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實驗小學幼兒園 葉曉華
東山實驗小學幼兒園地處農(nóng)村,園里自然資源豐富。任何一個季節(jié),幼兒園“野趣圃”都是熱鬧的好去處。這是一個幼兒“天然游樂吧”,泥巴、石塊,野花、野果,螞蚱、金龜子……每一次“野趣圃”活動都是熱鬧的游戲。
我們利用自然條件,支持、引導幼兒開展了種植蠶豆的活動,希望在活動中幼兒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有益的經(jīng)驗,感知著自然的神奇與魅力。
9月,幼兒園“野趣圃”里熱鬧非凡,各班幼兒穿梭在泥埂上,議論紛紛,談論著自己班準備種植哪些蔬菜。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一起討論:哪些蔬菜適合在溫度較高的9月開始種植?哪些蔬菜適合在較為涼爽的10月開始種植?今年我們準備播種什么蔬菜?種子從哪里來?怎么選種子?
猜想和假設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前提,而積極的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了疑問才能啟發(fā)幼兒去探索,并產(chǎn)生尋求答案的愿望。對于他們的疑問和猜想,筆者沒有進行評判,只是引導他們可以從多方面去尋求答案。幼兒在熱烈的討論中明確了目標和任務,一個個興致勃勃地回家詢問種菜經(jīng)驗豐富的爺爺奶奶,讓爸爸媽媽上網(wǎng)查相關的資料。幼兒將搜集到的相關信息認真地記錄在筆者發(fā)放的調(diào)查表上。在班級展示自己調(diào)查表的活動中,每個幼兒侃侃而談。
幼兒1:我奶奶說雞毛菜天氣熱一點種沒關系的,只要注意去看看有沒有菜青蟲;氣溫涼一些也可以的,就是出芽慢幾天。
幼兒2:蠶豆9月、10月都可以種,但是時間很長。爺爺說這學期結束還一直在長“身體”,等到明年春天才會開花、結蠶豆。
幼兒3:唉……好漫長??!
幼兒4:豌豆種子和蠶豆種子差不多,也是要到明年才會開花、結嫩嫩的豌豆。
幼兒5:老師,為什么秋葵是春天種的呢?奶奶說3月或4月份種,6月或7月就可以吃上嫩嫩的秋葵了。
幼兒6:黃瓜不能在秋天種……
幼兒針對種植什么蔬菜,各抒己見,把自己了解到的相關種植經(jīng)驗分享給大家。在幼兒激烈的爭論和分享中,筆者看到了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專注,他們用心地投入和探索。
幼兒的主動探究和學習是從問題開始的。這些問題常常意味著創(chuàng)造性智慧的產(chǎn)生。當問題成為幼兒關注的焦點時,教師先不做暗示和表態(tài),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去充分地猜想和假設,并嘗試通過多種渠道尋求答案,從而產(chǎn)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愿望。
收集種子也是一項有趣的任務。那么,問題來了,種子從哪兒來?去種子市場買呢,還是小朋友去收集呢?商量之后,有的幼兒覺得自己家里有蔬菜種子的可以帶一些來;有的幼兒則認為可以去種子鋪里購買一些,還可以跟親戚朋友討要一些。這樣,種子收集的難題就順利解決了。
當大大小小、黑黑紅紅的不同種子呈現(xiàn)在幼兒面前時,幼兒驚嘆了:“老師,沒想到每一種種子都不一樣呢!”“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薄罢l認得出這些種子分別是什么蔬菜的呢?”
太難辨認了,怎么辦?有的幼兒提出:“最好的辦法就是給每一種種子畫上蔬菜標記,這樣就能一眼看出這是什么蔬菜的種子了。”這個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于是筆者找來了相關蔬菜圖片給幼兒做參考,引導幼兒開展了畫標記的活動。
在之后的活動中,筆者和幼兒一起分類,篩選出適合秋季播種的種子,最終羅列出蘿卜、青菜、蠶豆、豌豆、 胡蘿卜、生菜、香菜、大蒜等在秋天可以播種。通過民主表決,全班一致選定蠶豆為我們班種植的蔬菜。
每一個難題的解答,都是那么驚喜連連;每一點知識的獲得,都讓幼兒自豪滿滿;活動的每一個推進,都讓筆者倍感欣喜。
驗證結果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身實踐。通過親身體驗,幼兒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快樂。
