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丁繼軍
(張家港澳洋醫(y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心臟瓣膜疾病臨床多以人工瓣膜置換術進行治療,盡管醫(yī)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工瓣膜質量日益提升,但術后仍面臨溶血性貧血、返流等發(fā)生風險,而機械性溶血性貧血被視為瓣膜置換術手術失敗的重要標志。本院于2017年6月收治1例CABG+二尖瓣成形術后二尖瓣輕度返流伴溶血患者,在醫(yī)護團隊的全力協(xié)作下,患者在短時間內康復出院。現(xiàn)將該病例的救治經(jīng)驗和體會總結如下。
男性患者徐某,54歲,就診于本院并以“CABG+二尖瓣成形術后;二尖瓣輕度返流伴溶血”收入心內科。入院后查體發(fā)現(xiàn),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為145 mmHg、65 mmHg,每分鐘心率為90次,律動整齊,但心尖部和主動脈聽診區(qū)機械瓣音明顯,收縮期吹風樣雜音亦可聞及,單主動脈聽診區(qū)無槍擊音;輔以血尿常規(guī)、肝功等檢查,紅細胞為2.33×109/L,血紅蛋白為56 g/L,白細胞計數(shù)為14.7/HP,生化、血脂以及大便常規(guī)無明顯異常表現(xiàn),血清乳酸脫氫酶為2,321 U/L,總膽汁酸水平為90.81 μmol/L,直接膽紅素水平為9.58 μmol/L,凝血酶原時間為21.7 s,紅細胞沉降率為30 mm/h;實施心臟彩超檢查發(fā)現(xiàn),術中心外探查發(fā)現(xiàn)心包明顯粘連,心臟各房室腔體大小基本正常,升主動脈無明顯增粗表現(xiàn),外徑大致為3.0 cm,上下腔靜脈內徑正常,心內探查可見左房未見附壁血栓,二尖瓣葉質量尚可,瓣下腱索及乳頭肌未見明顯延長、融合,前后瓣葉對合欠佳,存在輕度關閉不全;實施肺功能檢查發(fā)現(xiàn),肺通氣功能減退現(xiàn)象明顯,換氣功能失檢,肺小氣道甚至提前關閉;心電圖檢查提示竇性心律,T波呈低平表現(xiàn),左心室明顯肥厚。該病例手術過程順利,出院時生命體征維持平穩(wěn),心率每分鐘80次,律動整齊,心臟瓣膜聽診良好,切口呈甲級愈合,且血尿常規(guī)、生化檢查、心臟彩超等復查結果無異常。
2.1 入院診治 患者就診時存在血尿現(xiàn)象,經(jīng)實驗室檢查聯(lián)合臨床表現(xiàn)、心臟彩超等檢查證實為溶血性貧血,病情判斷的重要依據(jù)是血紅蛋白不足9 g/L,紅細胞壓積不足0.33,血紅蛋白尿呈陽性結果,且抗人球蛋白實驗提示陰性,排除其他因素導致的溶血性貧血。另一方面,患者血總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存在升高跡象,經(jīng)過心臟超聲檢查明確可見二尖瓣成形術后返流束,且對其流體特征、形態(tài)、位置等均可明確,為疾病的診斷和瓣膜病病因的明確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2.2 手術處理 擺放仰臥位,麻醉后于胸骨正中作切口,分離粘連的心包,充分暴露心臟,懸吊心包后探查心外;自患者小腿中段游離大隱靜脈,若質量尚可,可稍作修剪留待備用;實施全身抗凝,按照常規(guī)流程建立體外循環(huán)和并行循環(huán),阻斷升主動脈,上下腔靜脈,留置左心減壓引流管,并實施主動脈冷灌,確保心臟無顫動并停止跳動;在前降支內乳動脈橋中段作9 mm切口,并結扎近端,以1.5 mm探條進行血管腔遠端通暢情況測試,使用7-0丙烯線將大隱靜脈血管橋與內乳動脈橋行端端吻合,吻合后打肝素水通暢判斷是否有明顯阻力;借助4.5 mm打孔器于主動脈根部打孔,并使用6-0丙烯線連續(xù)縫合作靜脈橋近端與主動脈根部吻合處理;平行房間溝切開右房至左房頂部,同時縱向切開房間隔進入左房顯露二尖瓣,將病變二尖瓣前葉、瓣下腱索切除,保留部分后瓣組織和瓣下腱索,間斷褥式縫合二尖瓣環(huán),測量二尖瓣環(huán)大小,替換后以四象限法定點打結進行固定,確認無誤后,以4-0、5-0大針聚丙烯線連續(xù)縫合房間隔、左房頂部及右房切口,至右心耳匯合處打結;按常規(guī)復跳、留置導管、關閉胸腔和切口。
血尿是臨床較為多見的癥狀表現(xiàn),多發(fā)于腎臟功能不全者,而伴隨著大量血液的缺失,機體極易出現(xiàn)貧血現(xiàn)象。該病例就診時伴血尿現(xiàn)象并診斷為溶血性貧血,若未對患者病史進行詳細詢問并開展系列針對性檢查,很難在短時間內明確此次發(fā)病的根本病因——瓣膜病,繼而會延誤患者病情。另一方面,二尖瓣成形術后機械性溶血多出現(xiàn)在術后早期,以進行性貧血、血紅蛋白尿、腎功能損害、黃疸為主要臨床特征,需與溶血性輸血反應進行明確鑒別,以免延誤病情。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對該例患者的手術史及其后期疾病轉歸情況進行明確后,建議患者通過手術方式解決病因,這是因為,當前手術治療二尖瓣成形術后機械性溶血被視為唯一的治療方案,僅有極少數(shù)患者以藥物治療和體力活動限制臨床癥狀可得到緩解,但仍不排除再次手術的可能[1],同時該例患者血尿、貧血癥狀嚴重,加之瓣膜病是造成此次發(fā)病的首要因素,內科治療的效果有限,故不作嘗試。此外,筆者認為,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尤其是溶血出現(xiàn)時間較早的患者,一旦機械性溶血性貧血明確診斷則需立即開展手術,以免病情進展造成更大范圍的損害。事實上,臨床研究證實,人工瓣環(huán)周圍漏、內皮覆蓋人工材料粗糙面、斷裂腱索和縫線呈揮鞭樣運動、返流束渦流及高切應力等均是導致二尖瓣成形術后機械性溶血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而本研究病例輕度返流的存在可能是此次發(fā)病的基礎,患者在短時間內再次接受手術并切實改善血尿、貧血癥狀,獲得良好的康復效果。筆者認為,這與接診后快速、準確的病情判斷以及當機立斷予以手術療法的決策不無關聯(lián)。有學者便在研究中明確表示,二尖瓣成形術后伴發(fā)溶血并不多見,而一旦發(fā)生則病情會急轉直下,誘發(fā)重度貧血、急性腎衰、多臟器衰竭等,威脅患者的生命。因而建議在明確貧血原因非其他因素所致后便盡快安排手術,一方面規(guī)避換瓣風險,一方面確保手術效果。另外,在圍手術期,全員通力合作,完善相應檢查,充分做足手術準備工作并在術中密切配合,術后對癥予以支持療法,亦是確保手術效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