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克斯·奧伊勒
繪圖/Joel Arbaie
自蘋果公司股價2018年10月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以來,而今已經(jīng)下跌了39%(編者注:數(shù)據(jù)截至2019年1月3日)。
其中,大部分跌幅始自2018年11月1日。當天,蘋果公司宣布將不再公布iPhone、iPad和Mac設備的銷售數(shù)據(jù)。
長期以來,投資者關注的只有一點——iPhone的銷售情況,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匯豐(HSBC)分析師Erwan Rambourg在2018年12月初的報告中寫道:“蘋果標志性的硬件業(yè)務增長現(xiàn)已基本告終?!?/p>
蘋果不再公布設備銷售數(shù)據(jù)的舉動也印證了這一說法。瑞銀集團(UBS)主動型權益投資業(yè)務主管Barry Gill表示:“出于某種原因,蘋果正試圖讓投資者轉而關注營收。”
原因可能在于:蘋果用戶持有iPhone的時間比以往更長了。
不過,并沒有人擔心iPhone的用戶基礎會縮小。在蘋果的2018財年(截至當年9月)中,盡管這些設備的銷量與往年持平,但iCloud、iTunes和Applemusic帶來的服務收入?yún)s增長了24%,達372億美元。的確,iPhone用戶可能更新?lián)Q代得沒那么頻繁,但他們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消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意味著用戶并沒有流失。
Gill表示:“如果用戶換新機變得愈發(fā)困難,那么iPhone的銷量可能就沒那么重要?!?/p>
投資者們需要在蘋果的幫助下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評估用戶群。訂閱模式不失為一種選擇。
蘋果可以效仿PhOtOShop的開發(fā)者Adobe公司。2011年,Adobe開始用訂閱模式取代銷售盒裝軟件模式。自那以來,公司股價已經(jīng)飆升了793%(數(shù)據(jù)截至2018年12月7日)。
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曾提議過“蘋果優(yōu)選會員”(Apple Prime)訂閱服務計劃。該計劃定價為每月30美元,包括Apple Music、iCloud存儲服務、AppleCare保修服務以及傳聞已久的蘋果視頻服務。這一套餐服務可以為蘋果增加180億美元的收入,并提升4%的利潤。
但蘋果可以做得更多。如果蘋果能夠將消費者的換機周期恢復到24個月,投資者將欣喜若狂——據(jù)瑞銀估計,目前美國消費者的換機周期為26個月,國外消費者的換機周期則更長。那么,如果蘋果使用軟硬件相結合的訂閱服務來縮短這一周期會怎樣呢?按iPhone當前平均售價793美元計算,蘋果需向用戶每月收取33美元,才能達到相當于以24個月為周期換機的盈利效果。
現(xiàn)在,讓我們假設蘋果對高盛提議的優(yōu)質(zhì)會員套餐提供折扣:定價在15美元,而非30美元。又或者如果用戶每月交48美元,蘋果還可以每24個月為消費者提供一部新手機,并為手機提供量身定做的最佳服務。那么使用這些服務的人越多,蘋果就能更大力度地整合服務。
如此一來,顧客們和投資者們則會皆大歡喜。蘋果公司也可重新瞄準喬布斯的目標——從硬件到軟件,全權掌控體驗。
(翻譯:于洪艷、康娟;編輯:康娟、趙杰,本文首發(fā)于2018年12月10日《巴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