每個幼兒準備了一個牛奶盒,裝滿泥土。幼兒把一顆顆蠶豆種子虔誠地放進泥盒里,并三三兩兩小聲嘀咕著:“哪一頭塞進土里?會不會悶死?”“要不要露出點兒身體,讓它們呼吸呼吸空氣?”“一條黑線的地方會發(fā)芽,應該朝下的?!薄變簲[弄著種子,搗鼓著泥土,互相嘀咕著,最后蓋上一層薄薄的土并澆水。小榕把蠶豆放進土里之后,真誠地說:“蠶豆寶寶,你要快快發(fā)芽,快快長大哦。以后你就是我的寶寶啦,我天天來看著你、陪著你快快長?!边@些話深深觸動了周圍幼兒:“蠶豆蠶豆,快發(fā)芽,快快長,長大我們比高矮?!?/p>
幼兒的愿望多么單純,幼兒心靈多么純凈!筆者也被幼兒的童真童言感動了:“大家不要著急,蠶豆寶寶會慢慢長大的,不過,需要我們細心照顧和耐心陪護。”
為了讓幼兒的照顧過程有所見證,讓他們觀察更加細致、責任心更強,從而讓簡單的種植活動開展得更有意義,筆者引導幼兒制作了屬于自己的標簽,設計了人手一本的觀察記錄本。
從此,每一天幼兒都會去觀察、對比自己的蠶豆寶寶和同伴的蠶豆寶寶,記錄它們的點滴變化。四天以后,舒雅驚喜地說:“你看看我的泥土是不是有點松動了?原來蓋得嚴嚴實實的,今天裂開一條縫了。”之后的日子里,又有幼兒陸續(xù)發(fā)現(xiàn):泥土松動→蠶豆破土而出,露出一段白白尖尖的小芽在空氣里(這是根須)→嫩根扎進泥土→豆瓣裂開,長出一對胚芽→蠶豆苗在牛奶盒里逐漸長大……
在蠶豆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幼兒的認真負責,看到了他們以小主人的高度責任心精心地呵護著每一棵幼苗,細心地澆水、摘除枯葉,耐心地觀察,認真地記錄。當綠油油的蠶豆苗生機勃勃地肆意滋蔓,我們能感受到幼兒每天的堅持。幼兒自身的成長也在悄然地發(fā)生著變化:會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懂得了給多肉澆水要噴在根部,避免灑在葉片上;知道了哪些植物喜歡干燥松軟的泥土環(huán)境、哪些植物需要每天澆水;等等。這所有的經(jīng)驗,都來自于幼兒每天自主的觀察、模仿、學習、探索。
每一天,幼兒都會在合適的時間記錄蠶豆苗的成長與變化?!澳銕臀铱纯催@個泥土裂縫怎么畫?!薄安粚Σ粚?,這個小芽畫太大啦。”“嫩葉子不能一下畫很大,不然明天該怎么畫?”“今天我要畫子軒澆水的事情?!庇變哼呌涗涍吜奶?,分享著經(jīng)驗,對比著成長。翻看著窗臺下一本本植物的生長記錄,筆者看到了幼兒的專注。其實植物的生長,每一天的變化不是特別明顯,只有專注地觀察、記錄、對比,才能感知它們每天細小的變化。幼兒用自己的視角、獨特的理解、稚拙的小手記錄著它們的生長,共同見證生命的奇妙。從一系列的活動中,教師感受到了幼兒愛勞動、有責任感、有愛心、會照顧的好品質(zhì),以及積極參與勞作、細心觀察、主動記錄、不斷探索的學習態(tài)度。
牛奶盒里的蠶豆苗,已經(jīng)長出了四片葉子了,植株生長得越來越好并超出牛奶盒的邊沿。小夕提出:“蠶豆苗長出了好多葉子,住在盒子里肯定不舒服了,應該給它換個大盆了?!逼渌變赫f:“我們家的蠶豆是種在田里的。”“我家的蔬菜種在地里。”……幼兒紛紛議論著種在哪里好,最后一致決定要給蠶豆“搬家”,即把蠶豆苗移植到幼兒園的“野趣圃”。幼兒興致勃勃地拿上工具,來到“野趣圃”的班級責任地里,挖好小坑,小心地將蠶豆苗移出牛奶盒,放進泥坑,蓋上土。在“搬家”的過程中,筆者能看出幼兒的笨拙與不知所措,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難題:有的幼兒把泥坑挖太深了,會自己調(diào)整;杯子里的蠶豆苗拿不出來,急得淚眼婆娑,會尋求同伴幫助;移植的蠶豆苗東倒西歪,會小心地挖開泥坑重新種;蠶豆苗拔斷了,能與同伴商量著分一棵給自己……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交往、溝通,團結互助,解決問題。筆者感受到他們更加團結、更有集體意識,這些都是他們在勞作中獲得的寶貴經(jīng)驗。
春季開學第一天的早操結束后,幼兒就迫不及待地奔向“野趣圃”,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哇,過了一個寒假,我們種的蠶豆苗長得好快呀,快跟我的腰一般高了呀!”幼兒非常開心,因為他們自己種的蠶豆在慢慢長大,自己的勞動有了成果。在一片驚嘆聲中,突然董宇哲大聲地說:“看,我的蠶豆葉子上怎么會有小洞洞?”旁邊的一個幼兒說:“老師,我的蠶豆葉子上也有小洞洞。”大家都問這是怎么回事。筆者請幼兒自己觀察并嘗試找到破壞豆苗的“兇手”。舒雅急切地說:“看,葉子下面有很多小黑蟲子?!?/p>
經(jīng)過筆者的講解,幼兒知道了“小黑蟲子”的危害,于是就想辦法要把蟲子殺死,不能再讓它破壞豆苗。薇薇說:“這種蟲子應該用藥水,才能把它們殺死。”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然后大家找來水壺和藥水。在澆藥水時,還有幼兒小聲地嘀咕著:“豆苗別擔心,我來保護你?!薄按蛄宿r(nóng)藥,小蟲子就沒有了,你們就會快快長大了?!庇變鹤匝宰哉Z中流露出的關心與愛護,是幼兒最真摯的情感。
