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
早在去年8月上旬,東京市區(qū)內(nèi)就陸續(xù)出現(xiàn)關(guān)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將要展出的大型燈箱廣告,奇怪的是,廣告資訊上卻看不到“借出單位”的信息。
直至今年1月,這一外借事實正式揭露于公眾視線——日本東京博物館舉辦“書圣之后——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展出的作品中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看似尋常的文物交流,又為何引發(fā)了網(wǎng)友們?nèi)绱思ち业挠懻撃兀?/p>
書圣之后——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
地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時間:201 9年1月16日-2月24日
從展品陣容來看,這不僅僅是一個顏真卿的個展,更是一個中國書法史,以及中國書法史對日本影響的全方位梳理展。對于借展東京引起的爭議與質(zhì)疑,臺北故宮博物院向媒體公開表示,借展過程符合專業(yè)審議及程序。而針對網(wǎng)友們關(guān)于“紙壽千年絹五百”的顧慮,展覽現(xiàn)場也交出了自己的解答——《祭侄文稿》被安排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一展廳的一處獨立區(qū)域進行展示,真跡在低光玻璃展柜中進行展陳,上面展示著顏真卿書法及歷代題跋全卷的高清仿本,以及對書寫狀態(tài)的說明,以讓觀眾一窺全貌,而高仿本上面,則懸掛著《祭侄文稿》手跡的一條條紅紙放大版,整個展示可謂高規(guī)格。另外,現(xiàn)場游客禁止拍照,只有擁有許可的媒體記者可以,但也必須隔著玻璃柜進行,且不能使用閃光燈。
據(jù)悉,此次展覽將主要聚焦唐代書壇,共展出顏真卿及與顏真卿相關(guān)的書畫作品171件(組),分為“書體的變遷”、“安史之亂之前唐代的書風”、“顏真卿活躍時期的唐代書風”、“日本對唐代書風的理解”、“宋代對顏真卿的評價”、“對后世的影響”六個章節(jié),去探究顏真卿誕生的背景與巨大成就,分析唐代書法及顏體書法的影響,包括對日本的巨大影響。顏真卿的傳世書跡中,《祭侄文稿》《自書告身帖》《多寶塔碑》等都在展出之列。此外,懷素《自敘帖》《小草千字文》、蘇軾《行書李白詩卷》等書法珍品也將一同展出,可謂盛況空前。
拋開爭議的孰是孰非,我們不妨將目光聚焦到此次事件的主角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或許會對這一作品產(chǎn)生新的價值認知。
人人盡知三大行書《蘭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此三幅中國書法作品,皆可謂見生死、見天地的神作。三者雖無一例外皆為草稿,且顯得潦草,《祭侄文稿》卻是其中涂抹修改最多、字型最潦草的,有些地方甚至寫到筆鋒里的墨都已經(jīng)干了,是硬生生蹭出來的字跡。而正是這么一幅“潦草”之作,卻成為了文物界公認的傳世墨跡中,顏真卿最為巔峰、最為可靠之作,被元代書法家鮮于樞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之后的“天下行書第二”。
《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卻有30余處涂抹。而涂涂畫畫的原因,就是作書之時,顏真卿早已被滿心的痛苦所淹沒,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謹慎。難以想象,這是顏真卿在五十多歲時,面對著自己侄子的頭骨寫的。侄子被叛軍所斬殺,一起遇害的還有顏真卿的兄弟,被肢解而死,當時只找回了一只腳。顏真卿強壓著憤怒和悲痛寫祭文,他回憶侄子的好,寫到“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時,情緒已經(jīng)洶涌難抑。寫到“賊臣不救”往后,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張老淚縱橫的面孔,悲憤欲絕、顫抖不止。終于寫到最后“嗚呼哀哉”的時候,字形早已失去控制,寫字的人幾乎要哭斷了氣了。
《祭侄文稿》可以稱得上是我們能看到的最鮮活的大唐遺跡了,它并沒有多么工整,到處都是涂抹的痕跡,甚至它也不漂亮,內(nèi)容也不吉利,然而,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老英雄,一代書法宗師,在那樣一個空前盛世崩塌的時刻,把半生的淚留在了紙上。無論是《祭侄文稿》還是其他的墨寶書畫,未來是否展出、在何處展出,正如《祭侄文稿》里留下的這枚印章——“子孫保之”——愿華夏子孫的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敬之、愛之、保之。
《祭侄文稿》
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1 261年,麻紙本,行書,縱28.2厘米、橫75.5厘米,共234字,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等印。曾經(jīng)宋宣和內(nèi)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nèi)府等收藏,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公元758年,面對巨大的國難與家變,更不舍其侄遇難,顏真卿在無比悲憤和激動下,揮淚振筆疾書,寫下《祭侄文稿》,敘述了一段國仇家恨的歷史,是象征華夏兒女“氣節(jié)”的無雙至寶。后世書法名家輩出,但臨帖千百遍也無法達到它的氛圍。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涂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jié)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日。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轂。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口制”涂去,改“被脅”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涂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衆(zhòng)不救”涂去)。賊臣不(“擁”涂去)救。孤城圍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爲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guān)。(“河東近”涂去)。泉明(“爾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涂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涂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五馬圖》
此次大展的另一焦點是《五馬圖》,為北宋大畫家李公麟所畫,也是百年來第一次公開亮相。相對于之前流傳的珂羅版黑白的《五馬圖》,此次展出的《五馬圖》不僅人物有著色,而且第二、三匹馬也有著色,尤其是第三匹馬正如其名“好頭赤”,全身充斥著赤黃色。
畫卷分五段,前四段均有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題簽,卷尾有黃氏跋語,另有南宋初的曾紆跋,言及黃庭堅題于元祜五年(1090年)。此卷南宋時歸內(nèi)府收藏,入元、明,經(jīng)柯九思、張霆發(fā)諸家遞藏,康熙年間藏河南商丘宋犖家,乾隆時入清宮乾隆皇帝兩次在《五馬圖》圖上題文,著錄于《石渠寶笈重編》。此卷自清代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杰名義盜運出宮后,至今已近百年;流入日本后曾被藏家宣稱毀于二戰(zhàn)戰(zhàn)火,后藏家并未選擇拍賣.(這至少是賣十億以上的寶貝).而是捐給了東京博物館。
《自書告身帖》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傳本,自署書于建中元年(780年)八月二十八日??瑫?,紙本,告文一篇,凡33行,計255字。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曾藏墨跡本。
此帖又稱《自書太子少師告》,傳為顏真卿所書的墨跡,后面有蔡襄、米友仁、董其昌跋。蔡跋:“魯公末年告身,忠賢不得而見也。莆陽蔡襄齋戒以觀,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顏真卿自書告。紹興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覽、審定。”是帖曾收入宋內(nèi)府,后又曾為韓胄、賈似道,明韓逢禧,清梁清標、安歧以及清內(nèi)府收藏,后賜與恭親王奕。鈐有“紹興”、“內(nèi)殿秘書之印”、“安歧之印”、“乾隆御覽”、“恭親王章”等鑒藏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