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日漸強盛,漢語作為一種語言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本文運用國際漢語的推廣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知識相結合,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為參考,分析論述了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關鍵詞:國際漢語教師 文化修養(yǎng) 傳統(tǒng)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jīng)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fā)展,隨之帶動了國際地位的提高,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中國的漢語在許多國家的得到了推廣和應用。目前,在海內外將近2億人準備或者正在學習漢語,甚至有一些國家的學校把漢語學習也列為必修課,[1]由此可見漢語的影響力日趨增加,漢語作為一種語言正在被世界所接受。
當今,“漢語熱”方興未艾的背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漢語國際的不斷推廣,“漢語熱”的興起也直接導致我國漢語教師需求量的加大,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傳播者,國際漢語教師已經(jīng)成為我國文化強國的標志。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容。漢語國際教育的推廣歸根到底是以漢語教學為長期發(fā)展的中國文化的國際推廣,如果想要將其更好地傳播,那么就必須重視推廣其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一.注重知識性文化和交際文化雙重培養(yǎng)
知識性文化主要是指比較全面的掌握中國文化知識和世界文化知識。中國文化知識包括帶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風土人情、歷史變遷、哲學思想、行為習慣、宗教信仰等等。世界文化知識主要了解教學對象的文化知識,并與中華文化進行對比。由于各民族之間的歷史發(fā)展、文化習俗、生存環(huán)境不盡相同,人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這些方面反映到語言的特點和使用上來就屬于交際文化。
例如我國有很多大中小院校聘請外教來教授英語課,就是因為這些外教長期生活在自己的國家,了解自己本國的國情,在語言方面更為擅長。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在教授留學生的過程中,除了教授語言之外,還需要講授一些我國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背景,這樣才能促進留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這就需要國際漢語教師盡可能的拓寬教學視野,加強講解內容的趣味性,以此來展示我國的風貌,讓學生們處于一種熟悉的生活場景,這樣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增加興趣。所以,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需要注重知識性文化和交際文化雙重培養(yǎng)。
二.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的傳統(tǒng)文化素質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太多的分支,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質有以下幾方面:
1.語言知識與教育技能結合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古時候的文人志士大都給人一種儒雅、高尚的感覺,他們通讀四書五經(jīng)、知文達禮,懂得誠敬謙和、虛心有禮、尊重他人。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在異域他鄉(xiāng)教導外國人時也應該具備這種品格。漢語對于他們來說屬于第二語言,漢語的博大精深,往往一個字或者詞就可表達多種意思,這就需要我們的國際漢語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面對學生應該不厭其煩,解釋好每一個詞的用詞背景。
在教授語音時,發(fā)音要口齒清晰、鮮明準確、字正腔圓,初學者的語言大多都是模仿,主要模仿對象就是教師,只有聽清楚教師的發(fā)音,才能準確的模仿、學好漢語。
在教授語言文化時,要了解對象國的風俗習慣、政治面貌、衣食住行等等。例如在介紹中國的美食——大盤雞的起源、做法、口味的時候,也可以聯(lián)系到西方的感恩節(jié)吃火雞,這兩只雞的背景意義和做法、口味,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跨國文化的知識儲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教學態(tài)度,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愉悅,同時也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使中華文化深入人心,達到傳播語言文化的目的。
2.注重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
《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以懲窒欲”,意思是說君子的基本涵養(yǎng)就是克制忿怒,抑制嗜欲。[2]在國內的新聞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老師打罵學生,導致學生受傷的新聞報道,這就是典型的老師自身欠缺涵養(yǎng),學生課堂不守紀律、作業(yè)沒保質保量完成、總體成績落后這些種種現(xiàn)象一定是有原因的,教師應該將這些原因找出來,而不是將怒氣轉移發(fā)泄到學生身上、去打罵學生,這種教學方法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在教導外國學生時更加不能用這種辦法。
近年來我們國家提倡素質教育,除了需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文化水平、教學方法之外,更加注重的是去“用心教學”,心靈是我們的一扇窗戶,打開這扇窗戶,我們就可以交流得更加透徹。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耐心講解,不能急于求成。在進行教育的同時,還要多提高教師自身文化修養(yǎng),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學習的道路沒有盡頭,在教導學生的同時還要抽出時間對自己進行再教育、再學習、再充電,只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
3.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
每一行業(yè)都有自己的職業(yè)道德,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的教師職業(yè)優(yōu)秀道德主要表現(xiàn)為:熱愛教育、終生授徒、有教無類、文行忠信、以身作則等等,其中“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最好的職業(yè)道德的體現(xiàn)。
