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歲月無語,有陶能言。歷史在時光的流轉(zhuǎn)中早已塵封遠去,唯有那些無聲的文化遺產(chǎn)在歷經(jīng)滄桑巨變之后,仍在生動地講述著一座城的往事。
滇南建水,人杰地靈,素有“滇南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千年的厚重歷史成就了這座古城的多彩文化,“堅如鐵、明如鏡、潤如玉、聲如磬”的建水紫陶是這眾多文化中的一抹亮色。自全省推進特色小鎮(zhèn)建設項目以來,建水紫陶小鎮(zhèn)建設工作正有序開展,其中令人期待已久的建水紫陶博物館即將開館面世,迎來五湖四海的紫陶愛好者。在這里,每一位到訪的游人都會得到一把打開建水紫陶歷史文化的鑰匙;在這里,那一件件靜默的展品都會爭相講述它們的前世今生,和你一起暢想著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追憶過往:千年歷史源遠流長
一館窺一城,一座城的歷史和靈魂就藏在博物館里。碗窯村旁,五龍湖畔,建水紫陶博物館依山傍水威然佇立。博物館外觀呈龍窯之狀,由首至尾呈斜坡條狀漸次梯高,形似臥龍;外墻主體青灰,簡練古雅,與紫陶的典雅十分契合。進入展館,九大紫陶主題展廳更是動靜結(jié)合、別有洞天。大廳之內(nèi),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建水紫陶博物館”醒目的館名,館名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洪彪老師題寫,古城磚墻砌成的背景與豐潤蒼勁的筆法相得益彰,揭開了建水紫陶千年歷史的“序章”。兩側(cè)的紫陶壁雕別具匠心,分別展現(xiàn)了千年的建水歷史文化和千年建水紫陶的發(fā)展歷程。館名下方熊熊火焰般的燈光造型,映照著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昭示著建水紫陶的美好未來。
從燕子洞新石器遺址到龍岔河古墓陶片,從名列“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到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從向逢春到一代代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傳承人……走進建水紫陶博物館,穿行在一個個主題展館間,我們得以跨過干百年的時光,感受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建水紫陶的人文溫度。
創(chuàng)新傳承:動態(tài)延伸紫陶文化
堅守文化絕不是故步自封、囿于過去,而是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讓文化在堅守中得以動態(tài)地延伸。包容創(chuàng)新、博采眾長,這正是建水紫陶得以發(fā)展壯大的主要原因,這樣的傳承創(chuàng)新在建水紫陶博物館的展陳中比比皆是。
建水紫陶因文而雅享有盛名,博物館的展陳更因融合科技而魅力無限。在九大主題展廳內(nèi),人們在靜靜觀賞一件件紫陶展品和一座座復原場景的同時,還可以通過不少科技手段進一步加深對紫陶文化、工藝的了解。古城序廳的建水紫陶小鎮(zhèn)規(guī)劃沙盤和動態(tài)視頻,令人更加憧憬建水紫陶今后的發(fā)展前景。鏈接“一部手機游云南”APP則可以讓人們更便捷地了解建水這片神奇的土地,領略它的悠悠古韻和秀美風光。在碗窯古村和龍窯展廳,觀眾有如身臨其境,親身感受古村的神秘,聆聽龍窯燒制的暢快和傳統(tǒng)祭窯的回聲。精品展示廳里,人們除了可近距離觀賞風格各異的歷代名家精品外,還可以在特制的查詢屏上全景式3600查詢中國歷代的名家作品。在一步步的近距離互動和科技演示中,建水紫陶的自信和魅力從文字和畫面中款款走出,感染著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來客。
蘊藏未來:新生力量蓄勢待發(fā)
建水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厚,歷來尊師重教,崇尚榜樣,一代又一代紫陶人的薪火傳承給予了建水紫陶生生不息的力量。為彰顯對紫陶事業(yè)做出貢獻的工匠精神,激勵后人積極進取不斷進步,博物館大廳設置了特別的“大師墻”,33位高職、省級以上大師榜上有名。設計者別出心裁,預留了近百個位置“虛位以待”,鼓勵其他陶藝家以榜樣為動力,精進技藝,榮耀上榜。今后,博物館每年都會定期舉行一個盛大的“大師墻”增補活動,讓工匠精神代代相傳。建水紫陶不僅是于古老技藝的傳承,更是人文精神與希望的傳遞。建水紫陶博物館讓我們看見一代代紫陶匠人不懈的堅守,看見紫陶背后的人文精神在他們身上的不斷延續(xù)。
“博物館集史集文,集藝集品,聚力聚氣,聚精聚神??芍^:一館博物連今古,業(yè)存當代利后人;建水紫陶憑借力,勢如龍翔正飛騰。”中國戲劇家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張紹碧在建水紫陶博物館落成之際,特撰碑文如此評價。誠如他所言,建水紫陶必將承先天之稟賦,蓄后天之活力,以巨龍飛騰之勢躍入歷史發(fā)展的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