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禮勻
編者按:服務于全國經濟中心和改革開放前沿的上海市檢察機關,成功辦理了大量首例案件和新型案件,在這背后是檢察工作者的孜孜以求,以及思路、方法的創(chuàng)新。今年起,本刊將與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研究室合作,陸續(xù)對司法實踐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與案件,進行剖析、討論,力求既有爭議點,又有延伸思考。本期報道聚焦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全國首例“招轉培”案。
案情簡介
陸某某于2017年2月與“北京優(yōu)才公司”合作創(chuàng)辦“孜米公司” (有限責任公司)。同時,陸某某又創(chuàng)辦了“北京優(yōu)才公司”在滬的分支企業(yè),以“招轉培”模式開展經營。所謂“招轉培”是“招工轉培訓”的簡稱,即在各大招聘網站發(fā)布虛假招聘信息, 公司對應聘者進行針對性篩選后,按“話術單”打電話通知應聘者至公司進行面試。面試后以其能力達不到該崗位標準為由,要求應聘者參與公司4個月的有償培訓, 并承諾若接受培訓, 即可由公司負責安排或者推薦高薪崗位。其間, 公司與應聘者簽訂 《企業(yè)準員工培訓服務協(xié)議》, 并以可返還7000元生活補助為誘餌, 要求應聘者下載相關貸款APP, 通過辦理第三方助學貸款的方式,每人支付培訓費人民幣23800元。但應聘者接受上述4個月的無證培訓后,公司卻無法兌現(xiàn)原先“安排或推薦高薪崗位”的承諾。截至案發(fā), 有133名被害人報案, 共涉及金額人民幣220余萬元。
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陸某某犯詐騙罪,向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提起公訴。2018年10月19日,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陸某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元 。責令被告人陸某某退賠各被害人的經濟損失??垩涸诎傅姆缸锕ぞ咭婪ㄓ枰詻]收。
爭議點一
質疑:陸某某等人雖然未能履行完成培訓后安排高薪就業(yè)崗位的承諾,但被害人所支付的費用系提供培訓服務的對價。培訓服務實際已經提供,因此該費用并非犯罪所得;又因教育培訓亦非國家規(guī)定的專營服務,不屬于非法經營,故陸某某等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解析:
1.陸某某等人實施的一系列欺騙行為,使被害人產生了錯誤認識。
詐騙罪的基本邏輯構造為: 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對方 (受騙者) 產生 (或繼續(xù)維持) 錯誤認識——對方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或第三者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害。
可見,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是詐騙罪的首要性因素。虛假表示是否屬于欺騙行為,關鍵在于欺騙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在具體的事態(tài)下使他人陷入錯誤的可能性。本案中陸某某等人先虛構了公司正在招聘員工的事實吸引被害人投遞簡歷,后虛構了只要支付培訓費參加培訓后即能獲得高薪就業(yè)崗位的事實來欺騙被害人。這些虛假表示,對于那些剛剛大學畢業(yè),迫切想找份工作的被害人來說,無疑會讓他們產生錯誤認識,因此,陸某某等人的一系列欺騙行為已符合構成詐騙罪的標準。
2.被害人基于其錯誤認識處分了自己的財產,從而遭受了損失。
從強調構成要件觀念、注重構成要件的定型化上來看,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從而實施了財產處分行為, 體現(xiàn)了詐騙罪不同于其他財產犯罪的特征。詐騙罪是典型的關系型犯罪,在這種參與、互動型的犯罪中,需要被害人按照行為人的設計,陷入錯誤認識,處分自己的財物,從而使自己的財產受到損失。因此,行為人要遂行犯罪,必須得到相對方的“積極配合”。
按照錯誤認識的程度為標準,可劃分為被害人主觀確信、抽象懷疑、具體懷疑和沒有錯誤認識四種。顯然,在被害人主觀確信的場合,行為人成立詐騙罪的既遂是沒有問題的。在被害人沒有錯誤認識場合,即便被害人作出財產處分行為,也不能認為行為人的行為既遂。問題是在被害人抽象懷疑以及具體懷疑場合應當如何處理。抽象懷疑即指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被害人意識到行為人描述的事實可能具有不安全性,但是卻無法對行為人描述的事實進行真?zhèn)舞b別,相反出于對行為人個人誠實品德的良好信賴和愿望,而作出了財產處分行為。這種情況應當認定為被害人形成了錯誤認識。與抽象懷疑不同的是,在具體懷疑的場合,被害人有足夠的理由懷疑行為人所描述的事實的真實性,并且有能力和理由去進行相關調查,以證實自己的懷疑,將懷疑具體化。如果聽之任之,任意處分自己的財物,由此對法益侵害結果應當自我負責。
在本案中,被害人在客觀上并無能力去進行相關調查,且出于對公司承諾的良好信賴及愿望,支付了高額培訓費,作出了財產處分的行為,從而遭受了損失。此種情況符合被害人抽象懷疑的構成要點,陸某某等人構成詐騙罪既遂。
爭議點二
質疑:本案《企業(yè)準員工培訓服務協(xié)議》客觀存在,陸某某等人系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財物,是否應認定為構成合同詐騙罪,而非詐騙罪?
