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清
摘?要:人們的日常會話都包含著禮貌用語。它雖普及,但是相關(guān)的語言禮貌理論卻值得深入研究。越是普遍認(rèn)知的常識,往往越難概括普遍適用理論。通過相關(guān)理論的比較,探究出相對全面的語言禮貌模式。從而證明夸張可以提升普遍存在的禮貌用語功能,因為夸張的本質(zhì)是事實。不少語言學(xué)家已證實夸張在日常會話中普遍存在,說話方和聆聽者之間的語言互動,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夸張?zhí)嵘Y貌用語的表達(dá)力。
關(guān)鍵詞:語言禮貌;日常對話;夸張;功能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1-0122-05
引言
夸張,作為語言的一種修辭手段,讓語言變得生動活潑,富于情感表達(dá)力。雖然在以前,這種修辭手段經(jīng)常使用在文學(xué)作品中,現(xiàn)在它卻發(fā)展成為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語言現(xiàn)象,因為它的本質(zhì)是真實思想的反映。說話方和聆聽者之間通過互動合作,相互理解,使夸張修辭獲得理想的效果。而日常言語的交流離不開禮貌用語,那么無處不在的夸張能否加強普遍存在的日常禮貌用語交流呢?
首先,我們探討一下什么是禮貌?大多數(shù)人在談及這個話題時,都深信自己完全了解禮貌的定義,因為禮貌是一個日?,F(xiàn)象。人們熟知禮貌如同熟知自己一般,因為幾乎從牙牙學(xué)語開始,家長們就已經(jīng)有意或無意地培養(yǎng)孩子的禮貌意識了。但是,要定義“禮貌”的標(biāo)準(zhǔn)并非易事。Watts在《禮貌》一書中提及[1]1,10,有些人把禮貌的行為等同于社會認(rèn)同的正確的或者合適的行為規(guī)范; 而有些人認(rèn)為禮貌的行為是文明人的品質(zhì)特點。有些人把有禮貌的人描繪成那些樂于為他人著想的人,而另一些人則提出禮貌的人是那些謙遜、謙卑的人。甚至有人把禮貌行為歸為負(fù)面一類,認(rèn)為它體現(xiàn)著不真誠、傲慢或者冷漠等。盡管提及的這些禮貌行為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rèn): 禮貌并不是天生所具備的品質(zhì),人們必須靠后天習(xí)得,在社會生活中不斷運用,才能成為一名有禮貌的人。鑒于禮貌的“日常性質(zhì)”,它在生活中如此普遍又普通,也許人們會很詫異地發(fā)現(xiàn)它在語言的社會研究中占據(jù)著如此中心的位置,并且近年來,它一直是語言語用學(xué)熱烈討論的一個話題。但是,術(shù)語“禮貌”二字和人們?nèi)粘A私獾亩Y貌完全不同,它主要關(guān)注的是口語交流研究中的獨一無二的禮貌用語,也就是本文旨在研究的“語言禮貌”(linguistic politeness)。
幾十年來,許多語言學(xué)家都在嘗試研究這一歷來難懂的語言禮貌領(lǐng)域。雖然大量的研究和文獻(xiàn)作品因此蜂擁而至,但是對于禮貌的定義似乎一直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界定。語言學(xué)家Lakoff對它的定義是[2]社會促進(jìn)禮貌的發(fā)展是為了減少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摩擦。而Leech的說法是: 禮貌是[3]策略性地避免沖突,它是可以測量的,看你花了多少努力以避免沖突,以及建立和維持禮儀。Brown和Levinson則指出禮貌是[4]61是一種復(fù)雜的體系,用來軟化使人丟面子的行為。盡管這些著名的語言學(xué)家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定義禮貌,但不得不承認(rèn)的是他們都認(rèn)同一個觀點: 說話者可以把禮貌作為一種語言交流的策略,以達(dá)到日常交流中的社會平等、和諧等目的的作用。
因此,禮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展開語言禮貌研究之前,首先要討論一下Grice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因為根據(jù)Watts的理論[1]56,該原則是語言禮貌模式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一、合作原則
英國的語言學(xué)家Paul Grice提出[5]88,在多數(shù)情況下,語言交流中的合作關(guān)系普遍存在,因此人們可以把它稱作為合作原則。人們在談話過程中必然會遵循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為了使談話既有效率又有效果,人們往往會遵循以下準(zhǔn)則:一是Quantity:談話內(nèi)容盡可能充實、詳盡,但也不要超出談話主題;二是Quality:不要說假話,也不要說你不確定的內(nèi)容;三是Relation:一定要說和談話主題想關(guān)的內(nèi)容;四是Manner:說話內(nèi)容要清晰明了,避免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同時還需避免過度冗長,應(yīng)該做到簡潔、順暢。具體見下表[6]37:
The maxims:
Quantity
1. 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s of the exchange).
