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芝,宋艷玲,孫曉紅,耿德紅
(大慶油田總醫(y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閉角型青光眼屬于常見的眼科疾病,處理不及時極易嚴重影響患者視力水平,甚至導致患者的失明[1]。目前,手術是治療此類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具體的手術方案方面,可供選擇的手術方式有很多。此次研究中,選擇以小梁切除術與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吸除術兩種臨床應用較多的手術方案為例,通過觀察、比較,為閉角型青光眼臨床手術方案的選擇和制定提供一定的試驗依據(jù)。
1.1 資料 70例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均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男、女患者分別為37例,33例;年齡35-73(58.68±3.0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2個月,平均(5.85±0.13)個月。其中一組應用小梁切除術,命名為對比組。另一組應用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吸除術,命名為研究組。組間統(tǒng)計比較顯示兩組在平均年齡和術前平均眼壓等方面均基本一致,P>0.05。
1.2 手術方法 研究組均開展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吸除術,具體方法為:經(jīng)鞏膜做隧道切口,并做一個側切口。向患者患眼前房注入適量的黏彈劑,以保持前房處于正常的深度狀態(tài)。之后,借助撕囊鑷實施撕囊操作,操作方式為環(huán)形連續(xù)撕囊。撕囊完畢后實施水分離,并通過超聲乳化將白內(nèi)障吸除。之后,對殘存的皮質利用I/A系統(tǒng)實施清理,并在清理結束后實施后囊拋光。最后注入適量的黏彈劑,將人工晶狀體植入。注射適量的卡米可林,對存在粘連的部位實施分離。最后將黏彈劑吸出,并封閉切口。對比組均按照常規(guī)流程開展小梁切除術。
1.3 療效判定標準 術后,由專人負責通過綜合分析患者的術后癥狀和體征、眼壓水平等指標,來對其手術效果實施評估。其中,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或顯著改善,眼壓水平、視力水平等較手術前均顯著提升,認定為治療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眼壓水平、視力水平等均得到一定改善,認定為治療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眼壓水平、視力水平等較手術前均無明顯改變,認定為治療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參照1.3中療效判定標準對兩組實施療效評估,準確統(tǒng)計判定為無效、有效、顯效的病例數(shù),計算出兩組具體的治療總有效率實施統(tǒng)計學測算,使用的工具為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傆行式M間比較實施卡方檢驗,以P<0.05視為數(shù)據(jù)間存在顯著差異的認定標準。
研究組與對比組判定為無效、有效、顯效的病例數(shù)分別為2例、3例、30例和6例、4例、25例,總有效率研究組(97.14%)高于對比組(82.86%),且差異顯著,P<0.05。
閉角型青光眼在眼科臨床工作中屬于常見疾病,患者因前房角關閉而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眼壓上升情況,進而影響到患者的視力水平[2]。及時地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手術治療,以改善其臨床癥狀,避免失明等嚴重后果的出現(xiàn)十分必要。以往的手術治療中,小梁切除術的應用較多。近年來,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吸除術開始在臨床得到較多的應用。此次研究中,對上述手術方案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并通過對照發(fā)現(xiàn),應用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吸除術的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14%,明顯高于應用小梁切除術對比組的82.86%。充分證明,針對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應用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吸除術實施治療可以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對其中的原因進行分析,可能是因為閉角型青光眼的發(fā)生與患者眼前節(jié)解剖情況出現(xiàn)異常改變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而在對患者實施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吸除術的過程中,可以對中央前房深度予以改善,對瞳孔阻滯情況予以解除,進而顯著減輕患者的眼前節(jié)擁擠問題[3]。同時,術中通過對房角的沖刷,也可以達到開放前房角的目的。在術中,還應用了適量的黏彈劑,有利于更好地分離發(fā)生粘連的房角。同時,對提高創(chuàng)面閉合性也十分有益,對改善患者的眼壓水平,提高治療效果十分有益[4]。
綜上,針對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應用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吸除術進行治療療效顯著,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