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南山區(qū)西麗小學
中國的方塊字具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魅力,歷時悠久,源遠流長。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每一個字,細究起來,都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最有意思的是,每一個字本身,包括形狀、發(fā)聲等,其實都或多或少地與該字的所表達的意義有關聯(lián)。例如“人”字,一撇一捺,就像是一個人張開腿站著;加上一橫,變成“大”字,就像一個人張開雙手,大的感覺就躍然紙上了;還有“哈”字,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合”,口一張一合,“哈”的聲音就出來了。以上只是幾個簡單的例子,主要是想說明很多漢字其實是可以圖形化的,也是可以聲音化的。聲音和圖形就變得容易理解多了,那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通過一種辦法,把枯燥的字變得可以通過聲音和圖形去理解,識字就會變得容易。
就算我們把所有的字都聲音化、圖形化,但是那樣僅僅是把識字的難度降低了,不代表就真的完全解決了孩子識字的問題,孩子還需要對字感興趣才行。究竟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呢?圖形和聲音是他們感興趣的兩個元素,但有趣的程度少了點。孩子有巨大的好奇心,他們更喜歡互相之間有各種關系的圖形和聲音,其實就是孩子喜歡故事,無論是看故事還是聽故事。當然,這個故事必須生動,否則看不懂。于是,我們的問題就轉(zhuǎn)移到了如何讓各種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上面來了。
假如我們把字變得容易理解且把識字變得很有趣,還是有點不夠。我們需要的方法是易于操作,易于植入老師新的想法的,可以常態(tài)化使用的。識字本身是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生動的有圖形有聲音的故事,我們需要有無數(shù)個這種故事,而且這些故事彼此之間還存在關聯(lián),到了這里,我們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就能充分解決上述的四個問題?,F(xiàn)代信息技術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手段,可以實現(xiàn)漢字的圖形化、聲音化、故事化;同時隨著計算機使用的普及,操作性越來越簡單,可以常態(tài)化使用。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就是解決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的有效手段。
1.把字變得圖形化、聲音化。例如前面提到的“人”字,使用計算機描繪出一個背著雙手,雙腿叉開站著的人的形象,學生一下子就能記住這個字;“哈”字則只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動畫,顯示一個人的嘴巴一張一合,配上“哈”的聲音,這個字也就可以輕易被記住。
2.把識字變成一種生動的故事。例如教學“刃、兇、上、下”等字,運用多媒體動畫特點,分別播放一顆彈珠從刀柄滾到刀尖停止、一只小羊掉進陷阱、魚兒一會兒跳出水面、一會兒游入水中,最后變成相應的漢字等動畫,再配上讀音。這樣,不僅學生牢牢地記住了它們的形狀,而且還深深地記住了它們的意義。
3.利用信息技術,搭建識字平臺。除卻課堂,網(wǎng)絡平臺可為學生更多地學習、交流、展示自己的識字成果搭建很好的平臺。
創(chuàng)建“班級博客”、“班級日志”等平臺,鼓勵學生初步利用電腦敲打語言。相應地老師引導學生在平臺上打出字數(shù)不限、自由命題的日常感言。從一年級的一兩句話到一段完整的敘述再到數(shù)千字的“著作”,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這種電腦寫作與學生的識字教學形成良性循環(huán),學生在認讀詞語的基礎上不斷敲打文字的過程,就是與文字不斷觸碰的過程,在積累識字量的同時也習得了漢字的寫法。
識字資源的共享。班級博客中開辟“我是識字小能手”、“識字王國”、“趣味猜字謎”等欄目。在“我是識字小能手”欄目中,師生及時分享自己的識字心得和體會,不僅刺激學生更多地總結(jié)發(fā)現(xiàn)識字的方法,而且讓更多學生取長補短,總結(jié)提升更適合的識字方法。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低年級小學生建構(gòu)識字知識的重要支撐?,F(xiàn)在很多老師可能都在使用這種手段,但是使用的效果卻不是那么的明顯。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沒有把建構(gòu)主義和小學生識字真正的進行結(jié)合分析,沒有能夠很好地把握住“建構(gòu)主義”的理論真髓,最后在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識字的時候就不夠精準,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