2. 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o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Quality?Try to make your contribution one that is true.
1.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2. 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
Relation Be relevant.
Manner Be perspicuous.
1. Avoid obscurity of expression.
2. Avoid ambiguity.
3. Be brief (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
4. Be orderly.
除此之外,Grice還曾提出,除了上述準(zhǔn)則外,合作原則也許還需補充更多的準(zhǔn)則,其中之一可能就是禮貌準(zhǔn)則[1]58。
二、禮貌原理
了解語言的語用現(xiàn)象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禮貌的屬性。迄今為止,關(guān)于語言禮貌,西方文化有好幾種不同的理論。這其中,大家公認(rèn)的最具影響力以及最普遍認(rèn)可的就是Lakoff,Leech,Brown and Levinson這三方的觀點。
(一)清晰、禮貌
Robin Lakoff關(guān)于禮貌的研究是由她一系列相關(guān)主題的文章組成,依托這些文章,她把禮貌現(xiàn)象概念化了。當(dāng)代對于語言禮貌的關(guān)注,也深受她這些作品的影響。
Lakoff建議把禮貌和Grice的合作原則整合在一起,形成語用技能的兩條規(guī)則[7]:(1)清晰;(2)禮貌。事實上,規(guī)則1就是Grice的合作原則,她重新命名為談話規(guī)則。規(guī)則2包含了三條新內(nèi)容,請見下圖[1]60: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Lakoff介紹了禮貌的不同形式,從正式禮貌到非正式禮貌,再到親密的禮貌。其中的規(guī)則A是最正式的禮貌,它適用于最正式的場合,即說話雙方都認(rèn)可彼此間的權(quán)利和地位的差距。例如,雇主和雇員,或者市長和普通市民等具有明顯社會差距的關(guān)系。避免強迫就是指說話方(權(quán)利方)不應(yīng)阻礙聽話者去做他/她所渴望做的事情。換句話說,當(dāng)說話方要求聽者去做他/她不情愿做的事情的時候,根據(jù)規(guī)則A的禮貌要求,說話方會盡力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或是先征詢聽者的意見是否想做,或者向聽者道歉,讓他們做了不想做的事情。還有一點需要提及,正式禮貌不帶任何私人感情色彩。說話方會盡全力減少向聽者施壓,即盡量不強迫聽者認(rèn)同他們彼此雙方作為人類都有相同的弱點,因而聽者要幫助說話方完成他的要求或指令。他們之間的對話應(yīng)排除個人偏好、問題、意見、感情等。簡而言之,他們之間的任何談話內(nèi)容都不應(yīng)涉及情感,這也意味著雙方應(yīng)避免在公眾場合談及太過私人的各種禁忌。
Lakoff的Rule B適用于非正式場合,即談話雙方有著幾乎相同的權(quán)利和社會地位,但是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親密。例如,在同一所大學(xué)不同部門工作的同事,或者在同一間教室的兩位新同學(xué)。提供選擇意味著說話的時候不用第一人稱,或是不直截了當(dāng)?shù)卣劶澳呈?。其實就是說話要有保留或是比較含蓄。這樣一來,說話方的意見或請求就可以被聽者忽視,以避免被直接拒絕或反駁,顯得非常不禮貌。以下兩例句,對此做了很好的說明。
(1)It looks like that he will soon get a new job. (Hedged: using “it” to substitute for “ first person”.)