4月,氣溫逐漸上升,溫暖的陽光柔柔地撫摸著那片綠意盎然的“野趣圃”。8點45分,幼兒整裝待發(fā),有的手拿小鏟子,有的戴上手套、提著小水桶,向著菜園出發(fā),勞動正式開始。
“老師,蠶豆苗下面的青草真多呀?!薄拔野蔚那嗖轂槭裁磿啵窟€有一截在泥土里拔不出來。”“用小鏟子不好,會把蠶豆苗一起鏟斷的?!庇變哼厔趧舆吔涣?。也有幼兒會提醒:“不能拉住青草葉端,要拉住靠近根的地方。”“要慢慢拔,不能突然使勁?!卑殡S著教師的指導和幼兒自己的摸索,雜草在他們的手中被清除,水壺里的清水滋潤著一棵棵豆苗。幼兒爭先恐后地除草、澆水,不亦樂乎。
蠶豆在幼兒的精心養(yǎng)護下茁壯成長。在幼兒的眼中,拔草、澆水是玩樂的過程,是對生命成長的神奇探究活動。虞永平教授曾指出:關注生命是兒童的天性。幼兒對生命的成長過程充滿好奇,他們會精心呵護、仔細觀察,會關注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會對生命充滿感情,傾注熱情。因此,種植對于幼兒來說是一種有溫度、有感情的活動。在種植的過程中,幼兒觀察實踐、遇到難題、猜想質(zhì)疑、嘗試解決。幼兒只有親歷過程、探究結果,才能完成新經(jīng)驗的主動建構。
收獲的季節(jié)總是讓人愉悅的。初夏來臨之際,蠶豆莖上掛滿了豆莢,飽滿的蠶豆在豆莖上探頭晃腦。幼兒每個人手上拿著小籃子,穿梭在“野趣圃”中,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哇,欣欣,你看這個豆莢這么長、這么大,里面的豆寶寶肯定也是大大的吧。”“老師,這一根豆莖上長滿了豆莢,1個、2個、3個……結了11個豆莢呢!”“大豐收,大豐收呀!”歡快的笑聲縈繞在“野趣圃”上空。
摘了滿滿一大籃子的蠶豆,幼兒歡喜地回到活動室。幼兒摸摸這個,掰掰那個,猜測著豆莢里的豆寶寶長什么樣、躺著幾個豆寶寶……幼兒圍繞著蠶豆展開了討論:“我家里吃的蠶豆不是這樣的,外面沒有皮的?!薄拔夷棠贪淹饷娴亩骨v殼剝掉,然后做成菜?!薄袄锩娴亩购芎贸缘?,昨天晚上我們剛吃過?!毙菹⒅?,筆者引導幼兒一起剝蠶豆、數(shù)蠶豆、比大小、比多少、比比誰的速度快。之后話題一轉(zhuǎn),我們一起聊到了如何燒蠶豆、怎么燒好吃、有哪些常見的烹飪方法、吃過哪些蠶豆制品等。筆者參與幼兒的討論,適時地引導,現(xiàn)場上網(wǎng)查找各種圖片和播放預設的幻燈片(PPT),講解每一道菜的做法,讓幼兒直面視覺效果,獲得感性經(jīng)驗;最后羅列出了幾種不同的烹飪方法——油炸豆瓣、油燜蠶豆、蒜薹炒蠶豆等。與廚房炊事員協(xié)商后,午飯的菜給我們班增加了蠶豆。幼兒品嘗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愉快的勞作在幼兒剝剝、比比、數(shù)數(shù)、嘗嘗中悄然而過。
在收獲果實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學會了摘、掰、拔、擰、摳等多種收獲方法,手的小肌肉群得到了充分的鍛煉,而且學會了合作,豐富了有關植物的經(jīng)驗,了解了多種烹飪方法,品嘗了果實做成的各種菜品,體驗到了種植的快樂。這種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兒學習的方式,符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和視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教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在有關蠶豆的一系列活動中,除了種植、養(yǎng)護、收獲和品嘗,我們還挖掘了活動背后的教育功能。為了進一步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感受和創(chuàng)造美,筆者帶領幼兒一起開展“蠶豆寶寶變形記”的活動。幼兒運用小樹枝、牙簽、自粘紙、瓶蓋等輔助材料,創(chuàng)造性地拼插、模仿性地藝術加工,賦予了蠶豆神奇的魔力,一件件或造型迥異或惟妙惟肖的蠶豆作品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幼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教育是融會貫通的。筆者通過支持、引導幼兒探究生命的成長,親歷種子發(fā)芽、種植記錄、見證成長、收獲成果等一系列的微課程,讓幼兒感受了勞動的快樂與種植的意義,同時也讓自己領略了教育中探究的魅力。幼兒學會了思考、觀察、質(zhì)疑、尋求答案,并懂得了只有認真做好一件事、努力地付出,才有收獲與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