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支撐起生命和心理健康。擁有它的人,主觀滿意度高,樂觀自信;缺乏它的人,生活滿意度低,焦慮恐懼。
病因:受過冷落和傷害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有下面一些經(jīng)歷:
1.家庭氛圍差。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6至24個月的嬰幼兒與父母的關(guān)系決定其成年后的安全感。假如得不到母親的悉心照料,需要得不到滿足,啼哭無法得到回應(yīng),孩子就難以產(chǎn)生基本的信任感。兒童時期,如果父母經(jīng)常爭吵、情緒陰晴不定、教育方式粗暴等,孩子的心靈長期被緊張、恐懼、不安折磨著,久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2.曾被傷害過。有過失戀經(jīng)歷的人可能會在下一段戀情中疑神疑鬼。曾經(jīng)歷過貧窮的人會對金錢匱乏心有余悸,進而不擇手段地“撈錢”……盡管安全感更多是自己的事兒,但有一些人和事容易讓人感到不安全,言行與往常不一致,或言行舉止與眾不同的人,比如表情陰冷、成天不說話、愛穿奇裝異服者,也容易給大家?guī)聿话踩小?/p>
處方:放下得失多交友
第一,正確認識自我,提升自信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據(jù)著最穩(wěn)固的資源,但一定擁有這樣的天賦——“不在乎有的,不惦記沒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強扭的。覺得什么都是自己的,萬一什么都不是了也無所謂。”
第二,別胡思亂想。當出現(xiàn)不安全感時,嘗試做積極的歸因。比如打電話給朋友,對方?jīng)]有接,不要認為他不在乎自己,人家可能就是在開會。
第三,多交朋友,提高社會支持度。最保險的不是存款,而是有幾個真心實意的好朋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能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與滿足感,還能在困難時幫助自己。同時,助人行為可以改善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