看上去他馬上就能得到一份新工作了。(這里用“it”代替了第一人稱,感覺并不是說話人作為第一人稱的想法)
(2)I am starving to death. (Implicated: I am so hungry, please let me have something to eat.)
我快餓死了。(這里暗含的意思是我非常餓,快點讓我吃點東西吧。并不是真的要死了)
Lakoff的Rule C用在親密的朋友之間。即使是親密愛人,也需遵循此條規(guī)則,不然的話,他們將漸行漸遠(yuǎn)??梢栽囅胍幌拢浅SH密的戀人或是親密無間的好友,他們之間的對話卻是極其正式或是非常禮貌,這樣的情景會多么奇怪。每一個人都會一眼看出這兩人之間一定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而且會想是什么原因?qū)е铝怂麄冴P(guān)系的變化(惡化)。在親密的禮貌體系中,談話雙方可以暢所欲言,什么都公開,幾乎無秘密可言。談話雙方不僅表現(xiàn)出對于對方的喜愛,而且是相互認(rèn)可和信賴,因為他們分享了各自的生活、情感以及喜好等細(xì)節(jié)。
以上所提及的三條規(guī)則的確涵蓋了禮貌原理的大部分,但是,根據(jù)Jaszczolt的說法[8]314,它們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并不能確信人們是否只需要這三條規(guī)則就能支配所有的禮貌用語。其次,這些規(guī)則內(nèi)容之間有相當(dāng)多的重疊,它們之間的使用界限還不夠明確。
而且,從Lakoff的整個禮貌規(guī)則來看,存在較為嚴(yán)重的欠缺。Watts指出[1]60,如果說話者真的按照這個禮貌理論的三個原則A、B、C來做的話,他/她一定會在談話過程中違反談話原則。事實上,Lakoff自己也充分意識到了這個左右為難的境地,因此她提出[7],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當(dāng)清晰和禮貌起沖突,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讓禮貌取代清晰。正如Watts所說[1]60,Lakoff這樣的解釋并不能改變事實,即遵循了這三條規(guī)則便意味著違反了談話規(guī)則??梢?,Lakoff的禮貌理論還不夠完善。
(二)人際間的言辭交流
與Lakoff的禮貌理論相比,Geffrey Leech的理論更為詳盡和復(fù)雜。根據(jù)Watts的說法[1]63,Leech試圖建構(gòu)一個他所謂的普遍語用論模式,以說明人們在交流中如何運用語言,而他所研究的語言禮貌現(xiàn)象正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與Lakoff不同,Leech并不旨在解釋語用能力。換句話說,他并不關(guān)注于創(chuàng)建一個高度精確的正式規(guī)則,諸如那些句法或語義構(gòu)成中的規(guī)則。Leech[9]10,15給予普通語用論(general pragmatics)的概念是語言中用于交流的普通條件。 他研究普通語用論的方法是研究言辭交流,因為語言最有效的作用存在于它最普遍的目的,即日??谡Z交流。請見下表[9]149,Leech的理論包含了交流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伴隨著反諷、玩笑、興趣和樂觀原則。
根據(jù)Leech的說法[9]80,82,禮貌原則的主要目的是在交流群體中建立和維持禮貌的情感。禮貌原則扮演的常規(guī)角色是維持社會平等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這樣可以促使人們假定交談?wù)邚淖畛蹰_始就相互合作了。Leech建立禮貌原則的另一個原因,從本質(zhì)上說和Lakoff一樣,是對Grice的合作原則的補充。因為如果合作原理中的一些明顯的特例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那么就說明這個原理存在缺陷。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可以看出禮貌原則的出現(xiàn)不僅僅是對于合作原則的補充,還是它必要的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把合作原則從存在的問題中解救出來。禮貌準(zhǔn)則如下[9]132:
TACT MAXIM (in impositives and commissives)
(a) Minimize cost to other
(b) Maximize benefit to other
GENEROSITY MAXIM (in impositives and commissives)
(a) Minimize benefit to self
(b) Maximize cost to self
APPROBATION MAXIM (in expressives and assertives)
(a) Minimize dispraise of other
(b) Maximize praise of other
MODESTY MAXIM (in expressives and assertives)
(a) Minimize praise of self
(b) Maximize dispraise of self
AGREEMENT MAXIM (in assertives)
