機關核查專項附加扣除情況時,納稅人任職受雇單位所在地、經(jīng)常居住地、戶籍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等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協(xié)助核查。

      第九章 附則

      第二十九條 本辦法所稱父母,是指生父母、繼父母、養(yǎng)父母。本辦法所稱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繼子女、養(yǎng)子女。父母之外的其他人擔任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的,比照本辦法規(guī)定執(zhí)行。

      第三十條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額一個納稅年度扣除不完的,不能結轉以后年度扣除。

      第三十一條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具體操作辦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條 本辦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調整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公告

      (2018年11月27日 財政部公告2018年第158號)

      為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jīng)濟特區(qū)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實施更加開放便利的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促進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對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F(xiàn)就調整事項公告如下:

      一、將離島旅客(包括島內居民旅客)每人每年累計免稅購物限額增加到30000元,不限次。

      二、增加部分家用醫(yī)療器械商品,在離島免稅商品清單中增加視力訓練儀、助聽器、矯形固定器械、家用呼吸支持設備(非生命支持),每人每次限購2件(詳見附件)。

      三、本公告自2018年12月1日起執(zhí)行。特此公告。附件:(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fā)布《享受車船稅減免優(yōu)惠的節(jié)約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五批)》的公告

      (2018年11月26日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公告2018年第62號)

      根據(jù)《財政部稅務總局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關于節(jié)能新能源車船享受車船稅優(yōu)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18〕74號)要求,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稅務總局對企業(yè)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了審查?,F(xiàn)將《享受車船稅減免優(yōu)惠的節(jié)約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五批)予以公告。

      附件:(略)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實施新個人所得稅法若干征管銜接問題的公告

      (2018年12月19日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56號)

      為貫徹落實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新個人所得稅法”),現(xiàn)就全面實施新個人所得稅法后扣繳義務人對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對非居民個人上述四項所得扣繳個人所得稅的計算方法,公告如下:

      一、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法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按以下方法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并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表》(見附件1)。年度預扣預繳稅額與年度應納稅額不一致的,由居民個人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

      (一)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并按月辦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shù))-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shù)計算。

      上述公式中,計算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預扣預繳稅額的預扣率、速算扣除數(shù),按《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見附件2)執(zhí)行。

      (二)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次或者按月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具體預扣預繳方法如下: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百分之二十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的超額累進預扣率(見附件2《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勞務報酬所得應預扣預繳稅額=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shù)

      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預扣預繳稅額=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20%

      二、非居民個人扣繳方法

      扣繳義務人向非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當按以下方法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按月?lián)Q算后的非居民個人月度稅率表(見附件2《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三》)計算應納稅額。其中,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非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本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附件:(略)

      財政部、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落實重點群體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稅收政策的通知

      (2018年11月23日 財稅〔2018〕136號)

      為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財政部、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fā)了《關于繼續(xù)實施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49號)。為進一步做好政策落實工作,現(xiàn)將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加強領導、周密部署,將財稅〔2017〕49號文件中登記失業(yè)半年以上的人員、畢業(yè)年度內高校畢業(yè)生、零就業(yè)家庭以及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勞動年齡內的登記失業(yè)人員等重點群體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政策落實到位。

      二、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精神,吸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yè)的企業(yè),按財稅〔2017〕49號文件規(guī)定享受稅收優(yōu)惠,助力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

      三、各級財政、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優(yōu)化辦稅流程;主動做好政策宣傳和解釋工作,使企業(yè)和困難群體知悉和理解相關政策;加強調查研究,密切跟蹤稅收政策執(zhí)行情況,及時解決政策落地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和問題。

      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延長對廢礦物油再生油品免征消費稅政策實施期限的通知

      (2018年12月7日 財稅〔2018〕144號)

      為進一步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經(jīng)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廢礦物油再生油品免征消費稅的通知》(財稅〔2013〕105號)實施期限延長5年,自2018年1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止。自2018年11月1日至本通知下發(fā)前,納稅人已經(jīng)繳納的消費稅,符合本通知免稅規(guī)定的予以退還。

      猜你喜歡
      個人所得稅法義務人所得額
      界定公司清算義務人范圍的分析
      魅力中國(2020年26期)2020-12-08 05:37:27
      論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承擔形態(tài)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36
      ●對選擇由扣繳義務人申報專項附加扣除的納稅人,若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發(fā)生變化,應如何處理?
      稅收征納(2019年10期)2019-02-19 22:57:56
      個人所得稅法的修訂對企業(yè)薪酬管理的影響
      淺析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改革路徑
      資治文摘(2017年3期)2017-06-09 14:27:21
      淺談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法律責任的原則
      試論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完善
      時代金融(2015年36期)2016-01-08 02:15:03
      小微企業(yè)所得稅優(yōu)惠擴圍
      工資 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相關命題的證明與運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
      柘荣县| 祁连县| 包头市| 米泉市| 西贡区| 莲花县| 遵化市| 呈贡县| 会东县| 海安县| 封开县| 芮城县| 蕉岭县| 金溪县| 赣榆县| 昌乐县| 乐山市| 上虞市| 福泉市| 稷山县| 横山县| 临夏县| 宁安市| 榕江县| 黄平县| 普洱| 四会市| 兖州市| 平泉县| 桂林市| 东明县| 涞水县| 淮北市| 高唐县| 新余市| 赫章县| 松滋市| 来宾市| 株洲县| 讷河市| 曲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