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觀榮
春雨細小,細小得幾乎感覺不到。春雨在尋覓杏花的身影,而杏花卻躲在小巷深處,沒有春雨的滋潤,它開得很猶豫,也開得很難過。植物界是很重守承諾的,有了枝條就要返青,有了花蕾就要開放,有了花朵就要結(jié)果。這是一種信條,也是大自然最良好的信譽。春雨不是來不來,而是何時來的問題。春雨永遠也不會爽約,就像風(fēng)度翩翩的君子,怎么能失信于小女子呢!
在春天,江南江北,下雨的日子畢竟會多些,杜甫說“潤物細無聲”,這的確傳神。關(guān)于春雨,最令人心中矛盾的是出門打不打傘?打傘吧,似乎有點小題大做,有點在拒絕春雨的好意,失去和春雨親近的機會,也是一種遺憾。再說這雨實在細小,你很難想象出,誰有那么高超的手藝,織出纖細如發(fā)的春雨。這樣的雨,應(yīng)該織成錦緞,才不會暴殄天物,好在春雨也爭氣,果然織就了花紅柳綠的春色,令人沉醉其間。假如不打傘走進春雨中,時間久了,還是會濕衣的,讓人覺得不自在,但那些走在雨中的女子似乎不在意,她們辮稍的杏花,俏生生,羞答答。
家鄉(xiāng)的春雨和外鄉(xiāng)的春雨還是有點區(qū)別的,家鄉(xiāng)的春雨落在心坎上,它把你當(dāng)成一株麥子或一棵青菜來滋潤。心情好時,你可以調(diào)皮地張開嘴巴,嘗嘗春雨的味道,有沒有母親所釀米酒醇厚;心情差些,就伸開雙臂,接幾滴長途跋涉的雨點,想象它們跌落萬米高空實在需要過人的勇氣,小小的雨滴都如此勇敢,何況人乎?而外鄉(xiāng)的雨,就多了一絲愁緒,那是淡淡的憂傷,是離開家鄉(xiāng)的無奈,是想念親人的牽掛。春雨本不欺生,不管是認識的杏花,還是陌生的桃花,它都一視同仁的慷慨。但對于外鄉(xiāng)人,就有些不一樣,總讓人濕了衣襟和頭發(fā),要不就躲在樹下或別人家檐下,顯得形單影織。我曾想過無數(shù)條理由,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春雨想把人趕回家,家鄉(xiāng)不僅有無邊春色,還有親密無間的家人。
春雨或許經(jīng)過藝術(shù)培訓(xùn),或許天生具有藝術(shù)技能,每一場春雨后,人間都會換一副景象。春雨最喜歡落在小草的嫩尖上,然后把小草們當(dāng)成毛刷子,一路刷過去。別看春雨是無色的,真當(dāng)成顏料,卻是想要什么顏色就變成什么顏色。贊花頌草感慨美景的時候,別忘了春雨的辛苦和功勞。可能春雨本身并不在乎這些,它也有一般藝術(shù)家特有的清高,這也沒啥,多才多藝就該自命不凡呢。
春雨來自天庭,隱于民間,它的存在,僅限于降落的過程。不知它是不小心跌落,還是蓄謀已久的跳落,落地之后它就變成水,變成大地的顏料,變成植物的血液,繪就無邊春色。細細一想,盼望下雨似乎有點殘忍,但如果一直飄在天空,心情一定會沉重?zé)o比,還不如索性落下來,這種心情,漂泊在外的游子們,都懂。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