(a) Minimize dis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
(b) Ma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
SYMPATHY MAXIM (in assertives)
(a) Minimize anti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
(b) Maximize sym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
從中可以看出,前四個準(zhǔn)則成對出現(xiàn)是因為它們是雙極的,損失—獲利,表揚—批評。另兩個準(zhǔn)則是單極的,同意和同情。從下面的例句中[9]136可以看出,Tact Maxim和Generosity Maxim很好地解釋了為何例3禮貌,而例4不是。因為例3把他人利益最大化,而把自己損失最大化。例4恰恰相反。
(3)I can lend you fifty dollars.(我可以借你50美金。)
(4)You can lend me fifty dollars.(你可以借我50美金。)
Approbation Maxim和Modesty Maxim解釋了為何例5、6禮貌,而例7、8不是。
(5)How clever of you!(你多聰明?。?/p>
(6)How stupid of me?。ㄎ叶啾堪。。?/p>
(7)How clever of me?。ㄎ叶嗦斆鳎。?/p>
(8)How stupid of you?。愣啾堪。。?/p>
至于Agreement Maxim[9]138,有一種趨勢是夸大雙方之間的認(rèn)同,而通過抱歉減輕不認(rèn)同。例9中的B和C對于A的不同表態(tài)證明了以上理論。
(9)A: These flowers are beautiful, arent they?(這些花真漂亮,是嗎?)
B: Yes, of course. They are absolutely beautiful?。ㄊ堑?,它們絕對漂亮。)
C: Yes, they are beautiful. But the color seems too bright.(是的,漂亮。但是顏色似乎太鮮艷了。)
例10中B的回應(yīng)可以看作是一種同情,對于A的狗狗的不幸表示同樣難受的心情。這是Sympathy maxim的最佳例證。
(10)A: My cute dog died yesterday.(我可愛的狗狗昨天去世了。)
B: Im really sorry to hear that.(很遺憾聽到這樣的事情。)
以上這些準(zhǔn)則都“挽救”了合作原則。在上述的理論中,Leech除了包含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外,還在更高層次增加了兩個原則。反諷原則[9]142(Irony Principle)是說話者看上去禮貌,其實并不禮貌。它的目的是通過諷刺的話語避免直接批評,如例11,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最近針對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所說的:
(11)With friends like him, who needs enemies?(有了像他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反諷用一種似乎友好的方式攻擊他人,而banter[9]144(逗笑)卻用攻擊他人的方式顯示友好,這就是Banter Principle。為了表示和聽者關(guān)系非常親近,說一些明顯的假話或是不禮貌的話語以彰顯兩人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 例如,母親在家歡迎放學(xué)回家的7歲男孩,“Oh, my little naughty boy comes back.” (天啊,我的小搗蛋鬼回來了。)盡管從表面看,naughty一詞是負(fù)面的,但事實上,恰是這個單詞表現(xiàn)出了母子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
除此之外,Leech還增加了兩個普通策略,興趣原則[9]146(Interest Principle)和樂觀原則(Pollyanna Principle)。前者的定義是說的話讓人無法預(yù)測,因此讓聽者感興趣。例12和例13分別運用了低調(diào)和夸張的方法證實了此原則。
(12)He didnt try in vain.(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13)Mary, to me, youre the whole world, and the moon and the stars.(瑪麗,對我來說,你就是我的整個世界,是天上的月亮和星星。)
例12是低調(diào)的說法,實際的意思就是他成功了。例13正好相反,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明顯地展示了一個男人對于女人的充滿激情的愛意。眾所周知,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愛聽甜言蜜語。誠如這樣的夸張禮貌用語可以使人的心情更加愉悅和舒暢。因此,這里的夸張說法在提升禮貌程度時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根據(jù)McCarthy和Carter的說法[10],人們每天的日常交流中會出現(xiàn)成千上萬的夸張用語,而且這其中相當(dāng)一部分會提高禮貌程度。但是,很不幸的是Leech只提及了一些夸張用法,對此并沒有展開下去,進(jìn)行更深入的研究。