解析:相關培訓服務協(xié)議僅僅是犯罪分子“圈財”的道具。
合同詐騙罪是指行為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即合同必須在導致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而作出財產處分中起主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基于合同約定的利益內容,導致被害人作出財產處理。二是基于合同的保障功能,導致被害人作出財產處理。而在本案中并非如此,《企業(yè)準員工培訓服務協(xié)議》的利益內容是接受培訓的權利,協(xié)議中未約定在完成培訓后將直接安排高薪就業(yè)崗位。被害人支付的是培訓費,而其期待的是培訓后的高薪工作崗位,顯然不是合同的對價。
此外,本案除了培訓服務協(xié)議外,還有陸某某等人與被害人間關于接受培訓即直接安排高薪就業(yè)崗位的口頭約定。誠然,不論利用的是口頭合同還是書面合同,均可能構成合同詐騙罪,但至少應當必須具有財產內容、具體可供執(zhí)行的合同。本案中,陸某某等人模糊的高薪職位約定,只是為了讓被害人產生虛幻的期待,而這個期待本身并不是可以被執(zhí)行的合同權利。因此,本案中的“培訓費”與普通招工詐騙中的“服裝費”“證件費”等性質相同,僅僅是詐騙的名義而已?;谏鲜鲈?,本案不應以合同詐騙罪論處。
延伸思考
相關網貸平臺(APP軟件)不應成為犯罪分子“圈財”的工具。
本案中,陸某某等人充分利用了網貸平臺招攬客戶的迫切心理以及對借貸人資質、資金用途審核的缺位,成功如愿并快速地騙取了培訓費用。可以說,如果沒有網貸平臺的“助力”,陸某某等人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編織這個價值數(shù)百萬的騙局,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縮短了被害人的猶豫期。大多數(shù)沒有工作經歷的被害人很難有能力以現(xiàn)金形式一次性支付上萬元的高額培訓費用。正常情況下,被害人會猶豫,會因無法承擔費用而選擇放棄培訓。但是由于網貸平臺低門檻貸款的存在,加之陸某某等人的巧言引誘和低息誘惑,縮短了被害人的猶豫期,讓被害人草率簽約申請貸款,導致了損失的發(fā)生。二是擴大了被害人損失資金量。與普通招工詐騙騙取被害人的現(xiàn)有資金不同,基于網貸平臺的詐騙犯罪騙取的是被害人以個人信用為擔保的貸款,其詐騙數(shù)額由于信用杠桿的存在,相對傳統(tǒng)招工詐騙可達數(shù)百倍之巨,社會危害性更大。三是增加了被害人的信任度。陸某某等人提供的培訓既無資質,價格又高,本來很難令人上當。但是由于網貸平臺的“加持”,讓被害人產生“這個培訓項目得到金融機構認可并支持”的錯覺,從而心甘情愿地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
雖然借款人在向平臺申請借款時,需提交自己的身份信息、財產信息等資料,由網貸平臺進行審查,但目前我國法律并未對平臺的審查義務和相應法律責任作明確規(guī)定,導致實際操作中審核不嚴、草率放款。
網貸平臺作為互聯(lián)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xiàn)了雨后春筍般的發(fā)展趨勢。然而,由于缺乏相應的市場準入規(guī)則,對機構的審核以及平臺對借貸人資質審核的雙重缺位,導致網貸平臺良莠并存,給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有的甚至會被犯罪分子利用。
結語
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后,滿懷希望踏入社會,卻遭遇不法分子以“高薪工作”為誘餌騙取巨額的所謂“培訓費”。這種新型的“招轉培”案件,與以往典型的招工詐騙案件相比,有其不同之處。該類案件中,培訓服務協(xié)議和相關貸款行為等都是犯罪分子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和工具,陸某某等人的行為應當構成詐騙罪。另外,相關網貸平臺在本案中成為犯罪分子“圈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值得監(jiān)管部門和平臺自身深思。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