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燕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臨床研究[1]指出,在下肢骨折術中進行綜合護理模式干預臨床可取得顯著效果,使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能夠得到有效的預防[1]。因此,結(jié)合臨床護理圍繞上述理論進行研究,現(xiàn)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科2014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8例,按不同時間分段法分為A組和B組。A組為2014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59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齡22歲-68歲,平均(45.5±1.3)歲;B組為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9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齡21歲-68歲,平均(45.6±1.3)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A組采用綜合護理模式,具體內(nèi)容如下:護理人員對患者下肢骨折情況進行觀察,實施手術前對患者血脂血糖及凝血功能進行觀察,根據(jù)檢查結(jié)果評估患者術后DVT發(fā)生風險;護理人員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與患者建立良好交互關系,將治療方案告知患者,協(xié)助其建立良好治愈信心;同時,護理人員于患者術后給予飲食干預計劃,確保每日正常營養(yǎng)供需,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食物;術后密切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患者下肢皮膚顏色、疼痛感,一旦出現(xiàn)異常及時通知醫(yī)師進行處理;術后盡可能避免選擇下肢靜脈輸液,藥物應避免選擇易對靜脈造成刺激的藥物,指導患者取仰臥位,盡可能抬高患者下肢,輔助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降低DVT風險。B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檢測其生命體征變化,并給予心理護理、輸液藥物預防、清創(chuàng)等護理。
1.3 研究指標 出院前1 d觀察效果,包括DVT發(fā)生情況及下肢活動能力評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價:簡式Fugl-Meyer評分法,0分-100分。100分為運動功能正常;輕度運動障礙96分-99分;中度運動障礙85分-95分;明顯運動障礙50分-84分;重度運動障礙<50分[2]。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Mean±SD)表示,行t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VT發(fā)生率對比 A組DVT發(fā)生率0.00%(0/59),低于B組的5.08%(3/59),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4,P=0.047)。
2.2 下肢活動能力評分對比 A組下肢活動能力評分(85.23±1.63)分,高于B組的(70.32±1.58)分,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0.450,P=0.000)。
下肢骨折是臨床骨科常見病癥,主要由暴力因素直接或間接作用于下肢骨骼導致的損傷[3]。目前臨床針對下肢骨折患者多采用下肢骨折術治療,通過有效復位及骨折端修復來為骨折端修復營造良好條件,從而對其健康提供保障[4]。
臨床治療上,手術治療即可使大部分患者對治療效果的需求得到滿足,但術后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DVT風險,故而有必要給予有效護理干預[5]。綜合護理模式是臨床常用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對患者身心狀態(tài)及治療方案進行評估,改善其負性心理及認知情況,減少內(nèi)外在因素對其病情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確保治療效果[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A組DVT發(fā)生情況得到有效控制,DVT發(fā)生率(0.00%)低于B組(5.08%),下肢活動能力評定也顯示A組較B組顯著提升(P<0.05)。臨床將綜合護理模式應用于下肢骨折術中,護理人員結(jié)合患者心理及生理狀態(tài)擬定護理措施,有效控制其負性心理及生理狀態(tài),并根據(jù)患者情況制定運動及飲食干預,以進一步對干預效果提供保障。
因而可認為,綜合護理模式干預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具有顯著的臨床干預效果,能夠有效減少DVT發(fā)生風險,并改善其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