Leech認(rèn)為,樂觀原則[9]147是指人們相比較生活中的陰郁面,更傾向于看到樂觀的一面,并且假定在談話中,人們更愿意交流愉快的話題,而不是令人不快的主題。
禮貌原則,反諷,逗笑,興趣和樂觀原則,再加上Grice的合作原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方法來進(jìn)行話語分析,也就是Leech命名的人際間的言辭交流(Interpersonal Rhetoric),他假定這個框架普遍有效。但是,Jaszczolt卻認(rèn)為[8]316,317,跨文化的交談數(shù)據(jù)并沒有激發(fā)這些原則,這些原則似乎是從英國人所使用的說話策略中派生出來的,并不能適用于其他所有的不同文化場景。而且,它們引發(fā)了一些嚴(yán)重的方法論問題,沒有外部的動機來提出這些準(zhǔn)則。用不斷增加準(zhǔn)則的方式來彌補Grice理論中出現(xiàn)的一個又一個新問題的解決方法非常不可靠。人際間的言辭交流這一理論框架似乎在方法論的嚴(yán)謹(jǐn)性和普遍性方面都不夠充分。特別是其中的禮貌原則,其中一個個形成準(zhǔn)則的標(biāo)準(zhǔn)太過模糊。禮貌準(zhǔn)則的多樣性以及開放性顯示只要有無法解釋的禮貌表達(dá)方式出現(xiàn),就會輕易地增加一條新準(zhǔn)則。
(三)禮貌的面子威脅行為和策略
Brown和Levinson建立的禮貌理論最初于1978年問世。與Lakoff以及Leech的理論一樣,他們的理論也是建構(gòu)在Grice的合作原則基礎(chǔ)之上的。與此同時,他們采納了Goffman的面子概念來解釋禮貌用語行為。根據(jù)Goffman[11]的理論,面子是一個人的自尊以及在公眾中的自我形象。眾所周知,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本能地希望維護(hù)以及提升自己的面子。Brown和Levinson認(rèn)為,通常人們在交談中會相互合作以維護(hù)大家的面子。這也就是說人們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子,用來衡量如何合作才能維持面子。根據(jù)他們的理論,面子是一個基本需求,每個人都知道他人渴望面子,因此每個人都會盡力滿足對方的面子,這對雙方都有好處。如果有人打破了這個界限,那么他就會丟失面子[4]62。
面子有兩個方面: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Brown和Levinson認(rèn)為,消極面子是指人們不希望任何人阻礙他們的行為,他們需要獨立,渴望行動的自由,不希望任何人干涉他們的行為。而積極面子是指人們希望他們的需求被他人認(rèn)同,即有人接受、喜愛他們的需求,并且他們可以融入有相同需求的群體,大家共享同樣的需求[6]62。這里強調(diào)的是大家需要尊重他人的自我形象,與此同時自己的形象也被他人認(rèn)可和欣賞。盡管這兩種術(shù)語似乎是面子理論的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但其實它們代表了同一件事,即人們渴望保留面子。正如Scollon和Scollon[12]所說,沒有不要面子的交流。
除了聾啞人之外,人際交往間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說話。但是,Green[5]144認(rèn)為,但凡進(jìn)入交談,就有丟失面子的可能性。例如,請求、建議、批評等所有的行為都可能威脅到他人的面子或是自己的面子。因此,它們就被稱為面子威脅行為(FTA: face-threatening acts)。
人們可以選擇避免做損傷面子的事情,但也就意味著幾乎不能說話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直施行面子威脅行為。而且,根據(jù)Brown和Levinson的理論,它可以被劃分為on record和off record,詳見下表:
前者的旗下還可再分成兩類:不補救和補救行為。不補救[4]94,95是指說話依照Grice的合作原則,只說主要原因,即說話的目的。也就是說話者希望面子威脅行為的效用最大化,而不太考慮迎合聽者的面子問題。譬如,在緊急或絕望的情況下,人們根本不需要做出補救行為,例14就是最好的證明。試想當(dāng)某人走在大街上,突然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塊香蕉皮,正在這時,一位老太太過來了,因為沒有留意腳下,馬上就要踩上去,某人的第一反應(yīng)肯定是脫口而出:
(14)Watch out!(當(dāng)心?。?/p>
而至于后者,補救行為要么是消極禮貌,要么是積極禮貌。積極禮貌是指說話雙方相互合作,說話方和聽者共享滿足感。消極禮貌是尊重并維持彼此的社會距離和自由,不強加干涉。例15和例16分別闡釋了以上兩種現(xiàn)象。
(15)How absolutely fantastic?。▽嵲谑翘瞬黄鹆耍。?/p>
(16)Im sorry to cause you millions of trouble?。ㄎ液鼙附o你帶來了這么多的麻煩!)
