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琳琳
【摘要】目的:探討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早期小兒腦癱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就診的104例腦癱患兒作為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研究組、對照組兩組,各52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對比兩組運動功能及臨床康復效果。結(jié)果:兩組運動功能較護理前均改善,且研究組運動功能(59.65±2.16)分比對照組(50.53±1.98)分高(P<0.05);研究組臨床總有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小兒腦癱患者早期治療中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促進患兒各項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臨床康復療效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guān)鍵詞】小兒腦癱;綜合康復護理;早期;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019-01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一組持續(xù)存在的導致活動受限的運動和姿勢發(fā)育障礙癥候群,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fā)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損傷引起的。腦癱的運動障礙常伴隨感覺,認知,交流,感知或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fā)性骨骼肌問題[1]。研究表明,作為一種兒科常見的并發(fā)癥,在腦癱患兒早期治療過程中給予其綜合性的康復護理對改善其臨床治療效果具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重點探討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小兒腦癱患者早期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間就診的104名腦癱患兒作臨床資料,查診均符合《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診斷條件[2]。隨機分研究組、對照組兩組,各5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5:17;年齡2~6歲,平均(2.5±1.2)歲;痙攣型腦癱25例,不隨意運動型腦癱7例,共濟失調(diào)型腦癱8例,混合型腦癱12例;研究組男女比例30:22;年齡1~5歲,平均(2.4±0.9)歲; 痙攣型腦癱28例,不隨意運動型腦癱8例,共濟失調(diào)型腦癱9例,混合型腦癱7例;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臨床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內(nèi)容包括:(1)情緒心理障礙的康復護理:腦癱患兒由于腦損傷,不僅造成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而且可能伴有情緒,性格的問題和心理障礙;此外由于康復治療周期長,患兒容易產(chǎn)生焦躁、厭煩等不良情緒,不利于臨床康復治療效果。因此,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積極和患兒交流互動,善于正確運用語言技巧,用患兒能理解的最好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交流,,觀察其心理狀態(tài)并做針對性地疏導,使其放松心情;同時,多理解尊重患兒,為患兒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和功能訓練前,應在取得他們同意后方能進行,使患兒心理上對康復服務感到滿意,主動參與到訓練中,配合治療,提高康復療效。(2)語言障礙的康復護理:腦癱患兒由于口唇閉合不良,語言交際能力大大減退,護理人員對其進行針對性地日常語言訓練。首先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維持患兒頭的正中位,在面對患兒眼睛的高度與其交談,要鼓勵患兒發(fā)聲,當患兒發(fā)聲時要立刻答應并與其對話,即使還說不成句,也應點頭示意,同時予以表揚及鼓勵。(3)進食活動的康復護理:良好的營養(yǎng)狀況是腦癱患兒生長發(fā)育及康復訓練的基礎條件,因此,在患兒攝食上應給與一定的指導,除多為其準備一些容易消化的營養(yǎng)均衡高營養(yǎng)食物外,還必須考慮進食時的姿勢與肢位,特別是患兒頭部的控制,保持坐位或半坐位,使頭處于中線位,避免患兒頭后仰時導致異物吸入。讓患兒學習進食動作,手把手教其進食,盡快使患兒能夠獨立進餐。(4)運動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的康復護理:根據(jù)嬰幼兒運動發(fā)育規(guī)律和特點,循序漸進地訓練患兒一些基礎動作,如抬頭、支撐、翻身,坐位和爬行等,提高患兒運動能力,糾正異常姿勢。同時,交給家長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的內(nèi)容和方法,告訴家長腦癱患兒正確的臥床姿勢,以及教會家長腦癱患兒正確的抱姿,并可以適當布置一些家庭任務做針對性訓練,從而提高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實現(xiàn)最佳功能和獨立性,提高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
1.3評價指標
取GMFM88項量表對患兒的運動功能恢復評價[3]。臨床康復評定指標則為:運動功能和智力無變化為治療無效;臨床癥狀變化不明顯,但肌張力有一定改善為治療有效;癥狀改善明顯,且運動功能和智力均逐漸恢復為治療顯效;總有效=(治愈+顯效)。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用SPSS21.0軟件分析,均數(shù)標準差“x±s”表計量資料,t行組間、組內(nèi)比較;百分比(%)表計數(shù)資料,行組間比較,P<0.05表差異具統(tǒng)計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運動功能評分對比
兩組較護理前運動功能評分均改善,且研究組運動功能(59.65±2.16)分比對照組(50.53±1.98)分高(P<0.05),詳見表1。
2.2兩組臨床效果情況
護理后,研究組無效2例,有效22例,顯效28例;對照組無效12例,有效22例,顯效18例,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15%(50/52),比對照組76.92%(40/52)高(P<0.05)。
3討論
小兒腦癱,主要指的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癥,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砂橛胁煌潭鹊闹橇φ系K,言語障礙,視聽障礙,感知覺障礙,癲癇及心理行為異常。發(fā)達國家腦癱的發(fā)病率約為2‰-3‰,國內(nèi)0-6歲兒童腦癱發(fā)病率約為1.86‰,目前全國0-6歲腦癱患兒約31萬例,并且每年新增4.6萬例[4]。作為一種兒科中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小兒腦癱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救治非常關(guān)鍵。而有研究表明,腦癱患兒治療中給予綜合性的康復護理,對促進患兒運動功能恢復,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5]。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兩組較護理前運動功能均改善,且研究組護理后運動功能評分為(59.65±2.16)分比對照組高;且護理后研究組臨床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患兒治療期間給予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能促進患兒各項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運動能力,預防關(guān)節(jié)攣縮等繼發(fā)障礙,提高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zhì)量,對改善臨床治療結(jié)果也具有顯著作用,分析原因可能為:首先,腦癱患兒長期治療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焦躁、不安等負面情緒,治療依從性較低,護理人員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能夠有效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對改善預后有重要作用。其次,由于腦癱患兒首要臨床癥狀即為運動功能障礙及姿勢異常,治療期間護理人員加強對日常肢體運動訓練和姿勢控制,能夠有效促進其運動功能恢復,研究中運動功能評分已明顯提高。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加強對腦癱患兒的飲食健康護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保證其營養(yǎng)均衡,對改善預后,提高臨床治愈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小兒腦癱患者早期治療期間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有效促進患兒各項運動功能的恢復, 對改善其臨床治療效果也具有顯著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徐楊.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28):287-288.
[2]姜連花.康復訓練聯(lián)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小兒腦癱的應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78):228.
[3]劉宏宇.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和對自理能力的影響觀察[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8,5(26):112+114.
[4]李丹丹.家庭康復護理對小兒腦癱的康復影響[J].黑龍江醫(yī)藥,2018,31(04):931-933.
[5]李欣,張寧.溝通技巧實施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中的價值探析[J].系統(tǒng)醫(yī)學,2018,3(08):167-16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