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君 曹國梁
摘要:本文從許淵沖教授文學翻譯理論中的“三化”原理為基點,以《兩當民歌集成》為語料,從等化、深化和淺化三個方面探析,體現(xiàn)出兩當民歌歌詞英譯所采用的翻譯思想,從而為兩當民歌翻譯研究提供新思想和新策略。
關(guān)鍵詞:兩當民歌;三化;翻譯;策略
兩當縣是甘肅省東南門戶,位于陜甘交界處的西秦嶺南麓,歷史悠久,建縣已有一千五百余載,文化積淀博大深厚。千百年來,這里的人民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特色鮮明、旋律優(yōu)美的兩當民歌就是兩當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
有句名言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痹凇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的引領(lǐng)下,兩當人民的民歌寶庫也應(yīng)在實施中擴大推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全世界人民了解兩當民歌。因此,兩當民歌的對外傳播和翻譯在宣傳兩當文化和音樂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兩當民歌的對外翻譯理論系統(tǒng)研究奠定了實踐和理論基礎(chǔ)。
許淵沖教授曾在翻譯實踐中提出翻譯的“三化”理論,即深化、等化和淺化。其中“化”取自錢鐘書先生的“化境說”?;潮臼堑兰揖辰缰?,錢先生提出的翻譯理論思想核心即化境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化境的核心在于“化”,表達的就是“(譯文)化入原文的語境,與原文的意境相通或相同”,也就是說把語言轉(zhuǎn)化成一種意境,讓讀者看到文字以外的境象,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
受錢鐘書先生的啟發(fā),許先生提出了“三化”翻譯理論,即等化是指靈活對等、詞性轉(zhuǎn)換、正說、反說、主動、被動等譯法;深化是指特殊化、具體化,分別利用加詞、換詞、移詞、減詞一分為二等方法;淺化是指一般化、抽象化、減詞、合二為一等譯法,是文學翻譯理論的方法論,通過意譯努力達到神似的境界。
等化譯法在兩當民歌襯詞中的體現(xiàn)
等化適用于白描和情感的直接抒發(fā)表白,當歌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與抒情簡單明了,沒有多少深層含義的時候,可以將譯文與原文在形式和具體內(nèi)容上基本對應(yīng)。
兩當民歌分為兩當號子、兩當山歌和兩當小調(diào),其曲調(diào)優(yōu)美,形式多樣,歌詞內(nèi)容積極向上。在兩當民歌的歌詞中,除直接表現(xiàn)歌曲思想內(nèi)容的正詞外,還有大量為了完整表現(xiàn)歌曲而穿插的由語氣詞、形聲詞、諧音詞或稱謂構(gòu)成的襯托性詞語。襯詞是兩當民歌歌詞中音樂表現(xiàn)意義重于文學表現(xiàn)意義的一種特殊成分,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極大地增強了兩當民歌的表現(xiàn)力。這些襯詞可根據(jù)音節(jié)劃分為單音節(jié)襯詞:哎、噢、嗬、哇、啊、耶、呀、嗨、咦、嗬、啰、哩、咋等等;雙音節(jié)襯詞:咦喲、喲嗬、呀哈、依呀、嗯啊、哈哈、溜溜、依兒、哎咦、喲哎等等;多音節(jié)襯詞:喲嗬嗬、哎依子、哩呀哩郎、哎呵哎喲、呼啦啦、依子喲咦、哎呀子依、呀哈哈等等。這些襯詞的使用是兩當民歌語言特色的一大方面,且大都與正詞沒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不屬于正詞基本句式之內(nèi),甚至很多還是無意可解的詞語,但一經(jīng)與正詞配合歌唱,成為一首完整的歌曲時,襯詞就表現(xiàn)出鮮明的情感,成為整個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因此,襯詞的翻譯既要傳遞信息,又要生動傳遞歌唱時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情緒語境,所以在襯詞的翻譯處理中使用音譯,音譯可以傳遞出中文語音的獨特魅力。此外,為了能夠更好地傳遞相應(yīng)的語言信息,譯者可以在歌詞最后加上一定的英文注釋,例如:
哎小哥你今日來,來著哩,
ai my dear is back today, back (li),
我給你做下一雙鞋著哩,
I made you a pair of shoes (li),
菀豆哎船里埋著哩喲。嘔。
The hidden shoes in the Aster beans boat (li you).(ou).
《小哥今日來著哩》是一首兩當愛情山歌,歌詞純樸自然、想象力豐富。曲首的襯詞只有一個“哎”字,節(jié)拍是四四拍,其襯腔是一個長音,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它以緩慢的速度唱出并逐漸加強,引出正詞主歌,能干的妹子親手做了鞋子,等著心愛的哥哥,翻譯中若將歌詞中的襯詞去掉,不僅會削弱歌曲的表現(xiàn)力,使歌曲失去光彩,還會破壞歌曲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使之根本無法演唱。
深化譯法在兩當民歌歌詞中的體現(xiàn)
許先生提出的深化是文學翻譯的高標準,也就是在理解原文真實意境的基礎(chǔ)上,通過譯文把詩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及感情明確表達出來,故在某種程度上譯文也就超越了原文,因此深化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種文學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譯者使用一些翻譯技巧如具體化、增譯和一分為二法等等,把抽象的、復雜的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或使之模糊不清的概念清晰化,例如:
正月采茶是新年呀,
Tea-picking in the first month is Lunar year,
姐妹(你就)二人(就)進茶園。
The two sisters will go into the tea-planting garden.
大姐摘了十五兩,
The elder sister picked tea fifteen liang,
二姐撿了多半斤。
The younger sister picked tea ten liang.
