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飛
(1.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州 350117;2.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贏得青年就是贏得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盵1]這是對確保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和黨的永續(xù)發(fā)展的精準認識與本質判斷。青年被視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國家發(fā)展而言,是希望和未來的象征。大學生作為最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群體,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當今利益、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多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政治態(tài)度關乎大學生的成長,關乎社會的穩(wěn)定、國家的走向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引導,不僅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其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確保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2]。
政治態(tài)度一詞最早來源于社會心理學。目前,國內外學界對政治態(tài)度的界定比較一致,大部分學者把政治態(tài)度主要歸結為三個因素: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國外學者奧爾波特、雷納茲、阿爾蒙德等認為政治態(tài)度是一種個體的心理反應和外在表現,它由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傾向共同組成[3-5]。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認為政治態(tài)度就是同政治有關的認識、感情與行動共同作用所產生的一種生理或心理組織,它對個體如何回應政治環(huán)境與政治目標有不小的影響,甚至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6]。總體上,國外在政治態(tài)度領域的相關研究多與心理學、政治學密切聯系,圍繞理論類和調查類研究展開,對編制政治態(tài)度量表的研究很少見。國內學者王敏認為政治態(tài)度是由認知、情感、行為三個部分構成,且這三個部分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7]。陳治萍認為政治態(tài)度是指主體對政治客體所持有的一種穩(wěn)定的評價與心理傾向,它是由主體的內在體驗(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等)和行為傾向共同組成[8]。季乃禮分析和探討了政治態(tài)度的層次、功能、形成和改變,有助于對政治態(tài)度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細化,也為其他群體政治態(tài)度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彭希林、趙月霞等指出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穩(wěn)定的具有內在結構的政治心理活動體系,是大學生個體對一定政治客體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的集合體[9-10]。總體來看,國內雖然有學者對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進行了一些研究,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和問卷調查,對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量表編制的研究還很少見,缺乏信效度高、可作為測量工具的量表。
本研究以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為切入點,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特點來探索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結構,編制適合當代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量表,不僅可以彌補國內在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量表開發(fā)方面的不足,也有利于通過量表施測,客觀分析和呈現當代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情況,從而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當代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現狀,探究當代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引導規(guī)律。
為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量表,本研究廣泛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深入進行理論綜述,在前人問卷調查等實證類研究的基礎上,將開放式問卷調查和結構式訪談調查相結合,深入大學生群體,反復討論,初步擬定量表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主要內容。研究中所指的大學生是高校本科階段學習的在校大學生群體,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學生。
為了清晰界定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概念,明確其結構維度,編寫恰當的量表項目,本研究在問卷編制前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和結構式訪談調查,便于了解被試總體對該領域相關問題的理解。在國內已有的相關理論研究基礎上,參考問卷調查等實證類相關研究結果,筆者擬定一份開放式問卷,選取福建地區(qū)5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分別是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醫(yī)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工程學院。隨機抽取100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56名、女生44名,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開放式問卷共包含10個題目,重點收集大學生對政治態(tài)度一詞的理解,及其與日常學習、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教育的聯系。
從參與開放式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選取答題認真、答題思路有代表性的30名大學生(男女生數各半)作為結構式訪談的對象,進一步與大學生探討政治態(tài)度的內涵和外延。采用面對面、一對一的訪談方式,圍繞開放式問卷的題目逐一訪談,并在征得訪談對象同意的情況下,詳細記錄訪談內容。
