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韓非子》中有一則“象箸之憂”的故事:商紂王令人制作了一雙象牙筷子,太師箕子預感到這是天下的禍害,為此憂慮萬分。他認為,紂王有了象牙筷子,就不會在陶制器皿里使用,一定會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使用了象筷玉杯,就不會吃豆類食品熬的湯,一定要去吃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會穿粗布短衣,一定要穿多層的織錦衣服,住寬敞房屋和高臺。果不其然,過了五年,紂王設(shè)置酒池肉林,驕奢淫逸至極,將殷商引向覆滅。
“一次做讓步,次次守不住”?!跋篌缰畱n”成真說明,破例是通向毀滅的階梯,先例一旦打破,便會一破再破,終致放棄操守、迷失自我、走向滅亡。另一則“不復顧惜”的故事,投射出這種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一個轎夫買了雙新鞋,開始時小心翼翼地盡找干凈的路面走,后來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里,從此再也不怕鞋臟,什么爛泥都敢踩。誠如一則順口溜:“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既然濕了鞋,順便洗個腳;既然洗了腳,干脆洗個澡?!?/p>
“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泵鎸澭研Φ乃投Y者、處心積慮的圍獵者,很多領(lǐng)導干部口中的“下不為例”,實是同意“首次破例”,甚至還可以繼續(xù)破例,正是危亡之始。如此破例往往披著“人情世故”的外衣,看似“無傷大雅”,做得“天衣無縫”,可領(lǐng)導干部一旦嘗到甜頭,便會放松戒備,踏著破例的階梯,一步步走向貪腐的深淵??偨Y(jié)眾多貪官的墮落規(guī)律,大都是從第一次破例發(fā)端的。
熟諳破例之害,更要深明抵御之道。一次,陳云在浙江杭州吃午飯,地方的同志私自在原來的一葷一素之外加了一小碗“魚翅”。陳云發(fā)現(xiàn)后擺擺手,平和而堅定地說:“不需要,我吃的營養(yǎng)足夠了?!比螒{秘書和地方的同志反復勸說,都不管用。飯后,陳云語重心長地對工作人員說:“今天吃了,哪怕是一點點兒,以后他們就會找借口給我做;這次浪費了,他們就不會給我做第二次了?!?/p>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标愒频木芙^理論辯證而深刻,拒絕一次就不會有第二次,一次不拒絕就會有下一次。事實證明,只要堅辭不受,就不會有下例。然而,很多人受傳統(tǒng)社會人情面子影響,即使明知是溫水煮青蛙的陷阱,也拉不下臉拒絕。許多違紀案例表明,最難提防的是“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究其原因,還是識得不深不透,只識得來者的真實目的,看不到自身的心理蛻變;只識得腳下的破例之害,看不清長遠的疊加效應(yīng)。
只要領(lǐng)導手中有權(quán)力,利益考驗就會如影隨形,但有一類干部卻少有此類煩惱。《唐國史補》記載,左丞李廙有清德、律己嚴、不受賄。一次,戶部侍郎劉晏到李廙家做客,“見其門簾甚敝”,遂找人織了一塊新簾子。然而,劉晏畏懼李廙清名,“三攜至門,不敢發(fā)言而去”,簾子終未送成。清廉之名威無邊,讓送禮者自感矮小,令圍獵者內(nèi)心生愧。與其在情面與原則、利益與規(guī)定中反復權(quán)衡,倒不如像李廙那樣謹守“一身正氣懸山河”,堅持“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對不義之財、不法之事、不正之風第一時間拒絕抵制,練就百毒不侵的“金剛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