如果采用面子威脅行為中的off record,說明說話者希望避免承擔(dān)面子威脅行為的責(zé)任。換句話說,他不會直說。因此聽者可以像沒聽到一樣,忽略說話方的話語,這樣一來,可以保留雙方的面子。例如:
(17)Hundreds of cars were blocking the road.(幾百輛車把路堵住了。)
這句話可以被看作是遲到的借口。如果聽者相信,他可以回應(yīng), “Really? Thats too bad. But its not your fault.”(是嗎?太糟糕了。不過這不是你的錯。)反之, 聽者不相信的話,可以只當(dāng)沒聽見。顯然,off record的策略有些違反了Grice的合作原則[4]211。
總體來說,根據(jù)Green,Jaszczolt以及Watts等學(xué)者的說法,Brown和Levinson的理論相比本文之前提及的幾種禮貌理論更成功地形成了禮貌理論的普遍模式。但是,關(guān)于普遍適用這一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Jaszczolt認(rèn)為,對于此模式是否能在所有文化層面適用這一關(guān)鍵問題并沒有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但是,權(quán)威的哲學(xué)理論指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事情,這里的普遍只是一種相對概念。它指的是大多數(shù)情況,而不是所有。眾所周知,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有特例,因此,對于一個理論來說,能考慮到大多數(shù)情況就足矣了。Jaszczolt本人也承認(rèn)[8]327,盡管自Brown和Levinson的理論問世以來,出現(xiàn)了大量的討論語言禮貌的文獻(xiàn),但是理論上有進(jìn)步的建議仍舊缺乏,Brown和Levinson的理論仍然是迄今為止最好的語言禮貌理論。
加之,與Lakoff以及 Leech的禮貌模式相比,Brown和Levinson的理論的確更加全面。盡管Lakoff的規(guī)則和他們的策略有相似之處,但是Green 指出[5]145這兩種方法之間仍存在差別。例如,Brown和Levinson的方案在說話雙方的權(quán)利存在巨大差異時,他們可以使用不同的禮貌策略進(jìn)行應(yīng)對。至于Leech的禮貌原理準(zhǔn)則實在太具體,上文已提及,一個新的準(zhǔn)則隨時可以輕易添加。這樣一比較,還是Brown和Levinson的理論更通用,適用范圍更廣。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若要研究禮貌語用,最佳的理論就是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策略。在《交流視角下的夸張修辭研究》[13] 一文中,作者已論證,夸張在日常生活的交談中無處不在??鋸埖谋举|(zhì)是事實,它只是過分夸大了說話人想要表達(dá)的意思,以突出自身的強烈情感,從而使聽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對方所要表達(dá)的真正含義。例15—17都是典型的夸張用語。例15顯示了說話人對于某樣?xùn)|西的強烈喜好。如果這樣?xùn)|西屬于聽者,那么說話雙方必然會因相近的愛好而拉近彼此的距離,變得親密。例16中的millions of trouble是一個典型的夸張,從這種修辭中,聽者可以更形象地感受到說話方道歉的真誠態(tài)度。例17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可以避免直接的面子威脅行為,說話者運用夸張間接地強調(diào)遲到的理由。盡管在Brown和Levinson的書中,夸張的使用只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出現(xiàn)在Positive politeness的策略2中,一次出現(xiàn)在Off record的策略5中,但是已經(jīng)可以證明夸張的確是提升禮貌用語的一種好方法。普遍存在的禮貌用語和普遍存在的夸張相結(jié)合,更好地促進(jìn)了人際交流,加強了和諧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