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近視高發(fā)、肥胖頻現(xiàn)、力量不足……當前,關(guān)于青少年體質(zhì)狀況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堪憂。近日,一位特級教師談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席話引人深思:“只要我們學生的睡眠得不到滿足、體質(zhì)在下降、近視在增加,我們的教育改革就黯然失色?!?/p>
青少年的健康基于強健的體魄,體育運動是促進身心發(fā)育的有效手段。一些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制約體育教學最主要的因素是體育尚未成為升學考試科目。誠然,在應(yīng)試的指揮棒下,要讓青少年加強體育鍛煉,提高體育考試在考試體系中的權(quán)重無疑是有效途徑,但僅憑應(yīng)試的功利態(tài)度怕是難以起到科學合理的鍛煉效果。
筆者上初中時因中考科目有體育加試,學校便把體考科目練習作為強制要求。被繁重的功課考試壓得喘不過氣的學生,不僅體育課上要練習,還要每天早晨五點鐘起床,趕早自習前去練習。不分寒暑的“填鴨式”、“應(yīng)試型”體育教學,會給學生造成很大心理負擔,以致一提起運動就心生反感。
再如,中學時課間必須要做的課間操和眼保健操,初衷是讓學生緩解疲勞、舒筋活骨,但一些學校執(zhí)行起來強制色彩太濃,由教師、學生干部監(jiān)督出操情況,動輒記過批評,讓不少孩子反感,反而不好好去做。
增強青少年體質(zhì)迫在眉睫卻又急不得,需要多管齊下,以科學合理的引導,讓青少年認識到體育運動的價值,從而自覺自發(fā)運動,決不能“趕鴨子上架”。強健體魄如此,教育的其他方面,如知識的獲取、心靈的陶冶、性情的磨礪莫不如此。
追求健康體魄的同時,心理的健康同樣不容忽視。如今,“焦慮”似乎成了繞不開的普遍話題。升學焦慮、職場焦慮,不努力焦慮、努力也焦慮,貧窮焦慮、富有也焦慮……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認為,年輕人的焦慮,在于把欲望當志氣。他說,“大家都抱有求學研究之志,但單是求知識,沒有用處。要回頭看自己,從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這才算是真學問、真進步?!?/p>
梁先生當時所言于今日仍有啟示,“單是求知識,沒有用處”、“做事則要集中精力去做,一面須從容安詳,一面還要挺然”。相比傳授知識和考試的本領(lǐng),我們的教育更需要著力培養(yǎng)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我們以往的教育不乏對成功的褒獎,卻缺少對“試錯”的寬容,更沒有時間等孩子慢慢領(lǐng)悟、成長。正如一篇反映校外培訓的熱帖所述:“原本是為少數(shù)人設(shè)置的保送、特招,成了人人都想走的快車道。誰也不敢懈怠,根本停不下來。”這樣的教育造就的孩子,或許能考出好看的分數(shù),但經(jīng)不起失敗和挫折。
有首歌這樣唱:“讓葡萄慢慢暈開,釀成芳香再醒來……讓時間慢慢暈開,釀成智慧喝起來。有些事其實急不來,讓挫敗沉淀下來。人生是延長比賽。急不來總有障礙客觀的存在,慢慢來會比較快?!逼鋵?,歌詞里的智慧充滿人生況味。是的,人生是延長的比賽,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身心成長,不妨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