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子
中國歷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過“終南隱士”。直到今天,終南山還被譽為是“隱土的天堂”。有不少人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在終南山隱居修行。
相傳西周的開國元勛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終南山的稻溪谷中隱居,他用一個無鉤之釣,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齡出山,結(jié)束隱逸生涯,輔佐武王伐紂,建功立業(yè),成為一代名相。
秦末漢初,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角里先生周術和綺里季吳實,皆秦博士,因逃避焚書坑儒先隱居商山,后隱居終南,年皆八旬有余,須眉全白,時稱“四皓”,為助漢惠帝劉盈登基終成大業(yè),但功成身退成千古佳話。
“漢初三杰”的張良被人稱為是“漢初第一謀臣”、“謀臣中第一高人”,可謂是千古“帝王師”,然而他深知劉邦是一個只可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人,因此他不待劉邦動手就主動請辭:“我家世代是韓國的丞相,韓國滅亡之后,我不惜萬貫家財,為向秦國報仇,天下都為之震動。如今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卻成了您的老師,封地萬戶,位至列侯,對于一個平民,這已經(jīng)是盡頭了。我張良能有今天已經(jīng)很心滿意足了。從今我將拋棄人間俗事,要學那神仙去了。”就這樣功成身退的張良“辟谷”于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終。
王維、白居易都曾在終南山修行隱居,近世的虛云、印光、來果等無數(shù)的高僧大德都曾在此修身弘法。終南山不高但能藏住道炁,終南山是氣候演變的南北分界嶺是物候和節(jié)氣的陰陽界,是聚氣修道凝神的天然道觀。這些隱圣來到終南山,體會自然的造化,與山林蔥蘢河水流淌融為一體,那份山中無甲子,人間慢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痹旗F繚繞的終南山就像盤龍云海,就如人間仙境,太上老君為此駐足留下道德五千言,藥王孫思邈在此留下養(yǎng)生神仙的傳奇故事,姜子牙更是道高一籌,垂釣間天下游于股掌之間。隱士是精神的淬煉,更是大智大勇大慧的覺醒,有的終老山林,有的重出江湖。正所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丈讲灰娙耍勅苏Z響。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人世間一切都是寂靜無為的,虛幻無常無明,沒有名利,沒有目標,沒有喜樂,沒有悲傷,沒有生,沒有死,只有萬念俱寂,只有空谷霧靄。
“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塵廛外,靠著月光、芋頭過活。除了山之外,他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幾把茅草,一塊瓜田,數(shù)株茶樹,一籬菊花,風雨晦冥之時的片刻小憩。他們都很清貧,但是他們的微笑,使我們覺得自己遇見了中國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保ū葼枴げㄌ兀?/p>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云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苯K南山是一座連綿不絕的修行道場,來到這里的修行者,可以住山自耕自作,無人打擾,不需要別人供養(yǎng),自給自足就可以養(yǎng)活自己,生活的起點要求很低,這最有利于修行,不分心于名利,不糾纏于往來禮尚,深入的進行自我的對話,開啟真正的心靈之旅。
原終南大茅棚主持德三說:“對于一個出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煉,為此他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這座山很安靜。在中國,我們有幾座山,大多數(shù)和尚都是為了修行去那里的。這兒就是其中的一座。在這里,出家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來,這一帶就已經(jīng)成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匯集的中心。”
隱居終南山的不僅是僧佛、道眾,更有很多紅塵中居住久了,對于塵世的一切感覺疲累不堪的人世人,他們在自己精神有所松動或者覺知的時候,毅然決然的放下一切俗物,進山住茅棚,耕讀生活風餐露宿,在自然的春夏秋冬演變之中,徹底覺醒生命,覺悟人生的根本智。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