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輝
【摘要】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在面對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時,不可避免要遇到網絡謠言。網絡謠言具有傳播速度快、匿名性強等特點,作為網民的主力軍,高校學生對于網絡謠言的認知和應對情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網絡輿情? 認知? 監(jiān)督
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足不出戶,人們就可以享受著網絡帶來的便捷訊息,互聯(lián)網承載起了人們溝通交流的特殊功能,因為其傳播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深受廣發(fā)民眾的青睞。同時,伴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網民的人數也在直線攀升,網民受文化教育程度不一,素質差異較大,人員結構復雜,網絡的現實作用和影響力也不可小視。與此同時,各種網絡謠言層出不窮。搶鹽事件、地震風波、滴血食物傳染艾滋等虛假事件一次次沖擊著人們的眼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學生網民中,大學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由于學生群體的社會認知力尚未完全形成, 再加上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形成期,他們和社會有著更大地接觸,他們的行為和思想更加趨于社會化,有著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發(fā)展不成熟和情感情緒日益豐富但波動較大的特點。因此他們很容易在接收網絡謠言的同時也成為網絡謠言的傳播者。網絡謠言不僅可以通過影響大學生的情感意識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網絡謠言甚至可以影響大學生對整個社會的認知。本應具有良好分辨能力的高校學生卻往往成為網絡謠言的“助推器”和受害者。本課題通過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對高校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進行數據分析與原因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接觸基本情況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分析的如下圖所示,大學生使用網絡的頻率有87.76%的學生每天多次,僅有6.12%每天使用一次,6.12%的學生每周使用1-6次,0%的人不使用網絡,通過以上數據可知,大部分大學生的網絡的使用頻率較高,網絡己經成為大部分大學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問卷中,通過對大學生接觸重大公共事件的渠道的調查發(fā)現,選擇互聯(lián)網渠道的大學生人數最多,達到了98.64%,緊隨其后的信息渠道為電視和周圍人群。調查顯示,首先通過電視和周圍人群獲知重大公共事件人數分別占63.95%和60.54%。通過以上數據得知,大部分調查對象是通過這兩個渠道的交叉同吋獲取眾大公共信息。即:從網上獲知信息后和周圍人進行討論,在人際傳播中獲得信息后再上網求證。
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更喜歡做什么的調查結果的圖表中可見,半數以上的學生喜歡看新聞、看視頻,其次是聊天,再次是查資料,還有6.8%的少數學生上網是為了購物。
在大學生群體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調查中,如下圖所示:有89.12%人認為網絡有部分信息的可信度高, 大學生群體對網絡信息的信任程度決定了他們是否會參與網絡瑤言的傳播,這也是網絡謠言得以在大學生群體中持續(xù)擴散的重要原因。
在網絡上出現重大社會消息時,80.95%的學生先進行核實后再轉發(fā),但是有12.93%的學是不經核實迅速轉發(fā)的,這就促進了網絡謠言的傳播。
在分析覺得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時發(fā)現,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是嘩眾取寵和博出名。
當您看到無法確認真假的網絡謠言時,68.03%的同學選擇不予理會,僅有11.56%的選擇舉報。
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在網絡謠言傳播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主耍有兩點:一是參加微博謠言的傳播,對謠言的擴散起推波助瀾作用,第二,通過自身的舉報,起到辟謠的作用。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的重要信息接收渠道;第二,大學生群體對網絡信息的可信度較高;第三,大學生群體將網絡謠言傳播和擴散的原因簡單化;第四,大學生群體的易受網絡謠言的影響,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曾參與過網絡謠言的傳播。
二、大學生易受網絡謠言欺騙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群體多集中在18至22歲的年齡段,處于成長關鍵階段的青年大學生在心理素質和政治素質方面屬于尚不太成熟,對突發(fā)事件的關注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被一些負面言論和反動勢力煽動利用。
(2)大學生正處于社交能力培養(yǎng)鍛煉期,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的使用,他們希望通過網絡獲取更多信息,通過線上的互動提高社交能力、發(fā)展擴大朋友圈,努力提升自我存在感。所以需要大學生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獲取更多第一時間訊息,獲取信息已經不僅是學習生活的需要,還逐漸演變成為社交的需要。學生為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更積極的獲取最新信息,哪怕信息本身是未經證實的,所以就助長了網絡謠言的傳播。
(3)社會環(huán)境為網絡謠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忙散提供了土壤。面對重大社會事件,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危機發(fā)生后,中國大眾傳媒往往會出現集體失語的狀態(tài),保持沉默的同時,推遲報道,由于大學生處于好奇探索的年紀,官方的信息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在追求真相的好奇心的促使下開始向非正式渠道尋求答案,致使網絡謠言迅速擴散。
三、提升大學生群體對網絡瑤言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措施
(1)大學生應該著重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分析判斷能力,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能以訛傳訛,正確看待社會化過程中遇到的困擾,能正確對待群體意識,規(guī)避沉默負面效應。經歷突發(fā)事情時,在觀察周圍意見環(huán)境的同時,要全面辯證的看待多元化的問題,樹立堅持正確價值取向的獨立意識。在當今的信息網絡時代,大學生群體應該提高自身的文化媒介素養(yǎng),了解基本的傳播類知識,在重大社會公共事件的信息面前,謹慎冷靜對待分析,使其成為擴展身知識面的機會,培養(yǎng)自己分析判斷能力,而不是轉發(fā)謠言,培養(yǎng)在虛擬信息環(huán)境下的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意識。
(2)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教育的任務。提高思想政治有效性的最佳辦法應及時更新具有時代性的教學素材與案例,改進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應加強突發(fā)事件等熱點案例進課堂、進教材。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大學生從突發(fā)事件中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全面且思考性地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從而不易受外界他人的影響。高校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勵大學生用辯證的方法論和價值觀多角度全方位的看待問題,同時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在發(fā)生如社會公共危機等重大事件時,對學生心理進行有效的疏導,有利于大學生正確的認識突發(fā)事件帶來影響,緩解其不安因素。
(3)政府和大眾媒介及其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官網應切實承擔起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的責任和義務,打破時空和技術限制,必要時要有專員運作,特別是在社會發(fā)生重大事件時,一方面引導大學生臨危不亂,勿聽信謠言。另一方面,及時跟進突發(fā)事件最新動態(tài),向受眾及時更新、發(fā)布信息,從信息源頭和傳播過程中阻斷謠言的擴散,讓謠言止于智者的同時,還應讓謠言止于公開和權威。同時有條件的通過發(fā)布或轉發(fā)更多積極、健康的突發(fā)事件的信息報道,傳遞正能量,消除大家的恐慌情緒。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財經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立項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