依據態(tài)度的ABC模型(即情感、行為傾向和認知),以及開放式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結果,本研究認為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是指大學生對于特定的政治組織或政治現象比較一貫、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反應傾向[11],是大學生對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傾向的一種綜合反應。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具有多維度結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大學生對政治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事件、人物和價值觀等的認識與看法;大學生對黨的歷史、黨的領導和黨的領導人等的認同與看法;大學生的正向政治情感;大學生的負向政治情感;大學生對參與政治學習、政治活動、談論政治話題、表達政治觀點等的意愿和行為傾向。初步將這五個方面定為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五個維度,分別為政治認知、政黨認知、正向政治情感、負向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傾向。
搜集國內外與政治態(tài)度相關的問卷或量表,以其設計方案為參考,并翻譯和梳理其包含的項目,結合開展結構式訪談調查的結果,圍繞初步擬定的五個維度編寫項目,并整理出項目評估表。
先后開展兩次項目評估。第一次項目評估由10位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完成,評估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無歧義、無暗示作用和通俗易懂為標準來評估每個項目的表達方式是否恰當;二是評估每個項目表達的內容和意思能否反映其所屬的維度,與其所屬的維度是否存在一致性和吻合性,也就是說項目是否能夠調查出所要調查的內容。收集反饋的10份項目評估表,整理和修改評定的結果。第二次項目評估由30名來自被試總體的大學生完成。評估內容主要是對項目的表達方式進行再一次校正,驗證是否符合他們的閱讀習慣和理解方式。同樣整理反饋回來的30份項目評估表,修繕和校對所有的項目。最后,確定了由104個項目構成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初測量表。
為確保量表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采用自編的量表進行施測,利用測試數據進行項目分析和因素分析,以確定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量表的維度和項目,并檢驗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按照綜合類、師范類、農林類、醫(yī)科類、理工類等類別,選取福州地區(qū)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yī)科大學、福建工程學院5所具有較強代表性的高校,共發(fā)放問卷650份,回收問卷587份,問卷回收率為90.3%。整理并剔除漏答或規(guī)律性答題超過五項及錯誤答題等無效問卷,共得到有效問卷558份,有效率為95.1%。
第一部分是基本情況問卷。該問卷主要為被試的個人信息,包括性別、民族、是否獨生子女、籍貫、生源地、科別、政治面貌、是否學生干部和年級等人口學變量[12]。第二部分是中國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初測量表。該量表為自編的自陳式量表,圍繞著態(tài)度的三個組成部分——認知、情感和行為,該量表共擬定了五個維度,分別為政治認知、政黨認知、正向政治情感、負向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傾向,共包含104個項目,無反向記分題。量表采用5點評分方式,分為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難以確定、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五個等級,分別記為1~5分。量表總分的高低反映個體的政治態(tài)度是否正向積極。
研究人員到各所高校進行現場施測,得到各高校輔導員的支持與配合,利用學生晚自習、周天晚點例會、年級大會等時間集中施測。為確保問卷內容填答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為被試提供了安靜整潔的施測環(huán)境和足夠寬裕的答題時間,施測前研究人員宣讀統(tǒng)一的指導語,施測時采取無記名的方式,要求被試真實填答、獨立完成,施測后表示感謝。
采用SPSS13.0和AMO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1.極端組比較法。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各個項目是否具有足夠的區(qū)分度,用以鑒別被試的反應程度。首先對所有被試的量表總分從高到低排序,前27%為高分組,后27%為低分組,并比較兩組被試在各個項目上的差異是否顯著(P<0.05),以決斷值(CR)作為衡量標準,說明該項目通過檢驗,予以采用。經檢驗,有9個項目的CR值未達到顯著性水平,予以剔除。
2.相關分析。采用皮爾遜相關檢驗各個項目與總分之間是否相關。分析各個項目與總分之間的關系,以相關系數為衡量標準,大于0.4為通過檢驗,且相關系數越高,項目區(qū)分度就越高。經檢驗,有17個項目的相關系數未達到0.4以上,予以剔除。
首先,通過T檢驗和相關檢驗的項目順利進入探索性因素分析,經KMO樣本核實性測定(大于0.5為標準)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顯示,KMO值為0.951,X值為23 279.697(自由度為3003,P<0.001),表明該數據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轉法,得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并結合碎石圖(圖略),剔除共同性或因素負荷量小于0.4的項目、在2個及以上的因素負荷量都大于0.4的項目及含有不足3個項目的因素,最終確定有效因素的數目。
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五個因素,結合理論預設,建立初始結構模型,并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再根據M.I.指數適當修正,結果顯示:X2/df為1.701(小于2),RMR為0.031(小于0.05),RMSEA為0.035(小于0.05),GFI、AGFI、IFI、TLI和CFI等模型擬合指數均達0.9以上,說明模型擬合度較高,符合適配標準,也表明假設模型與數據支持的結構模型整體適配度良好,該量表的維度構成合理且令人滿意,詳見表2。
表2 模型擬合指數
1.信度分析
第一,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驗證量表內各個項目測量同一內容的程度,既包括測量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程度,也包括測量各分維度的程度。結果表明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929,各維度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719~0.879。第二,采用分半信度檢驗驗證所有被試在兩半等值的量表上得分的一致性程度。結果表明該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數為0.832,各維度分半信度系數在0.676~0.860。說明該量表具備良好的信度,詳見表3。