《采茶》是一首關(guān)于兩當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民間小調(diào)。在這首小調(diào)中,開頭第一句“正月采茶是新年”正如民歌《采花》的套用“正月采花無花采,二月采花花正開”。可見,正月采茶也是兩當人民運用詩意邏輯,通過想象的途徑,用夸張、寓意、象征等虛構(gòu)性藝術(shù)手法,構(gòu)筑出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形象或意象,所以在翻譯時故將抽象具體化?!罢虏刹枋切履?,姐妹二人進茶園”,這兩句唱詞看起來是分開的,但存在一個時間邏輯上的關(guān)系,“姐妹二人進茶園”用一般將來時翻譯成“The two sisters will go into the tea-planting garden”,“正月采茶是新年”用一般現(xiàn)在時代替一般將來時“Tea-picking in the first month is Lunar year”。此外,為了減少翻譯傳播過程中的物理和心理干擾項,拓寬信息的承載量,使其遠離對民歌理解的陌生和不確定性,利用增譯的方法,根據(jù)1959年前的斤兩換算,將這兩句歌詞“大姐摘了十五兩,二姐撿了多半斤”中的斤兩增譯具體到兩。
淺化譯法在兩當民歌歌詞中的體現(xiàn)
在許先生看來,真正淺化的翻譯方法只有在等化、深化譯法不能夠達到翻譯目的的時候,才能運用淺化的翻譯方法來傳遞原詩的意美與音美。
兩當民歌歌詞有著豐富的情感表達和高度的概括性,歌詞中常運用典故、隱喻、雙關(guān)和象征等文學方式,為了深層含義的傳達,應(yīng)注重實踐和創(chuàng)新,跟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為翻譯的實際服務(wù)。故此使用一般化、抽象化、減詞、合譯、化難為易、以音譯形等翻譯方法對譯,便于國外讀者體會和感受兩當民歌歌詞的深層含義,例如:
砍了那松樹搭松橋喲,
Cut down pine trees and build a pine bridge,
身子那要穩(wěn)來要牢。
Keep the bridge firm.
身子那不穩(wěn)不牢喲,
Werent the bridge firm,
枉砍那松樹哎,枉搭橋橋。
We would cut down the pine tree and build the bridge in vain.
《砍了松樹搭松橋》是一首描寫兩當人民生產(chǎn)場景和自然現(xiàn)象的民歌,反映出兩當人民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切合實際的生產(chǎn)知識。兩當古稱“故道”,境內(nèi)山大溝深,崖陡壁峭,處處溪水流泉,兩岸人民隔河不相往來,故有了《砍了松樹搭松橋》這首民歌?!吧碜幽遣环€(wěn)不牢,枉砍那松樹哎,枉搭橋橋”,唱出了兩當人民很早就意識到架橋修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翻譯這兩句歌詞時,用if引導的非真實條件句的虛擬語氣結(jié)構(gòu)虛擬語氣。虛擬語氣是英語中一種重要的語法范疇,表達了主觀愿望或不能實現(xiàn)或與事實相反的假設(shè),它結(jié)構(gòu)變化繁多,可以用于不同的句式結(jié)構(gòu),有著不同的動詞表達形式,虛擬語氣在條件句中的運用是虛擬語氣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形式,由if引導的非真實條件句是最常見的虛擬語氣結(jié)構(gòu),按照不同的時間變化,包括以下幾種情況:與現(xiàn)在情況相反的假設(shè)、與過去相反的假設(shè)、與將來情況相反的假設(shè)及錯綜時間條件句。根據(jù)歌詞,它反映的是一種跟現(xiàn)在情況相反的假設(shè),所以條件句中的謂語動詞使用一般過去時,主句的謂語動詞使用should,would,could或might加動詞原形。在if引導的虛擬條件從句中,當從句謂語有助動詞、情態(tài)動詞、been或had等非謂語動詞時可省去if,把非謂語動詞放在主語的前面,所以“身子那不穩(wěn)不牢,枉砍那松樹哎,枉搭橋橋”可以合二為一翻譯。
兩當民歌在甘肅省民族民間音樂中可謂獨樹一幟,甚至在整個西北民歌中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要讓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乃至全世界了解兩當民歌,翻譯是首要途徑,而兩當民歌中人民情感的抒發(fā)及其“三化”譯論下的英譯翻譯策略思想的探析是兩當民歌走向世界的有益舉措。兩當民歌的翻譯原則與方法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變通,把握好“化”的程度,從而促進中外藝術(shù)文化的了解和溝通,弘揚地方傳統(tǒng)文化,使兩當民歌唱出國門,唱響世界。
參考文獻:
①孔慶浩《“花號子”與“排號子”》[J],《甘肅高師學報》2017年第8期。
②索象武《兩當民歌集成(精編版)》[M].隴南:兩當縣文化體育出版局,2011年版。
③王宏印《西北回響:漢英對照新舊陜北民歌》[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9年出版。
④劉安軍《從兩首詩的翻譯看許淵沖的三美論與三化論》[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⑤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⑥王程程《談許淵沖的“三化”對意美表達的作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9期。
⑦程水英《詩詞翻譯的意境傳達-許淵沖先生的“三化”的具體運用》[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⑧洪詠梅 姚劍鵬《從許淵沖的“三化”原理看<十九大報告>英譯》[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⑨王建國 藺以念《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中國民歌襯詞的英譯策略分析》[J],《外語藝術(shù)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⑩李靜《高校英語應(yīng)用能力考試虛擬語氣解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