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茹 路志紅
肺復張是指對于機械通氣的患者,間斷給予高于常規(guī)平均氣道壓的壓力并維持一定時間,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復張。全身麻醉患者在機械通氣期間因分泌物聚積、氧氣吸收等因素會出現(xiàn)終末小肺泡的阻塞和萎陷,增加患者術后發(fā)生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風險[1-3]。對于腹腔鏡下婦科手術的患者,氣腹的建立會使膈肌上抬、胸腔受壓,加之頭低位加重了這兩項改變,此類患者發(fā)生肺泡萎陷的比率特別高[4-6]。有研究表明術中采用保護性通氣策略,包括低潮氣量、增加呼氣末正壓(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和間斷肺復張,可以降低腹部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9]。但間斷肺復張的時機尚無定論,特別是拔除氣管插管前是否需要進行肺復張尚未見有研究報道。此外,對于拔管后即刻早期,拔管至離開麻醉恢復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的低氧血癥等肺部并發(fā)癥,采用保護性通氣策略的益處尚不明確。本文擬對腹腔鏡下婦科手術的患者進行了拔管前肺復張對PACU內(nèi)肺部并發(fā)癥影響的觀察,以期為此類患者的肺部管理提供參考。
一、觀察對象
選取空軍軍醫(yī)大學(第四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間擬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下婦科手術的患者。入選標準包括:年齡18~65歲,體重指數(shù)18~25 kg/m2,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包括: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分級≥Ⅲ級;不吸氧氣下脈搏氧飽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 SpO2)<95%者;既往肺部疾病或肺部手術病史;合并肺部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預計手術時間>2.5h者;手術轉(zhuǎn)為開腹手術;術后需繼續(xù)機械通氣;近3個月內(nèi)參與其他臨床觀察者。本項目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二、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誘導用藥為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羅庫溴銨,維持采用瑞芬太尼復合七氟烷。機械通氣參數(shù)設置為:潮氣量7 ml/kg,氣道峰壓維持在30 cmH2O以下,PEEP設置為6 cmH2O,調(diào)整呼吸頻率維持呼氣末CO2分壓在35~45 cmH2O。手術結束時給予新斯的明0.03 mg/kg和阿托品0.015 mg/kg拮抗羅庫溴銨的殘余作用。
三、恢復情況
全部患者采用計算機生成的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肺復張組和對照組。肺復張組在手術結束后拔除氣管導管前行肺復張,對照組不進行肺復張。肺復張操作為:將溢氣閥設置在30 cmH2O,切換至手控呼吸,擠壓氣囊維持氣道壓30 cmH2O,持續(xù)20 s。將此操作重復三次。隨后切換回機控模式。
待患者呼之睜眼、自主呼吸良好,拔除氣管導管。將患者轉(zhuǎn)運至PACU,記錄在PACU期間患者低氧血癥、自述呼吸困難、持續(xù)咳嗽>1 min的比例,并記錄患者PACU停留時間。低氧血癥定義為患者吸氧時SpO2<95%需干預,或脫氧時SpO2<92%持續(xù)20 s以上[6]。
觀察指標為PACU內(nèi)低氧血癥發(fā)生率。既往研究結果顯示,全身麻醉患者術后PACU內(nèi)低氧血癥的發(fā)生率在26.5%左右[7]。假設肺復張可將低氧血癥發(fā)生率從30%降至10%,α值為0.05,效能為0.8,則所需樣本量為126例患者,每組63例患者,考慮到10%的脫落率,本組設定樣本量為每組70例患者。
四、統(tǒng)計學方法
共納入13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麻醉和手術相關信息均無顯著差異,P均>0.05,見表1。
肺復張組麻醉后恢復室內(nèi)低氧血癥的發(fā)生率為2.3%,顯著低于對照組(16.8%)(P<0.001,OR: 0.12,95%CI: 0.03~0.50)。肺復張組呼吸困難和咳嗽發(fā)生率分別為3.5%和5.9%,對照組分別為5.2%和6.5%,兩組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肺復張組患者恢復室停留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35.5 min±16.2 minvs. 68.6 min±26.5 min,P=0.01),見表2。
本文的結果表明拔管前行肺復張可有效減少PACU內(nèi)患者低氧血癥的比率,肺復張組僅2.3%的患者發(fā)生了需要干預的低氧血癥,顯著低于對照組,P<0.001。這一結果與既往文獻有關肺保護通氣策略降低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相一致[10-13]。
表1 兩組患者的基本信息、麻醉與手術參數(shù)
表2 兩組患者PACU內(nèi)恢復參數(shù)
注:a與對照組相比P<0.001;b與對照組相比P=0.01
全身麻醉機械通氣時有可能發(fā)生肺氣壓傷和肺萎陷傷,采用合適的通氣策略有助于減輕肺泡的萎陷。研究表明術中通氣管理與患者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直接相關,而術后早期的肺部并發(fā)癥是患者死亡的獨立風險因素[14-19]。其他眾多研究也證實了術中通氣模式對患者術后恢復的重要性。目前有關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傾向于采用低潮氣量和高PEEP。本組中患者采用7 ml/kg,氣道峰壓維持在30 cmH2O以下,PEEP設置為6 cmH2O,這一參數(shù)設置有利于讓更多的肺泡處于開放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表明,單純術中采取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是不夠的,還需在拔管前再次進行肺復張才能更好地恢復肺功能。本文結果中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拮抗肌松劑的作用,排除了肌力不足對結果的可能影響。
本文對于術后即刻早期(拔管后至轉(zhuǎn)出PACU)患者的肺部并發(fā)癥研究有限,而且大部分關注的僅是肌力的恢復和氧氣的補充。但本文率先對拔管前的氣道操作如何優(yōu)化進行了觀察,證實了拔管前進行肺復張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全身麻醉的腹腔鏡婦科手術患者拔除氣管導管前行肺復張,可有效減少隨后PACU內(nèi)低氧血癥的發(fā)生,加速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