到了現(xiàn)代,根據(jù)2015年我國修訂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作為一名漢語國際教師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并維護職業(yè)信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態(tài)度;具有較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的調試能力;能進行教育研究,具有教學反思能力;參與專業(yè)培訓和學術交流,努力尋求專業(yè)發(fā)展機會。
國際漢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更要遵循我國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做好表率作用,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名揚海外。
三.教師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與課堂教學
1.漢語難點
漢語的難點就是多音多意,同樣的字有不同的讀法和意思,例如“行”,行讀xíng的時候有行走、可以的意思,讀háng的時候有排行、陣列、行業(yè)等等的意思;又例如“騎”,在傳統(tǒng)文化中,“騎”讀jì,有一人一馬為一騎的意思,讀qí的時候用作動詞,為騎馬的意思。不同的音意需要有不同的場景來勾勒,所以在教學時一定要多多列舉,讓同學們了解這個字或這個詞在不同的環(huán)境如何讀、具有什么意思,并能舉一反三,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了解我國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
在國際漢語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必不可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利用中華文化來熏陶外國學生,也是一門學問,掌握的傳統(tǒng)技能越多,就越有助于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有助于漢語專業(yè)知識的傳播,更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以“酒”為例:說起酒就不得不說古代的文人墨客,很大一部分佳作都是這些文豪把酒言歡之后抒寫出來的,比如李白的《山中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薄熬啤背四芗ぐl(fā)詩人的詩性外,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還有保健作用。
在講酒文化時還要講到我國的酒與國外酒的不同。我國的酒大多為糧食釀造,東漢《說文解字》中提到“杜康作秫酒”,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中,發(fā)酵后,有芳香的氣味傳出,而一些西方國家多以葡萄的水果釀造,這就是酒的釀造法有所不同。
單單由一個“酒”字可以聯(lián)想的到很多方面,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講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出去。
3.傳播國學經(jīng)典的道德教育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國學經(jīng)典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證明,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核心是做人、倫理道德修養(yǎng)。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guī)》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修身治學等的態(tài)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兜茏右?guī)》所闡述的道理,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
其他的如《禮記》、《孝經(jīng)》、《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jīng)典蘊含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學習國學經(jīng)典,可以讓全世界人直面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
4.推廣和傳播漢語在國際的影響力
自2006年起,每年來我國留學的外國學生日益增加,他們來我國學習,除了自身選擇之外就是國家派遣。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外交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使得全世界的大多數(shù)國家都認為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友好的國家,學好漢語不僅可以了解中國文化,還能提高自身生活水平。最近我看到一篇報道,一個在中國生活了8年的法國年輕人,回到法國后在微博上大喊“趕緊把微信開到法國吧”,這點說明了我國社會發(fā)展的迅猛。就在上世紀我們還需要向其他發(fā)達國家學習,到了本世紀,我們在某些方面已經(jīng)平齊甚至趕超了某些發(fā)達國家,這些來華留學的年輕人通過到我們國家生活、學習,看到了我們社會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加上長時間的適應中國的大環(huán)境,導致他們回到本國之后發(fā)生的種種不適應,從而出現(xiàn)了上述微博上的“吶喊”,這里有著國際漢語教師的不斷貢獻。
國際漢語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授外國友人掌握漢語的任務,也肩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在全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國與國、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交流也日漸頻繁;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的普及程度也越來越廣,擴大漢語的影響力和推動作用也越來越大,尤其是提升我國在國際地位中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多學習、多提高、多實踐、多驗證,堅持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積累經(jīng)驗,傳播授道,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和教學素養(yǎng),為我國的國際漢語教學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愛君.試論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J].江南學院學報,2001(01).
[2]余敦康.《周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J].哲學研究,1991(09).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介紹:吳雨蒙,遼東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