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霞,王云亭,王斌章,張立國
2007年,西部環(huán)保有限公司建設了一條年產30萬噸電石法PVC生產線,每年產生電石廢渣干基約50萬噸。這些電石渣堆積在廠區(qū)附近,極易污染環(huán)境。為減輕環(huán)保處置的壓力,2011年,我公司決定新建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利用PVC生產線產生的電石廢渣來生產水泥,年產水泥熟料75萬噸、水泥120萬噸。
該水泥生產線配置的回轉窯為?4m×60m三檔支撐的回轉窯,2014年初建成投產。該窯在初期安裝時,大小齒輪傳動系統(tǒng)存在一定的隱蔽缺陷。投產后發(fā)現(xiàn)回轉窯傳動小齒輪座振動偏大,2015年5月,發(fā)現(xiàn)小齒輪底座二次灌漿層有一條明顯的貫穿性裂紋,初步判斷系小齒輪底座松動產生振動所致。經公司技術人員現(xiàn)場檢查后研究分析認為,回轉窯小齒輪底座4只M42地腳螺栓對小齒輪底座的緊固強度不夠,導致小齒輪的底座和下部墊鐵產生輕微的松動,運轉中大、小齒輪嚙合間隙不穩(wěn)定,大齒輪的齒面疲勞點蝕加快,出現(xiàn)臺階,直接影響了大齒圈的使用壽命,極大威脅設備的安全運行,必須采取措施消除該故障隱患。
?4m×60m回轉窯的大、小齒輪基本參數(shù):
回轉窯小齒輪參數(shù):齒數(shù)Z1=29個,模數(shù)M=28,齒寬B1=60mm,頂圓d1=?868mm。
回轉窯大齒輪參數(shù):齒數(shù)Z2=224個,模數(shù)M=28,齒寬B2=60mm,頂圓d2=?6 328mm。
大修實施前,對回轉窯大、小齒輪嚙合面作了全面檢測,對存在的問題整理如下:
(1)回轉窯的大齒輪嚙合面磨損嚴重,有臺階和疲勞點蝕狀況。
(2)小齒輪底座的振動值通常在7.2~8.2mm/s,最大振動值為12.5mm/s,見表1。
(3)回轉窯小齒輪底座晃動明顯,局部混凝土的基礎有輕微裂紋。
(4)回轉窯的小齒輪座存在相對退出現(xiàn)象,疑似小齒輪位置向外側移動。
2015年9月,針對以上情況,公司決定對回轉窯大、小齒輪傳動異常進行處理。為確保本次檢修成功,公司對故障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制訂了詳細的處理方案。
(1)回轉窯運行中,小齒輪底座處振動偏大,與大、小齒輪的局部間隙偏小有關。
(2)回轉窯大齒輪的齒面臺階和毛邊造成齒輪嚙合時,間隙和嚙合位置等有變化,導致運行的振動加大。
(3)回轉窯的小齒輪軸承座的軸承間隙偏大,導致齒輪嚙合間隙和位置變化。
(4)回轉窯大齒輪彈簧板螺栓和接口螺栓有局部松動,導致大齒輪形狀的不穩(wěn)定變化。
(5)回轉窯小齒輪底座及小齒輪的地腳螺栓有松動,導致齒輪嚙合的振動進一步加大。
(6)回轉窯兩側的兩個小齒輪的獨立底座,設計的基礎強度不夠,導致基礎地腳處混凝土有開裂的情況。
(7)回轉窯大、小齒輪加工制造時的尺寸等參數(shù),存在加工精度的偏差,需要在線跑合。
(8)由于正值夏季,氣溫偏高,潤滑油粘度偏低,齒面油膜形成效果不好。
(1)拆除回轉窯大齒輪輔助裝置,用防雨篷布覆蓋,保護大齒輪,防止大、小齒輪受外界粉塵、雨水等影響。
(2)檢查緊固回轉窯大齒輪的接口法蘭、定位螺栓、彈簧板螺栓等相關緊固件;清洗回轉窯大、小齒輪齒面及兩側節(jié)圓處的油污;用液壓扳手檢查、緊固回轉窯大齒輪接口螺栓,檢查緊固回轉窯大齒輪上彈簧板聯(lián)接螺栓,檢查緊固回轉窯筒體上彈簧板聯(lián)接螺栓;測量回轉窯大齒輪接口間隙,塞薄尺測量,并再次緊固。
(3)檢查回轉窯大齒輪處筒體的變形情況。距大齒輪中心南約700mm處,窯筒體圓跳動檢查數(shù)據(jù)記錄見表2。經分析,筒體變形在許可的范圍內,運轉中需關注局部高點位置的齒輪接觸情況。
(4)調整回轉窯小齒輪,向內平移1.5mm,同時調整找正傳動裝置。
