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偉,陸宗健,高宏遠,韓 雪
(1.長春工程學院水利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長春 130012; 2.吉林省水工程安全與災害防治工程實驗室,長春 130012;3.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長春 130021)
尾礦庫作為礦山生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初期壩、堆積壩、排水系統(tǒng)等組成[1]。據(jù)相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尾礦庫事故是由于排水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造成的,所占比例約達60%[2]。所以,尾礦庫排水系統(tǒng)能否正常運行,關系到尾礦庫的安全,需要引起重視。
該尾礦庫泄流能力的計算依據(jù)《尾礦設施設計參考資料》[3]提供的經(jīng)驗公式。
1)水位未淹沒框架圈梁時
(1)
2)水位淹沒框架圈梁時
(2)
式中:na為同一橫斷面上排水口的個數(shù);m為堰流量系數(shù);ε為側(cè)收縮系數(shù);ba為一個排水口的寬度(m);Hy為溢流堰泄流水頭(m);ωc為一個排水窗口的面(m2);Hi為第i層全淹沒工作窗口的泄流計算水頭(m);H0為最上層未淹沒工作窗口的泄流水頭(m)。
(3)
式中:φ為此時井口淹沒系數(shù);ωs為井筒水流收縮斷面面積(m2);Hj為井口泄流水頭(m)。
(4)
式中:φ為此時排水管進口淹沒系數(shù);Fs為排水管入口水流收縮面積(m2);H為計算水頭(m)。
(5)
式中:μ為排水管出口斷面淹沒系數(shù);Fx為排水管下游出口斷面面積(m2);Hz為計算水頭(m)。
對于一般的調(diào)洪演算,可以采用水量平衡計算,尾礦庫內(nèi)任一時段Δt的水量平衡方程式如式(6):
(6)
式中:Q1、Q2為時段始、終尾礦庫的來洪流量,m3/s;q1、q2為時段始、終尾礦庫的下泄流量,m3/s;V1、V2為時段始、終尾礦庫的蓄洪量,m3。
某公司擬建的尾礦庫,等級為二等,初期壩址處最低高程為495.00 m,主溝谷嶺頂最大高程為937.70 m,相對高差442.70 m。初期壩以上主溝谷全長3.70 km,初期壩址以上溝底坡度約為7.4%。新建尾礦庫尾礦壩總堆高143.00 m,總庫容4 523.29×104m3。尾礦庫的排水系統(tǒng)采用5座排水井接5座排水豎井接5座排水隧洞的布置形式,其中排水井為框架式,井徑為3.5 m,排水豎井的尺寸為3 m,排水隧洞為圓拱直墻式,尺寸為2.2 m×2.2 m。
尾礦庫各使用期的防洪標準應根據(jù)使用期庫的等別、庫容、壩高、使用年限及對下游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確定[4]。根據(jù)規(guī)范,將該尾礦庫分為4期,由提供的尾礦庫匯水面積、溝谷長度、平均坡降等資料,采用簡化推理公式及《吉林省小水庫簡易算水賬方法》分別計算出各使用期不同洪水標準的洪峰流量及洪水總量,通過兩種洪水計算方法綜合比較,最終采用簡化推理公式法進行洪水計算。成果見表1。
表1 庫區(qū)洪峰和洪量計算成果
通過概化多峰三角形法推求的防洪標準為0.5%,0.2%,0.1%的洪水過程線,如圖1所示。
圖1 單位線法計算所得的洪水過程線
該尾礦庫排水設施設計采用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布置形式為排水井接排水豎井接排水隧洞。根據(jù)規(guī)范,對該尾礦庫進行分期使用。初期采用200 a一遇的洪水的防洪標準,壩頂標高545 m,壩高43 m,4等庫,由1#排水井泄洪;中前期采用500 a一遇的洪水,壩頂標高562 m,3等庫,由2#排水井泄洪;中后期和后期采用1 000 a一遇的洪水,壩頂標高分別為602 m、645 m,尾礦庫的等別均為2等庫,泄洪的進水口為3#和5#排水井[5]。對各期庫不同標高下的排水構筑物進行泄流能力計算,計算結(jié)果如圖2。
(a)標高545 m
根據(jù)尾礦庫區(qū)地形圖所得到的各運行期調(diào)洪庫容,結(jié)合泄流曲線(圖2)和洪水過程線所得到調(diào)洪演算的成果見表2。
表2 調(diào)洪演算成果
從表2可以看出,尾礦庫在各運行期的壩頂標高下,汛期最小干灘長度和安全超高均符合規(guī)范的要求,且隨著壩體的升高最小干灘長度和最小安全超高越大,由此可知,尾礦庫排水構筑物的泄洪能力是滿足要求的。
現(xiàn)行的AQ2006—2005《尾礦庫安全技術規(guī)程》規(guī)定[6],尾礦庫排水構筑物的形式及尺寸應根據(jù)水力計算及調(diào)洪演算確定,但對一、二等尾礦庫及特別復雜的排水構筑物,還應通過水工模型試驗驗證[7]。因此,對該尾礦庫的排水設施進行了水力學模型試驗,來進一步對它的排水構筑物的安全作出評價。
3.5.1 泄流情況
本次試驗,根據(jù)SL 155—2012《水工(常規(guī))模型試驗規(guī)程》[8]進行模型設計,選用正態(tài)、整體模型,并用有機玻璃制作排水井及排水洞。試驗設置了4種工況,每種工況模擬了尾礦庫不同運行期下的泄洪情況(如圖3所示)。
從調(diào)洪演算(表2)的結(jié)果可知,后期運行時,最大下泄流量為17.25 m3/s,結(jié)合對試驗的流態(tài)觀察,堰上水頭<1 m時,排水系統(tǒng)處于無壓狀態(tài)的結(jié)論??芍?,排水設施基本處于無壓泄流工作,從而能保證排水設施的長期使用[9]。
3.5.2 壓力量測
本實驗還對排水井的底部、排水支洞的中間部位、排水主洞和排水支洞交接處下游等地方進行了壓力測試。結(jié)果表明:對于每一組排水設施來說,當處于有壓泄流時,排水支洞測壓管壓力為正值,排水主洞上測壓管出現(xiàn)負壓,并伴有氣泡產(chǎn)生;排水豎井底部壓力較大,設計時應予以重視,以防對排水豎井的正常工作產(chǎn)生不利影響。
(a)標高545 m
通過對尾礦庫排水系統(tǒng)的調(diào)洪演算和模型試驗的結(jié)果分析可知:
1)尾礦庫在各運行期的壩高下,汛期最小干灘長度和安全超高能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并且隨著壩高的增加而增大。說明尾礦庫各運行期的排水構筑物的泄洪是滿足要求的。
2)在尾礦庫后期運行中,尾礦庫基本處于無壓狀態(tài)下泄流,從而能保證排水設施的長期使用。
3)從壓力測試得知,各運行的排水豎井底部壓力較大,設計時應對此予以重視,以防對排水豎井的正常工作產(chǎn)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