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先武
前不久,某語文刊物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推出了一個 “技術作文”的專欄,連續(xù)刊發(fā)了一位市級語文教研員用 “技術作文”應對高考的系列文章。筆者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從教以來,本人還是第一次見到 “技術作文”這個概念,也從未聽說有一種作文可以稱作 “技術作文”。
何謂 “技術”?《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狈▏茖W家狄德羅主編的 《百科全書》給 “技術”下了一個簡明的定義: “技術是為某一目的共同協(xié)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guī)則體系?!憋@然,技術乃用于生產物質、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只須掌握一套規(guī)則并按照既定程序操作即可。然而,文章是一種精神產品,它與人的思維、情感、道德、修養(yǎng)等密切相關,豈能通過使用程式化的 “技術”來完成?古往今來,有哪一篇文章是靠技術打造出來的?這并不是說作文不需要技巧 (“技巧”與“技術”不是同一個概念),而是說作文不能單純依靠技巧,更沒有一套既定的操作程序。那種純粹的“技術作文”是根本不存在的。
這位倡導 “技術作文”的教研員聲稱,“所謂 ‘作文’,其實就是‘做文章’,其意思就是造文章,強調的是人工而非自然”,并認為“做文章不是有感而發(fā)式的,而是無感而發(fā)式的,也就是說文章的情感、思想都是人工制造出來的”。因此在他看來, “作文是一門技術活”,寫作訓練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一套實用的 “操作技術”。這實在是一種奇談怪論。文章是情感和思想的產物,焉能 “人工制造出來”?那種 “無感而發(fā)式的”文章,僅限于無須表達情感的文體。凡屬表達思想感情的文章,都不可能 “人工制造”,如果硬要 “人工制造”,則只能是一種無病呻吟。自古以來,還從未發(fā)現一篇流傳于世的美文純屬 “無感而發(fā)”,即表達的思想感情是 “人工制造出來的”。這種 “人工制造”思想感情的 “技術作文”,與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 “說真話、實話、心里話”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也是違背寫作的基本常識的。
文章不是無情物。劉勰在 《文心雕龍》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古人還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边@里的 “情”均指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如果連自己都沒有動情,又焉能去打動別人?情乃寫作之本,任何方法和技巧都必須服從于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因此,作文訓練不應單純地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和技巧,更要調動學生的思想感情,激發(fā)他們的寫作欲望。只有 “筆隨心動”,才能寫出好文章。而現時的學生作文很少發(fā)自內心,有些 “好作文”看起來辭藻華麗,并運用了各種手法,但內容卻很干癟,更無個性可言。這與教師的誤導是分不開的 (當然也與某些命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無關系)。
筆者曾在一次語文教研活動中聽過兩節(jié)作文指導課。這兩節(jié)課都把作文變成了套路和技術的演練,而把文章的內核即思想和情感拋在了一邊。一位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在寫議論文時運用疊加法、連接法、嵌套法、倒裝法;另一位教師更是把拳術中的 “紫霞功”套用在了作文訓練中,其 “功法”包括乾坤掌、連環(huán)掌、二踢腿。學生們則依樣畫葫蘆,在課堂上對這些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模仿。其結果是文章成了套路的組合,技術的拼湊;而看不到真實的思想,獨立的見解。
必須承認,當下學生作文水平偏低與缺乏寫作方法和技巧不無關系,但他們最為欠缺的是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以及思辨能力。由于無事可寫,無感可發(fā),加之認識膚淺,因此對于他們來說,作文便成了 “無米之炊”。要解決這一問題,不能靠 “技術”來彌補,必須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增長見識,并提高思辨能力 (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能力),使 “無米”變成 “有米”。只有不缺 “米”,方法和技巧才會有用武之地。同時,在作文訓練中,教師還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撥動學生的 “情”弦,激發(fā)他們表達的欲望,使他們產生傾吐的沖動。這些都是寫作方法和技巧無法替代的。
“技術作文”無視真情實感,主張 “人工制造”思想和情感,必然導致假大空泛濫。無論是平時作文,還是考場 (包括中考、高考)作文,我們都能看到許多通過 “技術訓練”而產生的假話連篇的文章。有些作文本來假得出奇,卻靠方法和技巧贏得某些教師的青睞,從而獲得高分。據介紹,這位教研員所推行的 “技術作文”在考試中甚至在高考中都產生了明顯的效果,有人據此對 “技術作文”大加贊賞。這種以考試拿高分為目的的功利思想是很有代表性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以教育的根本目標 “育人”為宗旨,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再說那種 “造假”作文并不都能碰上好運,如果嚴格按照高考作文的評判標準 (其中就有 “真實”這一要求),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激發(fā)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所謂 “技術作文”,正是 “為文造情”的突出表現。如果加以推廣,則不僅會造成不良文風的蔓延,還會使學生的人格受到扭曲。
有人擔心,糾正作文訓練中的技術化傾向是否會在考試時限制學生寫作水平的發(fā)揮,甚至影響考試成績 (有不少文章是靠技巧取勝)。竊以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反對“技術化”的作文訓練,并不是忽視寫作方法和技巧,而是要做到情文并茂。學生在平時通過 “情”(須是真情)與 “技”并重的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就不愁在考場上寫不出好文章。筆者從教以來,一直堅持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注意糾正學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現象 (無論是執(zhí)教初中還是高中都是如此)。這種 “情”與 “技”并重的作文訓練,收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不僅取得中考、高考的佳績,而且有很多學生在省級以上作文競賽中獲獎或在語文報刊上發(fā)表文章。
實踐證明,只有將真實的思想感情與恰當的表達方法融為一體,才能產生文質兼美的佳作。作文教學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南,走出片面追求 “技術”而漠視真情實感的誤區(qū)。竊以為,作為一家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對所謂 “技術作文”進行推廣,無疑是一種錯誤的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