(5)處理回轉窯大、小齒輪的齒面、齒頂?shù)呐_階和毛邊問題。回轉窯大齒輪嚙合面磨損較重,有拉傷痕,靠右側約40~60mm寬度內點蝕、剝落較重,有兩處臺階,一處是齒根部臺階,一處是齒頂部小臺階,臺階高度2~2.5mm,節(jié)圓處嚙合面凹下。小齒輪齒面相對較好,無嚴重點蝕拉毛現(xiàn)象,也有同樣的臺階。處理方法及步驟如下:
a打磨齒輪根部臺階,并圓弧過渡;打磨齒頂部小臺階,高度約 15~20mm,頂部磨削量約 0.6~1mm,直到無明顯的臺階為止。打磨完成后,涂紅彤粉慢轉,并用打印紙和透明膠帶壓印,顯示記錄嚙合情況,此時檢查的接觸率約為40%~50%,嚙合表面有兩條線,見圖1。加研磨劑跑合,接觸面逐漸增大,負載后接觸面還會有所加大。
表1 回轉窯大、小齒輪傳動檢修前小齒輪底座的振動測量數(shù)據(jù)
表2 回轉窯大齒輪處筒體圓跳動檢查數(shù)據(jù)記錄
圖1 齒輪嚙合情況
b打磨要求:采用逐步打磨的方法,禁止過度打磨,嚙合表面過渡要光滑,開機后利用磨合劑磨合或利用跑合用的潤滑油磨合,使其逐步趨于正常嚙合,同時采用仿形樣塊刮研檢查和驗收。
(6)檢查回轉窯大、小齒輪的嚙合情況,調整回轉窯小齒輪。以涂紅或其他方便的方法進行檢查,視情況繼續(xù)打磨齒面(光亮點需繼續(xù)打磨),直至齒面的接觸率滿足要求為止。
(7)若在回轉窯大、小齒輪磨合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齒面仍然存在局部接觸亮點,應再次適當打磨,之后繼續(xù)觀察處理。
(8)檢查小齒輪軸承,測量軸承間隙,側間隙在8~12μm屬于正常范圍。
(9)回裝、調整、檢查回轉窯的加油系統(tǒng),注意清理廢油和磨合劑,以保證了解到磨合的真實情況,同時防止過度跑合而損傷齒面。
(10)回轉窯小齒輪底座整體聯(lián)合加固處理:在原地腳螺栓邊緣處80~100mm的位置,分別用水鉆鉆4個?63mm深度500mm的孔,用于安裝新增地腳螺栓,然后配制巧固快化學植筋膠。按照技術要求,將巧固快化學植筋膠A、B膠料調配好,為放入新的地腳螺栓做準備。緊接著,將巧固快化學植筋膠灌入?63mm的孔內,同時將M42×800的地腳螺栓垂直埋入孔內,并保持上部適當固定。螺栓放入后,巧固快化學植筋膠需要固化16h,此時不能隨意抽動或者拔出。新增地腳螺栓固化后,用液壓扳手緊固新增加的螺栓,壓緊加固壓板,實現(xiàn)全體加固。
回轉窯大、小齒輪傳動大修于2015年9月15日結束,9月18日投料。運轉后齒輪嚙合面的接觸情況見圖2。2015年10月8日~26日期間進行了多次監(jiān)測?;剞D窯大、小齒輪傳動檢修后,小齒輪底座的振動測量數(shù)據(jù)見表3。
由表1、表3對比可以看出,小齒輪底座的振動值比檢修前有較大改善,到2015年11月,齒輪底座振動一直保持在3~4mm/s,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圖2 運轉后齒輪嚙合面的接觸情況
表3 回轉窯大、小齒輪傳動檢修后,小齒輪底座的振動測量數(shù)據(jù)
大修后回轉窯大、小齒輪嚙合情況及磨損量的測試如下:
(1)大、小齒輪嚙合的頂隙
南側=11.5mm 北側=11.3mm
(2)大、小齒輪嚙合的側隙
南側=2.5mm 北側=3.3mm
(3)大、小齒輪的齒面嚙合面積的測量和計算
a小齒輪平均接觸面積A×B(間隙測量,選代表性平均)
b大齒輪磨損量測量(分度圓處)A=0.32mm
c小齒輪磨損測量(分度圓處)A=0.12mm
(1)回轉窯大、小齒輪傳動大修后,大、小齒輪的嚙合參數(shù)大有改觀,接觸率有所增加,回轉窯的大、小齒輪傳動系統(tǒng)整體振動較小,回轉窯運轉相對更加平穩(wěn)。
(2)本次回轉窯大、小齒輪的大修工作,使我們對大、小齒輪在熱態(tài)和冷態(tài)下的不同嚙合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為今后更好地操作和維護回轉窯提供了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