表3 內部一致性信度與分半信度系數
2.效度分析
首先是內容效度分析。研究之初,廣泛收集國內外與政治態(tài)度相關的文獻,并進行細致的整理和系統(tǒng)的梳理,對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界定較為嚴謹,對該領域當前的研究現狀了然于胸。從整個研究過程來看,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和結構式訪談調查,擬定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結構,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專家經驗判斷法,多次評估和修正編寫的項目。施測過程中嚴格控制影響因素,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并采用SPSS和AMOS兩個數據處理軟件,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經過多次篩選,保留的項目通過了驗證性因素分析和信度檢驗。最終在客觀數據結果的支持下明確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結構維度,有效保證了量表的內容效度。其次是結構效度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檢驗各項目與總量表、各項目與所屬維度,以及各個維度與總量表之間的關系是否顯著。結果表明,各個項目得分與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423~0.670,各個項目得分與所屬維度得分的相關系數在0.598~0.783,各個維度得分與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647~0.837,各個維度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319~0.625。相關系數均達顯著性水平,說明該量表的各個項目與總分、各維度與總分之間的同質性均較理想,各維度之間既有聯系又有不同。
本研究編制的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量表是在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進行概念界定,擬定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由政治認知、政黨認知、正向政治情感、負向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傾向五個維度構成,并在初步構建的維度上結合開放式問卷調查和結構式訪談調查,編寫相關的項目內容,經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和來自被試總體的大學生先后兩次的項目評估,整理、修改和校對,形成初測問卷。
對初測問卷施測后收集的數據進行細致處理,包括五個步驟:第一步是項目分析,采用高低分組T檢驗法和相關分析,保留符合區(qū)分度和相關度標準的項目。第二步是探索性因素分析,顯示KMO值為0.951,表明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旋轉法,反復探索和嘗試,得出五個維度共34個項目。第三步是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構建的模型,顯示卡方檢驗指數X2/df小于2,殘差均方根RMR和近似均方根誤差RMSEA均小于0.05,GFI、AGFI、IFI、TLI和CFI等模型擬合指數均達0.9以上,表明模型擬合度較理想。第四步是信度分析,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檢驗,信度系數為0.929和0.832,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第五步是效度分析,采用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分析。在內容效度上,整個問卷編制過程嚴謹科學;在結構效度上,量表的各個項目與總分、各維度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均較為理想,各維度之間既有聯系又有不同。
本研究在理論預設的基礎上編制了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量表,經過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構式訪談調查和項目分析,擬定并篩選了量表的初測項目,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確定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五個維度結構,與理論預設基本吻合。五個維度分別為政治認知、政黨認知、正向政治情感、負向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傾向,即五個分量表。最終形成的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量表(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Attitude Scale,簡稱CSPAS)為自陳式量表,共包含34個項目。所有項目均為正向計分題,采用5點計分方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為1~5分。該量表的總分越高,反映個體的政治態(tài)度越積極。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929,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的積極意義在于開發(fā)了適用于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態(tài)度測量量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研究工具的缺失使得該領域研究缺乏實證性和針對性的不足。在未來研究中,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拓展:一是嘗試通過實證分析來探討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現狀,進一步了解五個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并探究其影響因素;二是青年的人心向背、政治態(tài)度關系到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興衰存亡。沒有青年支持,執(zhí)政黨就沒有基礎、沒有力量,更沒有未來。大學生群體是青年中的杰出代表,古今中外對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引導都是執(zhí)政黨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在我國要真正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爭奪青年,爭取大學生,確保黨的事業(yè)永續(xù)發(fā)展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因此,對于提升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的策略研究,應該是未來研究要突破的重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