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臨泉縣長官回民幼兒園 于秀利
我國教育模式以認知教育為主,即通過應試教育得到的學習成績判定學生是否優(yōu)異。甚至從家庭到學校,從家長到教師,在貧困地區(qū)仍有大部分人認為只有認知能力(數(shù)學、語文等)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提升。而非認知(性格、思維等)完全是先天的,只能順其自然地發(fā)展。事實上,非認知不是一成不變的,具有后天可塑性。通過非認知教育將有利于提高學業(yè)成績、交際關系、生活狀態(tài)等,進而增加收入并擺脫貧困。
廣義的教育資源可泛指一切旨在支持教育對象發(fā)展的整個自然環(huán)境、社會物質與精神財富等。過去,貧困地區(qū)缺乏教育資源主要體現(xiàn)在物質層面,包括教學基礎設施環(huán)境和教學設備。如今,教育物質資源逐漸豐富了,但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愈發(fā)顯著,主要包括教師短缺和高職稱教師少。
培養(yǎng)孩子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庭的責任,父母參與可以促進幼兒各方面非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然而,根據調查,家庭出身與父母參與的影響為負比,即農村家庭相較于城市家庭,其對子女教育的參與程度更低。一方面,較低的家庭收入可能導致父母情緒低落,間接造成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缺乏耐心和參與過程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嚴格的預算限制將迫使家長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職業(yè)發(fā)展以賺取更多的收入,導致對子女的教育投入時間減少。而非認知能力和收入成正比,因此城鄉(xiāng)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游戲是幼兒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在游戲中,幼兒通過一系列過程學習相關技能,如模仿、實踐、交談、實驗、嘗試、失敗、再嘗試直至成功,這種學習往往富有趣味且記憶深刻?;凇癇IG FIVE”模型,我通過數(shù)十年的教學經驗構建了非認知游戲測評法從而實施針對性教育。下面將對幼兒的非認知能力進行測評游戲進行舉例分享。
1.情緒穩(wěn)定性游戲測評:情緒穩(wěn)定性包括焦慮、自我意識、憤怒、沖動、脆弱和抑郁,可以通過幼兒舞臺表演游戲測評孩子的自我意識偏向自信還是自卑。
2.外向性游戲測評:外向性包括熱情、樂群、獨斷、活力、尋求刺激和積極情緒,可以通過團隊搭積木游戲測評幼兒是否獨斷。
3.宜人性游戲測評:宜人性包括信任、坦誠、利他、順從、謙遜和同理心,可以通過組隊閉眼障礙跑比賽評測幼兒對他人的信任度。
4.盡責性游戲測評:盡責性包括能力、條理、責任感、追求成就、自律和審慎,可以通過拼圖游戲評測幼兒是否具有條理性。
5.開放性游戲測評:開放性包括想象力、審美、感受豐富、嘗新、思辨和價值觀,可以通過講故事接龍游戲測評孩子的想象力。
上述游戲對教具資源要求低,只需要有足夠的戶外空間便可實施,但是通過以上游戲與幼兒的互動,觀察幼兒參與游戲的表現(xiàn),可以全方位考查每位學生的現(xiàn)有非認知能力,并根據孩子和家長的意向,針對性進行非認知能力培養(yǎng)、因材施教,并且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了解生活、開發(fā)潛能,從而為孩子未來的成長奠定基礎。
幼兒園相比其他階段的學校,校內教學時間最受限制的,因此結合校外有效的輔助教育才能統(tǒng)籌發(fā)展,形成完整的幼兒非認知教育體系。校外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一般以家庭教育為主。
在中國,隔代教育已成為家庭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貧困地區(qū),大部分的中青年家長長期在城務工,且家庭經濟不足以擔負外聘專業(yè)人員輔導,孩子們的家庭教育主要由祖輩完成。據兒童教育學家鄧長明、李麗、愛德華茲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與隔代教育相比,非隔代教育幼兒表現(xiàn)出的情緒更穩(wěn)定,問題更少。具有優(yōu)越經濟條件的學生的非認知能力顯著高于貧困生。
此外,根據《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應當主動與幼兒家庭溝通合作,為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宣傳指導,幫助家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由此可見,幼兒教師不僅是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還擔負著幼兒園以外的幼兒家庭科學育兒的指導任務,尤其要加強對貧困地區(qū)校外教育的重視程度。家庭是提升非認知能力最重要的場所。
無論何時何地,使幼兒在非認知教育體系下健康成長,減少被動接受填鴨式教學的“書呆子”,成為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探索的兒童。
1.線上線下教育提升。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但是貧困地區(qū)由于經濟發(fā)展緩慢,學前教育仍存在著資源匱乏的問題。目前,國家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通過互聯(lián)網,貧困地區(qū)的幼兒可以在教師的輔助下選擇優(yōu)質的線上教育資源降低城鄉(xiāng)幼教均衡發(fā)展的坡度。
非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如想象力、審美能力,與擴大視野密切相關,然而,貧困地區(qū)的幼兒游學機會較少,并且幼兒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對比較抽象的事物還很難大量接受。因此教師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線上資源合理組織起來,降低貧困地區(qū)相關資源的匱乏造成的影響,使幼兒感受到線上生動高效的個性化課堂,培養(yǎng)和挖掘兒童的興趣愛好,提升幼兒非認知能力。
此外,校內非認知能力測評主要以游戲為媒介,但是據研究,貧困地區(qū)幼兒教師專業(yè)能力最弱的能力之一正是游戲的支持與引導能力。幼兒教師該項專業(yè)能力不足,直接影響幼兒園開展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非認知能力教學實踐,因此幼兒教師應通過線上網絡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2.線上線下家長溝通。
幼兒園從接收幼兒入園的時刻起,就有責任指導幼兒家庭科學育兒,特別在當下,非認知教育沒有明確的書面文字進行傳達,必須學校和家庭保持緊密的溝通。隨著時代發(fā)展,即時交流平臺越來越被普遍應用,即使在貧困地區(qū),每位家長也都擁有移動通信工具。通過移動通信在線平臺,幼兒園可以構建相關的非認知教育模塊及時充分地與家長進行溝通。
通過線上平臺,第一,幼兒園能夠以圖片、音頻和視頻并茂的形式將優(yōu)質專業(yè)的資源傳遞到每個家庭,幫助貧困地區(qū)不識字的家長也能充分掌握家庭教育;第二,幼兒園可以將非認知教育的游戲視頻上傳到線上平臺,幼兒教師和家長共同研究幼兒的行為,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幼兒的非認知能力;第三,教師和家長都可以在線上專屬平臺上傳幼兒成長風采圖,令雙方都可以實時、全程、多角度了解孩子的發(fā)展情況,這樣做尤其能夠降低留守兒童與父母缺少親情互動影響,提高家庭非認知教育質量。通過線上平臺,幼兒教師與家長建立良好的合作育兒關系,更好地確定線下非認知教育的方向,提高線下非認知教育的質量。
貧困地區(qū)幼兒非認知教育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符合我國宏觀政策且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而急迫的任務。根據貧困地區(qū)具體現(xiàn)狀,同時調動學校、家庭力量共同協(xié)作參與非認知教育體系構建,是通過早期教育促進弱勢貧困群體反貧困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該體系的構建需要以教育部門帶頭、社會各部門共同參與,為學校、家庭幼兒非認知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